加州魔豆
常有家长向我抱怨“孩子过分自我,缺乏感恩之心”,我也深有同感:辛苦做一桌子菜,孩子吃完抹抹嘴就下桌了;为了盘子里最后那块糖醋排骨,兄弟俩还会互不相让,打得不可开交;他们从学校带回来的愤怒与眼泪,要么是某个玩具没玩到,要么是某个游戏被排挤了;经常把“不公平”挂在嘴边,可是自己却很少会照顾到他人……
这也难怪,在长辈眼里,孩子就是世界的中心,久而久之,在孩子眼里,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世界的中心。
一天,弟弟又追着哥哥,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嘴里喊着:“你干吗拿走我的巧克力?”“妈妈不是说要分享吗?”哥哥的声音从门缝里传出来。弟弟打不到哥哥,转身回到客厅,愤愤地拿起哥哥的一本书,泄气般撕下一页,丢在地上。在他的逻辑里,这样才公平。
我像往常一样周旋于兄弟俩的矛盾间,自觉无力。道理他们都懂,但要做到,就觉得自己是在牺牲。
弟弟很认真地问我:“妈妈,快乐分享出去就有两倍快乐,可是巧克力分享掉了就没有了啊!”哥哥说:“但是我会快乐啊,一份是吃到巧克力的开心,一份是弟弟爱我的开心。”弟弟此刻的数学天分全展现出来了:“你有两份开心,而我少了一份开心,2-1=1,还是没有变多呀!”
其实,他们不明白,只是因为没有看到抽象的精神收获。感谢外婆做了一顿美味大餐,能看到的是外婆脸上的微笑,看不到的是他们从外婆的微笑里得到的满足;弟弟让出最后一块排骨,看到的是哥哥吃得开心,看不到的是自己的成就感;哥哥不让弟弟参与他的游戏,看到的是弟弟的哭闹,看不到的是自己的冷漠。
想起绘本《你把水桶加满了吗》,我突然明白,给孩子上好“分享、宽容”这节课,就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我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挂着一只隐形的水桶, 它们用来装你对自己的好想法和愉快的感觉,当水桶是满的,你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当水桶空了,你就会感到孤独和难过。你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装满自己的水桶。”
“弟弟给我一块巧克力,我的水桶就会满一点儿。”“哥哥带我玩,我的水桶也会满一点儿。”兄弟俩争先恐后地说。“可是”,我问他们:“别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把水桶加满,那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兄弟俩跑去拿来一只水桶,一边假装往里倒水,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感谢妈妈每天叫我起床,给妈妈加一舀水,也给自己加了一舀水。”“当哥哥不小心踩到我时,他跟我说对不起,就像是少了一点儿水,我给自己又加上。”
“是的”,我对兄弟俩说:“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只满满的水桶,但有时忍不住,就想从别人的水桶里舀水进来,结果,反而更加孤独了。因为舀别人的水,只能让我们一起孤独。我们需要别人来装满自己的水桶,别人也需要我们来装满他们的水桶。表达关爱、说温暖的话、做友善的事,这都是加水的行为。取笑别人、忽视别人、欺负别人,就变成‘舀水人了,你们觉得,从别人水桶里舀水,会把自己的水桶加满吗?比如,在学校有小朋友不和你玩游戏,你便把他推倒在地上,那時,你是生气的还是快乐的呢?”
“当然不开心!”弟弟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因为我俩水桶里的水都少了呀!”
自从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只隐形的水桶后,兄弟俩在家里,经常互相玩加水和舀水的游戏。虽然还是会打打闹闹,但他们已经知道,加水的感觉很好,被舀水的感觉不好。
有一天,兄弟俩为谁先玩爸爸新买回来的机器人玩具吵架,哥哥生气地将玩具藏起来,两个人都玩不了。我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贴在墙上的水桶标志,那是我们事先做的一个约定,提醒我们是在加水,还是在舀水。哥哥犹豫了一下,把玩具拿出来给弟弟,说:“你先玩吧!”弟弟拿过来以后,想了想:“你来教我!”然后两个小脑袋又开心地凑到一起了。我知道,那时,他们俩的水桶是满满的。
看似一只隐形的水桶,其实把晦涩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做一个快乐的加水人,是我给孩子上的一堂关于分享、宽容、感恩的课,能听懂、能实践的课,他们终于愿意用心听了。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