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际春
这位年仅31岁的妈妈留下了整整15页遗书,一页一页看过去,我的心情愈加复杂,既有同情、哀怜,更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带着孩子赴死,是残忍的谋杀
有人说,这个妈妈的做法比去年甘肃杨改兰一案更加恶劣。同为谋杀,杨改兰更多的是因为贫困,想着反正孩子也活不下去;而这个妈妈,她的遗书清楚地写着“我丈夫和他的家人视小孩为天”,以及外婆如何照顾孩子等细节。也就是说,孩子们一直受到了很好的照顾,那她为什么还要谋杀无辜的孩子呢?
她给了一些牵强的理由,比如“有一个悲观的爷爷奶奶他们也不会健康成长”,比如她对丈夫说“我带给你的,我都要收回,就是孩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1.她认为孩子是她生的就属于她,完全无视孩子独立的生命权—这是多么可怕、落后、残忍的认识啊。2.决不给丈夫留下孩子,目的明确地在利用孩子报复、惩罚丈夫及其公婆。
读过遗书的人都能感到她对丈夫以及公婆的恨,这个恨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他们对孩子比对她好,他们眼里只有孩子,却处处要求、挑剔、指责、冷落她,她甚至不无嫉妒地抱怨“老公每次都能很开心地去哄提莫,让我很失落”。所以,从这一极端、残忍的行为对应她的言语推断她的心理逻辑很可能是:你们不是最爱孩子吗?那我就把他们毁了,让你们得不到,谁让你们对我不好,让你们也尝尝痛苦、失去爱的滋味!这想法令人毛骨悚然。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产后抑郁症引起的。是的,产后抑郁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自杀,但是,通常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妈妈是不会带着孩子自杀的。所以,她的残忍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病态的人格为基础。
依赖型人格是不幸的根源
按照她的说法,结婚前她是“阳光开朗”的,婚后3年变得抑郁、脆弱、暴躁,于是得出结论:是婚姻、丈夫把她摧毁了。是不是这样呢?来看看她这几年的重大事件:
3年前,28岁,她闪婚。不是说不可以闪婚,但闪婚必然存在对对方了解不够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下,要有很强的内心才可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
闪孕。成为母亲、养育孩子是多么大的责任,在自己还没有长大、对婚姻还没有确定感的时候就将孩子带到世界上,不够慎重也不够负责。从怀孕的决定到带孩子赴死的决定,可以看出她不具备爱孩子的能力。
生第一个孩子时遭受丈夫一家的怀疑和冷落,患上产后抑郁。问题是既然知道自己抑郁,为何不主动求助心理医生?接着,第一个孩子4个月时,发现老公约嫖,她崩溃了,之后“他继续和陌生女孩聊骚”不收手。除此之外,她已发现和丈夫三观严重不合,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她完全可以通过和丈夫沟通或寻求其他途径和机构进行调节,即便毫无退路也可以选择离婚,但她的选择是一边不停抱怨,一边又生了第二个孩子。
不离婚,她说“为了孩子”,“在中国,我不可能因为丈夫的教育问题而赢得孩子的抚养权”,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与法律规定不符。1.跳楼时小的孩子还在哺乳期,至少她能得到一个孩子的抚养权;2.如果丈夫有家暴、出轨的情况,法律更会倾向母亲;3.即使真的得不到抚养权,离婚也不会剥夺她是孩子母亲的权利。
所有人都能看出,以上每一步她都有更好的选择,可她什么都没做。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她的人格特点:随性—她自己的用词,换个说法,也就是草率;自我为中心,她自己也多少知道,“我自私、固执、太在乎尊重自己”,无法忍受分歧、异议;病态依赖—软弱不自强,明明具备带着孩子离婚过得很好的能力(她曾年薪10万元)。
她的病态依赖还体现在:看到丈夫开心地哄孩子感到失落,内心希望丈夫像对孩子那样精心呵护她。家里请了保姆,自己父母和公婆也经常帮忙,但她抱怨“丈夫把家里所有事丢给她,包括保姆的安排,家里人的起居”,但这其实就是家庭主妇的职责—丈夫负责在外挣钱、妻子在家中运筹帷幄,抱怨丈夫挑剔尚有情可原,但如果连自己应承担的职责都抱怨就说不过去了。她从家务、身体到心理、精神、爱、责任、价值感、生命和死亡,全部仰仗丈夫,要他全面负责,且必须百分百贴合她的心意。因为自己没有独立的人格,丈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大幅左右她的心情,所以她异常敏感而脆弱。15页遗书每个字都在说婚后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可她可以无知者无畏地开始,却不肯离开重新出发。
写到这里联想到有不少女孩转发的帖子:“女人应该找一个像父亲一样呵护你的男人,而不是找一个要你去迁就的‘儿子;真正爱你的男人是把你当女儿养,而不爱你的男人把你当妈用;不好的男人让你变成疯子,好的男人让你变成傻子,最好的男人让你变成孩子。”这碗毒鸡汤不知害了多少人。多少女孩嘴上喊着平等、独立、自强,骨子里却暗暗幻想和期待像孩子一样依赖、依附于男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有破灭的一天,而且通常很快,就像这位女士,3年搭上自己的命,还不明白怎么回事。想当傻子、孩子的女孩们都醒醒吧。
下面来说说产后抑郁,从生理上来说,产后抑郁是因为生产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等变化引发;从心理上来说,产后抑郁与依赖型人格密切关联。依赖型的人大多抑郁,因为:1.需要依赖别人的人内心认为自己弱小、无助,因而抑郁;2.没有男人可以做成完美的丈夫和爸爸,这本正常,但依赖型人格的人会由此感到生气、愤怒,进而失望甚至绝望;3. 依赖型人格的人没有力量和勇气,既不自强,又不敢直接攻击和表达不满,因压抑愤怒而抑郁,就像她说的“我忍了3年”。这些人最后常采用被動攻击的方式宣泄愤怒和仇恨,极端如她用抱孩子跳楼来狠狠攻击丈夫。
从未走出“二元关系”,无力
处理“三角关系”
关于原生家庭,她有这么一段话:“爸爸,你不要再只想自己了,帮我照顾妈妈吧,你有多爱我,就多爱妈妈吧。她才是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那个伴。以前你不会,但你可以学嘛。”
这段话透露出:她的爸爸非常爱她,很可能是溺爱—养成了她的依赖,她潜意识中一定会拿爸爸的标准要求丈夫,这必然要失望啊。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婚姻问题都在于:受宠爱的独生子女心理没成熟,在不够独立和负责的时候就结婚生小孩,然后,男方希望女方当自己的妈,女方希望男方当自己的爸,都要求对方照顾自己,这样的婚姻能过得下去吗?
根据她的描述,她的爸爸不像爱她那么爱妈妈,这是俄狄浦斯期(4~6岁)的“三角关系”父母没有处理好。好的模式是爸爸妈妈相爱成为家庭核心亲密关系,拉开之前紧密的母婴“二元关系”,将孩子向外推开一些,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一起爱孩子。但她的爸爸却和她建立了二元的亲密联盟,妈妈被排除在外。根据心理学的经验,这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妈妈的内疚—抢走了爸爸,而内疚是抑郁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这导致她后面所有的“三角关系”都处理不好。第一组“三角关系”是她与婆婆、丈夫的关系。为了抑制内疚,她把妈妈理想化,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加倍爱护她,这时,婆婆就显得格外“可恶”,在内疚心理的作怪下,婆婆可能完全无心的话,如“孙子好带”都被过度解读为恶意的指责。第二组“三角关系”是她和丈夫、孩子的关系。不同于正常的妈妈欣慰地看到丈夫爱孩子,她嫉妒孩子得到丈夫的关爱,可能他只是正常享受天伦之乐,但那个情景却激起了她早年的经验—爸爸爱孩子即不爱妈妈,她体会到了记忆中当年妈妈的嫉妒。早年经验的欠缺使得她无法想象和理解三元的爱存在可能性,即丈夫既爱孩子也爱她,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爱。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唤醒女性,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积极想办法解决。有人说这个女士的丈夫是个渣男,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来控诉。企图让渣男来负责和拯救,这个逻辑本身就不通,既然是渣男又怎么可能愧疚?退一步说,即使对方不是渣男,难道就应该让别人为你的人生、生命负责吗?
不要指望对方的拯救,婚姻是两个人的,但于自己,却是要各负其责,男、女都一样,这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