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洁:让父母成为带孩子眺望远方的人

2017-03-02 20:50张慧娟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7年3期
关键词:孩子

张慧娟

黄静洁(妈咪Jane),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后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BA学位。中西合璧亲子专家,微信公众大号“父母堂”创建人。获选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选的全国百名“传承家风的好妈好爸”,新浪2016年母婴自媒体价值榜“金牌专家”。

與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育有两子,18年来在中美两地养育孩子,汲取了东西方的教育精髓。近10年来,在各类报刊上开设Ask Jane育儿专栏,与年轻父母零距离接触,为上千万父母答疑解惑。

黄静洁说,自己以前一直要做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可在大儿子Ian一岁生日的那天,当他跌跌撞撞要去抓一个气球却摔倒的时候,黄静洁抓住了他的小手。那一刻,她感到有一股力量正从Ian幼小的指尖传遍她的全身。一年来,他喊她妈妈,但她却忙于事业而对他无暇顾及。但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真应该好好看看眼前这个孩子,应该好好做妈妈了。

一晃儿,18年过去了,黄静洁出书了,书名叫《父母的格局: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这是她18年育儿的亲身经历,也是近10年来,她与中国年轻父母探讨育儿经验的独特感悟。这个过程大概可以用丈夫谭盾所说的那句话来概括:她从一无所知的生儿育女“盲”,到今天的养儿育女“狂”。

跟着黄静洁,让我们看看她的育儿观,并读懂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

未来不只属于那些考100分的孩子

如果我们把分数当作初赛,那么到达分数线之后的比拼就是半决赛和决赛。一旦进入决赛,游戏规则就会从“硬”的可量化的分数,变成“软”的很难量化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比拼了。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就是成绩和分数,但黄静洁很少跟孩子说“你今天有了好成绩,明天就有好果子”这样的话,让孩子长成一个有爱心、有胆量、有智慧、有责任心的人,更是她所期待的,但这些“软”素质,却是许多家长和早期教育所忽略的。

2011年的冬天,黄静洁陪儿子Ian去一所高中接受面试,这是一所全美排名数一数二的私立高中。黄静洁很想知道,一所推行优质教育的学校会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

面试老师先跟Ian进行了交谈,之后把黄静洁叫到办公室。面试老师跟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和先生养了一个非常爱你们的孩子。他对你们的工作了如指掌,能说出爸爸妈妈目前正在忙什么,他很为你们俩骄傲。”

面试老师是在评估一个孩子生长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以及孩子对他人的态度和关爱。那一刻,黄静洁似乎理解了这所学校在全美排名数一数二的原因,她也更坚信自己希望孩子长成的样子。

Ian上大学之前,有一天晚上,黄静洁和Ian在饭桌上展开了一次长谈,主题是,你认为“怎样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生”。Ian告诉她,一个只会拿高分的学生,只能被称作“会读书的人”。而一个真正的好学生,除了会读书之外,还应该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只有把读书的能力和优秀的品质结合在一起,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好学生。

黄静洁用力地点点头,儿子给她的答案,正是她这些年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

黄静洁很少拿分数来要求孩子。即使需要面对分数的时候,她的关注点也不只在分数本身,而是在孩子的习惯和态度上。每次拿到孩子的成绩报告单,她都会先认真看一遍,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每个评语所涉及的科目内容,以及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一场母子对话结束之后,黄静洁对于孩子的优势,以及要改进的方面都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孩子们很少会因为成绩而有压力,或者感到害怕,因为妈妈告诉过他们,未来不只属于那些考100分的孩子,一个人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比如,课余活动的组织力上,比如社群领导力上……而且妈妈更期待他们长成一个有爱心、有智慧、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这也是Ian能说出“会读书的人”和“一个真正好学生”的区别在哪儿的原因。

那一晚,跟儿子长谈之后,黄静洁安心去睡了,她知道,有很多东西已经悄悄在儿子心里生根发芽。

黄静洁说,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全国名校,甚至世界名校,他们以为名校需要的是“学霸”,但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优质人”。

常青藤盟校内部设定了一套严明的“规章制度”,主要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特长)、价值观这3方面来甄别“优质人”。

“‘优质人的标准是多维度的,除了高分和优良的学科表现之外,还必须具备许多‘力,比如,行动力、领导力、创造力、沟通力等能力。同时还要有博大的价值观,即一份与生俱来的博爱,一份崇尚平等和正义的人文精神。还要懂得给予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知晓回报社会才能实现大我的精神信念。”

是时候让许多家长反思了: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优质的人,不只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未来也不只属于那些考100分的孩子。

给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儿”的机会

允许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儿”,黄静洁把这称为“试错”。她说,就像孩子得了感冒,父母不必急于让他吃抗生素,而是让他自身的抗体发生作用;不让孩子试错就如同不让孩子生病,那么孩子一旦生了大病,也许会无药可救。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黄静洁的两个孩子也不例外。

那一年,小儿子Sean去参加一个学习作曲的夏令营,回来后非常高兴,还创作了一首四重奏小曲子。但Sean也说了一件让他不高兴的事情,他说,夏令营的一位室友J同学对他不够友好,总会对他所做的曲子进行“指点”。Sean既觉得J同学在专业上领先自己,又觉得他不给自己面子。从Sean的讲述中,黄静洁悄悄体会到一种叫“嫉妒”的小情绪。

那段时间,Sean经常会跟黄静洁唠叨:“我再也不要跟他住一个房间了;明年的夏令营,我再也不要见到他了。”

作为母亲,黄静洁最先想到的是,去阻止Sean的抱怨,然后告诉他,这样想是不对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但静下来之后,黄静洁决定让Sean自己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件事,她告诉儿子两个选择:第一,他可以写信给夏令营的老师,告诉对方自己对下一年室友选择的态度,以及真实理由。第二,他可以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了解J同学,看看自己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有改变。

Sean選择了妈妈的第一个建议,却一直没有行动,黄静洁并没有去催促儿子。有一次,她无意中发现Sean在一个视频网站上浏览音乐大师和学生们的作品,这让她有了新主意,她告诉Sean,可以去看看J同学是否也在网站上开了自己的“音乐小站”,顺便也可以看看他最近在做什么。

很快,Sean就有了反馈,他告诉黄静洁,J同学开了自己“音乐小站”,还在上面发了自己做的曲子,以及弹奏钢琴的视频。Sean最初谈论J同学的 “音乐小站”时,都是挑剔的眼光。但慢慢地,他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少。有一天,母子俩走在路上,Sean突然告诉黄静洁:“妈妈,我觉得J同学真的好强噢,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真多,当然,我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儿子的话让黄静洁好开心,她觉得自己用时间和等待换来了儿子的成长是值得的。

有一段时间,大儿子Ian沉迷于电脑游戏,甚至周末会打通宵,那时候,他一个人在美国上寄宿高中,刚刚开始人生中真正的独立生活。当老师把Ian沉迷于电脑游戏的现实告诉黄静洁时,她希望老师可以出面阻止孩子打游戏。但老师告诉黄静洁,他们无法完全制止学生打游戏,因为学校里只规定上课时间和自习时间不能打游戏,没有规定休息时间也不能打游戏。老师说,他能做的就是:让Ian每天必须先把功课做完,每天晚上按照规定11点睡觉。同时提醒他,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影响学习,学会把控好自己。黄静洁理解学校的思维:让孩子自我醒悟,他内心才具有改变的动力。

可只能这样静静等待,什么都做不了吗?黄静洁问自己。

借着圣诞寒假,母子俩有了在一起好好聊聊的机会。Ian坦诚地告诉母亲,进入寄宿高中之后,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沉迷游戏的一个原因是他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宿舍的几个人总是一起玩,他得“顾全大局”。如果只是告诉Ian,打游戏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会影响前途,“孩子也许还无法将未来的人生和当下自己所做的事情真正联系在一起。”黄静洁决定再等等。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黄静洁听说上海某个学校从美国请来一位新教导员丹尼,他教一门很有新意的课,是有关“领导力和沟通力”。黄静洁隐隐地感到,也许这位教导员会对Ian有意想不到的影响。

那天,黄静洁带着Ian去见了丹尼,在和对方长达一个小时的沟通中,丹尼向Ian提过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在你现在的生活里,你对谁最重要?”Ian说的是爸爸妈妈。“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谁?”Ian摇摇头说不知道。丹尼跟他讲起,从小到大,优秀的哥哥对于他的影响。

丹尼向Ian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这14年中,当你碰到问题时,你会去问谁?当你跌倒时,是谁扶你站起来?当你生病时,是谁在你身旁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Ian扭头看了看黄静洁。儿子看自己的那一眼,让黄静洁差一点儿掉了眼泪。

那一个小时的谈话对于Ian来说,意义非比寻常,他仿佛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身上负有怎样的责任?我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去感恩挚爱的亲人?做弟弟的榜样,做一个对家有责任感的人。这样的思考,要比告诉他学习和未来的关系更能让他体会深刻。

假期结束回到学校之后,Ian并没有马上中断电脑游戏,却收敛了许多,在他心里已经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搅动着,让他更愿意去思考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黄静洁知道,她要做的就是继续等待,给Ian时间,或者为Ian找到下一个丹尼。

黄静洁说,只有当孩子开始自我醒悟,他的内心才具有改变的动力。她愿意在孩子犯错之后,让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儿”,而不是急于将他从错误里“拽出来”。如果把“错误”比成一条黑暗的长长的走廊,父母要做的就是一边为他点亮一盏灯,一边在暗处看他、等他慢慢走过这条走廊。

“闲”也是陶冶孩子情操的方式

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如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闲暇教育”是黄静洁很重视的一项内容,她认为这项教育能够让孩子在闲暇中进行情操的陶冶,让他们学会拥有一份大情怀和责任心。

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除了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之外,黄静洁很少让两个孩子再去做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事情,而是按照他们的兴趣来安排活动,或者带着他们走出家庭,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这么多年,黄静洁和两个儿子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日子,就是周末的“体育日”。从大儿子Ian 9岁开始,每个周末,黄静洁都与他一起打网球;丈夫谭盾喜欢游泳,小儿子Sean就跟爸爸去游泳,有时候还去滑旱冰或者打跆拳道。

黄静洁一直认为,体育和运动给予孩子的,远远不只是身体健康。

就拿踢足球来说,孩子们通过踢球学会了自控和互相协作,他们从最初输了球就互相叫骂,到后来变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互相指责;从最初不守规则、满场乱跑,到后来可以努力守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开始慢慢懂得,没有一场球赛仅仅依靠哪一个人就可以赢,也没有一场球赛可以缺少一个小伙伴。他们也开始明白,谁都有强项也有弱项,踢球有时候并不只看谁跑得快、技巧高,很多时候还取决于自我的情绪管理,以及是否能与小伙伴紧密协作。“踢球是启蒙孩子早期情商意识的一个不错方式,它包含着情商教育的重要元素—知己知彼,互相协作。”黄静洁说。

2013年,大儿子Ian到美国上寄宿高中,为了延续多年来的“体育日”,身在美国的他每周末都要坐车去附近的小镇上击剑课。那年年末,他打进了全美奥林匹克击剑的少年资格赛,也就是说,第二年他可以进入全美奥林匹克少年击剑赛。

当然,意义还不止于此。

Ian后来跟黄静洁描述了自己的收获:“通过击剑我认识了一群小伙伴,与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们之间经常比赛,由此我也理解了竞争就是要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我开始学习制定目标,为自己找到动力。随着新同学加入击剑队,我需要去帮助他们。时间久了,我感到自己的自信心更强了,更敢于去尝试新的事物。”

“父母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帮孩子们找到一些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当然,这些运动项目并不只是竞技式的,也可以是任何一项与大自然接触的活动,比如,爬山、攀岩、骑车等。一个能够自如运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大自然并克服困难的孩子,在将来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具备比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疏解能力,同时也更容易传递积极乐观向上的能量。”

黄静洁提到“闲暇教育”另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关爱和责任心,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除了运动,Ian还经常利用周末去一个绘画工作室当小志愿者,为前来绘画的孩子义务做小助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找到了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4年前的暑假,黄静洁带着两个孩子参加了一场由国际青少年志愿者组织的公益式旅行,大儿子Ian是19位团队成员中的一位,小儿子Sean因为年纪太小,被划到“编外”,但他仍尽自己所能,全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活动。

“虽然孩子们人小,但心可以是大的,父母应该把世界带到孩子的面前,让孩子对世界负有使命感,他们的胸怀才会更宽广。”

有研究证明,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主要来自情商,而不是智商。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素质的慢养过程,“而最有效的情商慢养,就是利用好家庭的闲暇时间,规划好孩子课余的闲暇活动。”

这也许就是黄静洁对于“闲暇教育”的初衷,“闲”出来的品格教育和情操的陶冶。

18年来,黄静洁始终认为,做父母不只是要教孩子成才,还要教孩子成人。孩子会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父母?他是否有自己的梦想?他懂得关注自己的心灵和他人的甘苦吗?这些都将是孩子一生的功课,当然也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