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和商务部正式发布实施。2016年11月29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龙详细介绍了《规划》的有关情况。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时期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划》正是在这一形势和背景下研究制定的,是在我国进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出台的一部重要规划,阐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细化了任务,为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引领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行为提供了依据和指南,是未来五年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改革与矿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资源安全为目标,以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与环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开发保护格局,加快矿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矿业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开发惠民利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显著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塑造资源安全与矿业发展新格局。国内资源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矿产资源供应保持安全稳定,资源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业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矿业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具体目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保持稳定增长,力争发现5~8个亿吨级油田和5~10个千亿立方米级油田,建设103个能源资源基地,划定267个国家规划矿区,大中型矿山比例超过12%,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15%,完成50万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进一步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范围,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等。
《规划》以新的发展理念谋篇布局,统筹部署五方面任务: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矿业发展新动力;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矿产开发保护格局;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促进全球矿业合作共赢;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实现资源惠民利民。《规划》重点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安全供应;二是着力推进新常态下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快推动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矿业绿色发展;四是积极促进矿业开放共享发展;五是全面深化管理改革,增强矿业发展活力与动力。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6-11-30)
2016年11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据了解,该《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同时还对2030年、2050年两个阶段进行了展望。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要求,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地质科技创新的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围绕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地质科技前沿领域创新能力,用“十大计划”聚焦并服务“六大需求”,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力争到202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两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地质科技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建成世界地质科技强国。规划对“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的目标进行了细化。
《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地质调查在能源资源、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海洋地质调查、基础前沿、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等六大领域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推进“三深”探测工程、实施“四大地质科技攻坚战”、推进“三大”国际大科学计划、申报实施国家“五大平台”科技项目等四项重大行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着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研究中心、创新研究中心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此外,《规划》还就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细化。
(来源:中国矿业报 2016-11-09)
为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努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三个阶段性目标。
2016年11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矿产勘查办公室主任王昆对媒体进行了通报: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矿业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圆满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目标任务。全国累计投入地质找矿资金562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其中社会资金占84%。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目标任务,尤其是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
一批新的重要矿产接续基地形成
5年来,我国地质找矿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
一是在油气资源方面,新增11个亿吨级油田和13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探明储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页岩气逐步成为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油气并举”格局初步显现。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27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92万亿立方米。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渤海湾、东海、琼东南等盆地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西部大庆”。页岩气勘查在重庆涪陵和四川长宁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储量5441亿立方米,实现了继北美之后的商业性规模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重大发现并圈定2个千亿立方米级矿藏。
二是在固体矿产方面,新发现256处大型和480处中型矿产地,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砂岩型铀矿在鄂尔多斯、伊犁、二连等盆地陆续取得重大发现,资源储量快速占据铀矿资源总量的“半壁江山”。铜矿新增资源储量2341万吨。西藏多龙矿区探获铜资源量1100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安徽庐江县沙溪铜金矿新增119万吨,新疆哈密市延东矿区新增84万吨。预期到2020年,有望形成新疆克州、阿尔泰等12个新开发基地。铅锌矿新增资源储量6068万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火烧云铅锌矿,规模大、品位高,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铅锌矿。福建永定县大排锰矿深部新增铅165万吨;云南镇康县芦子园铅锌铜多金属矿新增锌97万吨。预期到2020年,有望形成内蒙古大兴安岭、狼山等8个新开发基地。金矿新增资源储量4949吨。特别是胶东地区深部找矿不断取得突破,新增资源量184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贵州贞丰—普安地区新增173吨;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新增126吨。预期到2020年,新形成陇南、甘南、滇北、青海中部、新疆西天山等一批百吨级金资源基地。钨、钼等优势矿产地位进一步巩固。钨矿新增资源储量460万吨,江西大湖塘(106万吨)和朱溪(236万吨)钨矿的发现,连续刷新钨矿储量规模世界纪录。钼矿新增资源储量1560万吨,连续发现了安徽沙坪沟、内蒙古曹四夭和黑龙江岔路口三个200万吨级钼矿。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展现良好前景。四川甘孜州甲基卡矿区探获了亚洲最大的锂辉石矿床(88万吨氧化锂),为建设川西新能源基地提供了资源基础。内蒙古相继探获两处大型晶质石墨矿床,开辟我国晶质石墨找矿新空间。
三是老矿山找矿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就矿找矿”,179个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稳定职工就业40余万人。西藏罗布莎矿区新增富铬铁矿450万吨,超过矿区以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河南老湾金矿新增资源量超过百吨,一跃成为桐柏—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金矿床。老矿山找矿丰富和发展了找矿预测理论,带动了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部拓展。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显著提高
5年来,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显著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基础地质调查保持快速推进势头。5年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4万平方千米、矿产地质调查91万平方千米、航空磁测120万平方千米,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2%提高到37%,完成面积数为“十一五”期间的4倍。圈定物化探异常30000余处、矿化点约5000处、找矿靶区1700余个,为后续商业性风险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要新发现。油气、页岩气调查陆续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陆域圈定远景区30个。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在南海北部陆坡获得大面积资源发现,初步评价了南海北部的资源潜力。贵州遵义安页1井在以往屡攻不克地区取得重大突破,打开了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页岩气综合勘查新局面。煤炭资源调查主要开展了优质洁净煤炭资源调查和煤系共伴生矿产调查评价,新发现煤产地14处,圈定含煤远景区117个、勘查靶区103个。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5年来,我国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指导找矿作用更加突出。
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类型拓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理论,指导发现了30多处大型以上矿床。开展了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
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有效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掌握了30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极大提高了找矿成功率。形成了油铀、煤铀兼探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带动了北方沉积盆地铀矿勘查的快速突破。
深地、深海探测和航空物探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研制成功“海马号”4500 m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牛号”3000 m级海底多用途钻机、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等关键地质技术装备。2000 m固体矿产钻探技术及装备已在勘查中广泛应用,正在向3500米攻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经在松辽盆地“松科二井”(设计深度6400米)钻探中投入使用,这是亚洲迄今最深的科学钻,整体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已投入找矿一线,机载成像光谱仪试飞成功。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开源”,通过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实现找矿突破来增加资源储量;又要“节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盘活大量呆滞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5年来,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科研院所,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投身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出了大量的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既解放了大量闲置多年的呆滞矿产资源,又有效提高了矿产资源整体利用水平。同时,国土资源部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管和服务工作,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5年来,完成了22个重要矿产“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调查评价工作。
资料表明,我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三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83%,铁矿、铜矿回收率达到78%和89%。与1999年相比,煤炭采区回采率提高了15%以上,黑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提高了5.7%。建立了主要矿产“三率”指标评价体系。遴选发布了21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钒钛磁铁矿、固体钾盐、低品位胶磷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阶段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尽管经过努力,国内重要能源资源储量大幅增长,但从我国人口基数、经济总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上看,资源瓶颈约束仍长期存在,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王昆认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也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基石。下一步,地质工作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全面调整和优化工作布局。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培育找矿突破新动力,特别是以“三深”(深地、深海、深空)科技发展战略为驱动,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创新管理思路和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矿产勘查开发格局。调整优化勘查重点和工作布局,加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服务和支撑,推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形成陆海统筹、东西并重、油气并举、大宗矿产与战略新兴矿产并进的格局。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资源供给双赢。全面推行绿色勘查,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矿区;全面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促进矿业合作共赢。加快利用境外资源步伐,提高矿业领域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参与国际矿产资源合作规则制定,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稳定、多元、安全的资源供应体系。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让全社会共享找矿突破新成果。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转化,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制度,发挥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矿业报 2016-11-21)
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牵头承担的“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电/磁/放)综合站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级。这标志着我国实用化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测量系统研制成功。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牵头实施,联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国产中型无人机平台,研制无人机航空能谱测量系统和无人机航空磁法测量系统,集成实用化的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开展示范应用工作。科研人员围绕总体目标任务,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关,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系列技术创新。
基于国产彩虹3型无人机平台,自主研发了无人机航空磁法测量远程控制系统、小型化无人机航空放射性测量系统和超低空三维航迹规划及飞控仿真软件,突破了测量系统的电磁兼容、磁场补偿、放射性校准、自主避障和远程测控等系列技术难题,开创了航空物探超低空全夜航作业模式,具备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全天时、长航时、超低空跟随和高精度测量能力。通过50架次、200航时的飞行试验,该系统具备了超低空随地形起伏飞行能力,达到了续航时长超过10小时、单架次航程超过2000 km、作业半径超过500 km、测控精度优于±10 m的长航时、大航程、超视距、高精度飞控设计指标。同时基本解决了在高海拔山区作业的技术难题,具备在海拔5000 m高山区开展资源环境勘查工作的潜力;探索了“一站多机”测量方法。
项目组利用该系统先后在黑龙江多宝山、新疆克拉玛依、塔里木盆地等区,以矿产资源、油气资源调查为目的,安全、高质地开展了无人机磁放测量任务,原始资料满足航空磁测技术规范和项目设计要求,质量优秀,测量成果与已有资料高度吻合,并创下了夜航单架次航时8 h、航程1569 km的飞行测量记录,充分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了资源环境勘查能力。
与有人机航空物探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航时长、效率高、成本低、人员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基础地质调查、能源资源调查、矿产勘查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同时,因其突出的夜航能力、高精度地形跟随能力、运输便利性、大作业半径和无人驾驶特性,可以在偏远和艰险地区大面积普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验收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彩虹3型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测量系统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实用化无人机航空物探系统从无到有的转变,形成了一整套较成熟的技术方法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是无人机技术和航空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为基础地质调查和能源资源调查实现重大发现或突破提供了一种安全先进的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动了我国无人机航空物探新兴产业的发展,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
(来源:地调局物化探所)
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参与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整机装调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组在前一阶段各核心部件研发的基础上,完成了实验样机整机的总装和调试,样机的进样、激发、分光、探测、辅助等各系统实现了整体的互联互通,相关系统软件的控制功能和整机的运转基本正常,实现了波谱和能谱复合的初步应用。经常规开机运行和实际测试,LiF200分光晶体分光后的CuKα线的闪烁计数器能量分辨率小于50%,达到设计要求。
该仪器的主要发射源X射线由南京地调中心设计制造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发生器激发,为整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发射源,这是整个仪器测试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南京地调中心承担的另一关键部件高精度测角仪主要发挥高精度的角度定位作用,使其搭载的分光晶体和探测器精确的运动到指定角度,保证了分光角度的准确性和探测器对波谱-能谱的接收,也是保证仪器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分辨率的关键。在此次整机装调试验过程中,南京地调中心承担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发生器和高精度测角仪均圆满达到性能要求,符合项目进展和任务要求。
随着试验样机装配和统调工作的顺利进行,下一步将对试验样机的整体性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综合调试,优化软、硬件的整体性能,实现其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同时也为随后工程样机的制造、装配和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 2016-11-03)
从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了解到,不久前该院在承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过程中,在文登施工ZKCW01测温孔时,于孔深1240 m处测得岩石温度110℃,是我国东部目前发现的赋存条件最好的干热岩。专家预测有很大概率将来可“注入凉水,出来蒸汽”,可支撑当地建设西藏羊八井式的地热蒸汽发电厂。
该钻孔终孔深度2000.76 m,实测孔底温度为114.12 ℃,是目前中国东部干热岩勘探钻孔的最高温度。孔内发现了四段高地温梯度的热岩段(5.3~18.59 ℃/100 m),预测4000 m深处温度高达150~200 ℃,属于高温干热岩地热系统。利用实测地温梯度数据计算,该孔的大地热流值为92.86 mW/m2,是胶东地区目前测得的最高大地热流值,丰富了山东大地热流数据库,为胶东地区“冷壳热幔”的深部热结构特征提供了佐证。
该院还圈定了文登、招远两个深部热源聚集区,它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带后缘,范围5585平方公里,覆盖文登区、威海、招远、莱州、栖霞等市县的部分区域。该院利用体积法初步计算,这两个深部热源聚集区地下3~10公里深度的干热岩蕴藏的热量约为1.96×1022J,折合标准煤6.68×1011t。这些热量即使只有2%被利用,可供全省使用38年。
该院之所以能够准确圈定靶区,是由于对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岩浆热液活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理论突破,并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与遥感解译、地温场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实现的。目前,山东省正在争取进一步的科研项目,对该地区的干热岩开发条件做进一步的探究。
据专家介绍,干热岩资源是潜力十分巨大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发电、取暖,其发电成本远低于火电甚至核电,且没有污染,其效益不亚于找到一大型金矿。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6-12-05)
从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获悉,由该院承担并提交的《淳安县千岛湖镇进贤湾旅游度假区亚山区块ZK1井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不久前通过了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专家组的评审。这是浙江省至今探获的首个达到“AAAAA”级命名标准的地热井。
据了解,2015年6月9日,浙江物勘院获得ZK1井地热资源勘查探矿权。项目于6月10日开钻,历时86天,钻井深度1452 m,热储层位置为地下1360~1368 m。经过一个水文年的动态监测,该井口地热水温度达到45.5~47.6 ℃,其中氟离子、硫化氢、钡和偏硅酸、锂均达到矿水浓度,命名为含偏硅酸和锂的氟钡硫化氢温热矿水。已探明与控制资源量528立方米/日、可开采量大于300立方米/日,与井口地热流体温度、理疗热矿水质量均达到5A级温泉资源标准。
千岛湖是国家著名的5A级旅游风景区。该地热井的成功探获,对于深入研究千岛湖地区深埋优质热矿水的赋存、富集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及促进冬季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根据《浙江省温泉资源分级命名标准》,浙江省温泉将被分为5个资源级别。之前,浙江省有两处4A级温泉,分别在宁海县深甽镇和泰顺县雅阳镇承天村,探获5A级温泉资源尚属首次。
温泉是地热的一种,是指天然出露的或者通过人工钻井开采利用且温度大于25摄氏度,质量稳定,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有一项或多项成分含量达到理疗热矿水命名标准,不含危及人体健康的有害元素或组份,可直接用于沐浴和理疗的地热资源。
评级主要看温泉的温度、质量和可开采量这3项指标。质量取决于温泉水微量元素含量。有3项微量元素含量达到理疗热矿水命名标准方可被评定为5A级温泉。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在“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上指出,我国地热资源丰富,2016年首次编制了地热产业发展规划,即《国家“十三五”地热能发展规划》,必将促进地热资源的优质高效开发,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12%提高到15%,地热资源是增量主力。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16亿平方米,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时,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6-10-24)
2016年,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的“河西走廊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钻探工作量为2600 m,13眼钻孔,其中包括三层水文地质孔2眼,双层水文地质孔7眼,单层水文地质孔4眼。
目前,黑河流域项目钻探施工已经全面展开,完成钻探进尺2235 m,完成率达到85.96%,包括1眼280 m三层水文地质孔、5眼双层水文地质孔和2眼单层水文地质孔,并且通过双封隔器对以上钻孔进行了振荡洗井,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要求,完成了6眼钻孔分层抽水试验,每层均进行了3个落程。
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以精湛的钻探技术完成剩余的钻探工作任务,并对已完成的分层钻孔下入管内止水器具,实现水文地质孔的长期分层观测。同时,继续加强对钻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在确保“人机”都安全的前提下,打赢这场“硬仗”。
(来源:地调局水环中心 2016-10-14)
在国家863、重大仪器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的支持下,物化探所开展了不接地激电测量方法研究与仪器开发,成功研制出了“不接地激电测量方法与仪器”,该项自主创新技术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创新性发明形成了我国不良接地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查的实用技术,是激电测量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可为不良接地条件下的激电测量和找矿突破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激电法是地质勘查工作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多金属硫化物的资源勘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目前所普遍采用的激电法是通过供电电极向地下供入电流,并采用接地的不极化电极来获取地下地质体的特征信息。但在荒漠、戈壁、倒石堆、沼泽湖泊区等接地困难地区,这种传统的接地类激电测量技术则难以获取有效的激电信息,制约着对地下地质体的探测推断。
基于此,物化探所提出并成功研发出一种测量磁场的无需接地的激电测量方法与仪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工作原理是一种属于观测磁场的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通过人工供电流于地下,采用不接地的接收装置观测介质中一次电流与二次电流产生的磁场,而获得地下极化体的激发极化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推断地下地质体的分布特征;本发明的不接地激电仪器包括发射机、三分量接收机以及与三分量磁通门传感器相配套使用的直流磁场补偿器。
研究人员利用本发明的方法与仪器在新疆戈壁、西藏倒石堆及冻土地区开展了场地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接地激电法对比,利用该发明技术可有效获取地质体的激电信息,并且体现出了其野外施工难度小、工作效率高、分辨率高、能有效克服良导覆盖影响、测量无需接地、探测深度大、获取地下地质体的信息更加丰富等特点和优势。
(来源:地调局物化探所 2016-10-25)
2016年11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在京正式向社会发布。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按照服务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以及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分为六个篇章,128份独立成果,基于海量地质调查数据,系统阐述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在各专业领域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科学判断、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资源开发对策建议、完成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在月球与极地探索、国际地学合作、地质调查信息化及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第一篇,服务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以服务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能源资源与矿产资源地质调查方面获悉的基础数据、基本认识和判断,包括煤炭、油气、油页岩、煤层气、铀矿、油砂等常规和非常规能源,铁、铜、铅、锌、金、铝、钾盐等重要大宗紧缺矿产,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产业矿产等,可作为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决策参考依据。由48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第二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海域区域地质调查,海洋油气资源、近海矿产资源分布,以及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编图等方面的成果、开发对策及建议等,可作为国家编制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实施海洋维权的决策依据。由9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第三篇,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西南岩溶石山等地区取得的成果及形成的对策和建议,可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与优化管理、部署实施国土整治工作的依据。由10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第四篇,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耕地、矿山、海岸带、地质遗迹等方面的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以及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革命老区、国家能源基地、西南红层与岩溶等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与保障重大成果,可作为生态国土建设决策的依据。由13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第五篇,服务防灾减灾。以服务防灾减灾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重要活动构造带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成果,以及三峡工程区、地震灾区、黄土等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和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可以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与部署提供技术支撑。由6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第六篇,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与促进国际合作。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与促进国际合作为目标,重点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科学理论创新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与推广,以及全球地质认识和国际科技合作、地质调查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成果,可以为促进地球科学发展、转变地质调查方式、拓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服务领域提供基础。由42项成果汇编合辑形成。
编纂、发布这批重大成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地质调查成果产品化,向社会各界提供支撑服务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为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企业单位以及地质技术人员提供切实的支撑、服务与共享。
(来源:国土资源部 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