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思宏数码印花墨水
传统印花转型数码印花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
文章来源 思宏数码印花墨水
2016年,人们想到传统印花转型数码还只是一个“趋势”,笔者认为2017年会有一部分传统印花中的先行者尝试数码印花,然后拉动整个行业的转型;甚至有从业者认为,3年以内纺织传统印花一定会像当年的陶瓷行业一样,大规模转型为数码印花。
事实上传统印花转型数码印花,其中有几个条件已经成熟:
1.传统印花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来自服装行业的印花面料订单越来越小,使印花制版的成本平摊到每一米的费用上越来越高;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用人的不确定性让印花厂老板更倾向于用不会工伤讹钱、不会动不动就要求加工资、不用给加班费的机器来替代人工;
2.过去大部分老板看不上数码印花的速度,但是现在Single Pass数码印花机已经基本成熟了,有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
3.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每年在环保上投入上百万也没有办法跟上政府节能减排的脚步。绍兴被关停的64家印染企业足以证明:城市政府是绝对不容许传统印花用这种高污染的方式在辖区生产经营的。
4.最关键的是,在绍兴政府带领下要搬到新滨海产业集中区的那些工厂,新厂房将近完工,企业老总一定考虑是否在趁厂房规划时就安排好数码印花车间。
传统印花大规模进入数码印花市场对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往往到现在为止还生存着的传统印花企业都是有几十年的积累并且资金实力强,技术管理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
这些工厂是一批不容小觑的竞争者。技术上,传统企业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印花经验很多对于数码印花同样适用,并在这方面远远超过现存的大部分数码印花厂。面料要如何炼漂、上浆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底色和最适合该特定厚度面料的上染率,使图案可以向下渗透到布料反面,却在布面上层不渗化?印好的面料最终和理想的颜色有一点偏差时如何微调等等类似技术细节,只有长期和印染接触企业才最了解。
其次是产业链优势。传统企业积累的人脉上下游关系在找高质供应商和新业务拓展上有很大帮助。合适的数码印花墨水对于成品面料的品质非常关键,在墨水选择上,除了考虑流畅性和颜色鲜艳度以外,颜色的色牢度和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印花企业做出来的印花面料符合国际买家的标准和定位。并且长期大批量采购面料和染料助剂的传统印花企业,在各种原材料上都有优势。而为未来在成本上节约3-5毛钱都可能成为决胜关键。
设备方面,传统印花企业本身就有完整的生产线,包括上浆、蒸化和水洗设备。只需要购买数码印花机即可操作数码印花,而其他数码印花厂一般最多只能自配上浆机和蒸化机,而水洗只能外包到有排污能力的工厂去操作,这也意味着品质不能完全可控。很多传统印花企业第一台数码印花机就可以考虑昂贵的Single Pass机器,配套辅助设备上也可以选择最好的。这也意味着,硬件条件上,传统印花企业转型而来的数码印花企业在品控方面有优势。
面对扑面而来的挑战,产业洗牌是一定的,如何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在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一般有两种竞争策略:1.多样化策略,即一家独大什么都能生产,以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主要竞争力;2.价格领先策略,就是尽可能压低成本,争取利润空间,并做到竞争者达不到的价格。预计数码印花的价格在将来还会大幅度下降,这来自于喷头费用的下降和国产数码印花墨水的价格下降;但是这两项优势都不太适合现有的小型数码印花工厂去争取,所以现有数码印花工厂的主要策略应该是第三种非主流的策略:即专注市场缝隙的策略。
缝隙营销策略是一种企业灵活运用的穿插策略,企业领导人要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巧妙的找到多样化企业和低价营销企业无法触及到或者是没有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的“小缝隙”,培养自己产品的特色,并在这个方面达到行业中顶尖的水准。
恰巧的是,数码印花行业是最适合个性化发展的,与其一直靠做加工单,不如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个性化产品;或者发展企业“强项”,比如在某种难做的面料上做到品质特别好就是一种强项,在目前活性数码印花市场,能做出品质高的亚麻、棉麻混纺布或者是羊毛羊绒的厂家都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订单,并且这些工厂各家有各家的秘诀;又比如,出单速度比较快品质高,也是一种能力,能够快速稳定完成订单的企业内部管理一定非常紧凑效率高;甚至黑色可以做的比别家深,亦或者黑色的色牢度做的特别好……都可能在自身所在的市场缝隙中胜出。
有的数码印花工厂,在发现纺织数码印花竞争越来越大时,却看到家装数码印花市场行情火爆供不应求,和一两家装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订单,让自己的工厂从上到下热火起来;而有的数码印花工厂,在看到数码印花袜子的需求旺盛后,迅速在自己原有的机器上加以改装,变成了专业的数码印花袜子厂;有的工厂使用特殊数码印花墨水,比如荧光数码印花墨水,可以织成不一样的风格。
有的工厂甚至知道如何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来改装机器,很多80后现有的数码印花厂老板本身都是从小玩电脑长大的“极客”,对于他们来讲,改装机器,或者什么样的设备是需要哪些功能,怎么样才能做到,说不定比设备厂还了解。
最后,笔者不得不提醒:各厂家必须慎用低价策略。有人说“不降价等死,降价却是找死”,而且,主动降价不但是自己找死,还拉着一堆同行为你陪葬——你永远不可能是最便宜的,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订单盲目降价。事实上在不降价的基础上工厂还有很多事和空间可以挖掘,并且真正的降价大潮远远还没有到来,再何况,和大工厂比原料和耗材价格也是以卵击石,不如在寻找资源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寻找自身长远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