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洋国家湿地公园设计

2017-03-02 00:49韩小博
河南建材 2017年6期
关键词:南洋公园景观

韩小博

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361000)

解读南洋国家湿地公园设计

韩小博

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361000)

南洋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依托双洋溪,由过湿条件下的多水区域形成的生态系统,同时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湿地休闲观光公园。本地水生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湿地生态链。

生态恢复;水生植物;循环经济

南洋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与南洋生态小镇协调发展的休闲公园和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湿地休闲观光区。文章介绍了其具体的设计方案,例如优化岸线形态,增加岸线的亲水性,打造连续而有活力的湿地景观;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合理利用地势高差,打造片区湿地环境创造安全趣味宜人的景观环境;做到科普性和趣味性,宣传教育展示中心突出南洋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传承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水仙茶文化等,期望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现状概况

项目所属地漳平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九龙江的北溪横切中部,将全市分为南北两半,规划区内用地基本为农业用地,已进行了农转用流转,现阶段镇政府已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征地。南洋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规划范围58 493 m2。双洋溪自北向南流经整个规划区,整体地势自北向南依次降低。最低处为规划区内部的低洼稻田地,黄海高程为192.65 m,最高处位于北端位置,黄海高程为198.98 m。其余用地基本为农业用地,地形较平坦。规划区内自北向南用于灌溉的水渠,以及南部自东向西的排水沟共同构成了区域内重要的水系,这也是营造湿地的重要条件。

1.1 气候

南洋镇受海洋性季风影响,为南亚热带气候,具有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垂直气候显著,干湿季节分明,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平均降雨量在1 500~1 900 mm之间,最高时达2 000 mm以上,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匀,西部及西北部降雨量较大,向东南部递减,规划区域的周边环境良好,主要有南洋生态小镇,南洋商业街,以及从基地西侧蜿蜒流过的双洋溪。

1.2 水文

南洋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主要赋存于河床一级阶地。由于地势平缓,地下水径流速度较缓慢,河漫滩中砂砾卵石或泥质砂砾石中的空隙水易于汇集,其富水性可达中等丰富。地下水补给源以侧向补给为主,流程短,向溪沟河流排泄,旱季时雨量较少,河水径流量基本反应地下水的排泄量,但汛期河水猛涨,高于地下水位,出现反补现象,地下水动态季节性变化较大。

1.3 道路交通

规划区内对外交通依靠双洋溪东侧省道208以及西侧的旅游公路,交通可达性强。但是由于溪流两侧堤岸的步行道不完善,滨水区的交通可达性较差。

1.4 自然环境

规划区范围内总体上环境优美,主要表现为溪流两侧植被良好、河流湿地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规划区范围内有大面积的河流水域、浅滩以及沼泽地,亦有林地、鱼塘等人工湿地,丰富的湿地自然环境为园内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1.4.1 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多样,植被类型丰富。据统计,湿地公园有苔藓植物3纲38科51属53种。植被类型以柳树、枫香、香樟、水杉、毛竹、油茶、茶树等人工林为主,鸢尾、水葱、芦苇、香蒲、旱伞草等分布在溪滨河水体中。

1.4.2 景观资源

规划区内的溪流、稻田均有分布,与周边的茶山、竹林、远山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溪流两岸的水草、竹林以及山体,在溪中形成倒影;各种坑塘、荷花小径,水随山就势,蜿蜒曲折,相映成趣。

1.5 区域文化资源

1.5.1 “三乡”文化

漳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这里是明代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是北宋皇家教师刘棠的老家。九龙江北溪孕育出了独特的“三乡文化”,分别是花乡永福,茶乡南洋以及画乡新桥。

1.5.2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不可多得的瑰宝。千百年来,客家人极力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

1.5.3 “红色根据地”文化

漳平建县至今已有537年的历史,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烈们在这里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首首英雄战歌。勤劳智慧的漳平人创造和保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为漳平的绮丽山水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无穷魅力。

2 设计原则

2.1 坚持设施区域共享的原则

南洋公园与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展示区相互融合、互为配套,是南洋生态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2.2 坚持特色原则

创造富有南洋地域特色的湿地景观。宣教展示中心突出南洋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传承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水仙茶文化。

2.3 坚持生态性的原则

宣教展示中心以突出南洋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传承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水仙茶文化。

2.4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合理利用地势高差,打造片区湿地环境;优化岸线形态,增加岸线的亲水性,打造连续而有活力的湿地景观。

2.5 设计景观结构

根据设计理念,结合现状特征,规划形成“一环、一带、多节点”的结构形式。一环:指以南洋公园环境景观干道围绕荷花池形成的景观环线。一带:指以双洋溪为主体形成的滨水景观带,规划在防洪堤的基础上,以增强防洪堤的景观性和生态性,局部采用生态岛的形式对硬质驳岸进行软化。多节点:以湿地科普展示为主线,形成九曲桥、湖心亭、观景平台、茅草亭、生态岛等景观节点。

3 交通流线及停车分析

3.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根据带状空间及场地特点,方案设置多条贯穿带状公园的步行系统,分别是3 m景观干道、1.5 m园路,均考虑无障碍设计,同时在交叉口及入口设置相应的广场空间。

3.2 车行系统

沿荷花池修建自行车绿道,宽3 m,路面为彩色滤清路面。

4 竖向设计

场地内竖向设计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功能的地位进行了适当改造,化解了场地局部高差过大的问题。设计时本着就地平衡,适当改造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挖填方。

首先,利用场地高差,将洼地改造成荷花池。由于荷花池最低处与东侧农田高差达4 m,设计采用生态护岸形式进行适当改造,在增强岸线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其生态性。其次,利用微地形和湿地手法处理地势高差,大大减少了土方量。

5 绿化种植设计

5.1 植物选择策略

植物选择乡土化。大量种植南洋乡土树种,尤其是湿地景观绿化上,所选苗木多为中苗或小苗,为形成大绿量奠定基础,对于园林绿地而言,大绿量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强,营养方式简单,保护和恢复自身结合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强,远远大于纯粹的草地或灌木为主的绿地。

5.2 绿化种植框架

总体形成四个分区,分别是湿地展示、枫影秋红、桃红柳绿和滨水绿廊。每个分区营造不同的景观气氛。

5.2.1 湿地宣教展示区

此区域作为公园的中心湿地宣教展示区,选取本地湿地植物种类进行配置,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力图展示湿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并起到宣传教育、休闲的作用。

5.2.2 枫影秋红区

配置组团式群落植物,此区域紧邻科普宣教展示中心区,考虑植物种植采用色叶植物,凸显空间的活泼热情。结合开放式草坪、廊架、休闲亭,创造一个极富生态丛林特色的景观区域。

5.2.3 桃红柳绿区

配置较为茂密的植物,创造一个宁静的休闲空间,在林间设置草坪、茅草亭、座椅等设施,并考虑营造一个桃红柳绿的生态浅水观赏区。

5.2.4 滨水绿廊

区域为滨水景观区,在防洪堤岸列植水杉、落羽杉,讲究整体性成量种植,营造纯粹的景观效果。另外,在不影响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在堤岸边缘的堆砌种植区域配置各种水生植物,以群落式种植,以此来柔化堤岸生硬的边缘线。

5.3 主要植物配置

①乔木:柳树、水杉、五角枫、红枫、香樟、落羽杉、榉树等。②水生植物:荷花、芦竹、瓷姑、蒲苇、芦苇、旱伞草、再力花、菖蒲、香蒲、水葱、灯芯草、千屈菜、金鱼草。③地被植物:大花萱草、粉黛乱子草、毛杜鹃、木茼蒿、八角金盘。④灌木植物:四季桂、茶花。

6 城市家具设计

城市家具设计主要包括公厕、指示牌、垃圾桶、坐凳、停车位、自行车租赁点等。整体城市家具应避免城市化、体现郊野性,强调经济实用,低维护。其中,应按照250 m服务半径设置两处公共厕所。

7 结语

南洋国家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主题性、文化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湿地公园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动员社会人员积极地参与湿地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发挥湿地的功能,有效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同时达到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的效果,并建设旅游休闲设施,提供游客观光。

[1]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S].

[2]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2008)[S].

猜你喜欢
南洋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