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马军:葵花朵朵 圆梦甘南
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他穿梭于田间地头,往来于城市乡村,与人们交流的是那样亲切,那样温馨!
他不畏严寒酷暑,磨砺前行,在向阳花开满的地方都遍布着他的足迹,听到他质朴的声音,这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甘南县派驻甘南县“三区”人才——马军。
2015年7月,马军被选派到甘南县,对口受援单位是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一年多来,他始终坚持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作为“三区”服务宗旨和理念,在省农科院经作所和向日葵抗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作为强大科技支撑下,他开启了在甘南县的这段意义不凡的科技之旅,圆梦之行。
“甘南县是‘向日葵之乡’,然而甘南县向日葵的发展现状怎么样?制约甘南县向日葵发展的瓶颈有哪些呢?”这是马军初来甘南之前一直思索的问题。
七、八月的天气正值酷暑时节,是向日葵授粉的高峰时间,也是向日葵育种工作者的黄金季节。“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那个“黄金季节”中难得的空闲时间——雨天,马军邀请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和向日葵体系相关专家对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进行了首次调研走访。
在当地科信局、农业部门、农技推广负责人、向日葵研究所负责人的陪同下,马军走访向日葵研究所的周边环境、试验基地,为了掌握更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不顾道路的泥泞与颠簸,他们对胜利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富宏葵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兴十四产业园区进行走访,同时对现有生产模式和产品进行了考察,不顾旅途的劳累几乎连整块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正如这些专家们所说的“坐车就是休息了,这样接地气,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马军和有关专家都来不及脱下身上衣物,他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人们围绕甘南县向日葵产业发展进行了针对性的座谈,对甘南县向日葵产业的现状、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向日葵、科技、创新、互联网”第一次从甘南回来后这些字眼一直围绕在马军的脑海里。回到哈尔滨后,他开始忙碌起来,一方面他与创新团队专家不断探讨交流征求意见,一方面他与甘南县农业科技人员建立了微信圈,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动态交流,远程服务。他发挥个人学识,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补短,充分依托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科技创新团队专家们的力量,统筹社会资源,将三区服务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马军第一次联系和组织向日葵专业技能培训和学习是在2015年的8月23日,这一次他邀请美国红河谷生物研究中心齐丽丽研究员对甘南县向日葵育种科研骨干人员系统讲解了向日葵分子育种的技术。这次培训不仅提升了甘南县本土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而且为甘南县的向日葵育种技术注射了一剂“强心剂”。
这次培训后马军引导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分子育种的尝试,不断反复试验,现在已经构建了抗性亲本群体,筛选出一批分子标记用于大田试验,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内,在甘南县科信局的大力支持下,马军给受援单位组织安排了一系列培训班。
他分别联系和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讲解了相关知识讲座,鼓励农民尝试“向日葵+杂粮”的种植模式。他带领甘南县有关科技人员和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大庆微时代传媒公司进行参观调研,并在回甘南后后积极促进了甘南地产特色产品电商平台的推广。
初春时节,他又积极地投入到甘南县精准扶贫的科技队伍中,他奔波于各个村屯检查土壤墒情,叮嘱农技人员底肥施加要点,然而在与农民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农民在购买使用农药的过程和选择向日葵种植品种的问题上有许多困惑,发现这些问题后他积极行动,再次联系和组织专家们奔赴各个乡屯为农民系统解答了关注的问题,还向农民们介绍了利用互联网远程求助的方法。今年甘南县向日葵推广面积显著增加,春末夏初低温多雨是向日葵病害发生的重要时节,马军多次到各个合作社和村屯的向日葵地片进行苗期病害调查,传授病害预防要领和治理方法,并通过发放赤眼蜂蜂卡等生防手段有效地防治了早期病害的发生。
在三区人才工作中,马军定期到甘南县进行三区服务,先后10次来到不同地区解决实际问题,最长一次的蹲点时间长达10天。他深刻体会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甘南县科信局、黑龙江省对他在甘南的三区服务工作给予了大力地支持、帮助和鼓励,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有深入基层,才明白扶贫攻坚的迫切;只有投身产业,才体会科技创新的重要。”
最近,他帮助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筛选出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对于治理向日葵的菌核病初见成效。他还在努力,他相信甘南葵花产业的春天到了,他将陪伴可爱的甘南人民一同越过这个漫长冬季,迎接美好的春天,助力葵花,圆梦甘南,继续为甘南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