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猫城》这组数字合成作品的所有素材都是我自己拍摄的,甚至在旅游的时候看到可能需要的素材,我都会有意识地收集起来。这组作品一共8幅,每一幅之间并没有叙事上的关联,我在讲一个想法—主要表达当下“90后”群体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各种各样的角度来阐述这个想法。
“90后”刚刚步入社会,我们这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可能是唯一一代独生子女,在思想上更为特立独行。现在是一个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多大胆的想法会被大众包容接受。此时正需要有人站出来,成为新的接棒者和带头人。作品中,我选择将猫作为“90后”群体中带头者的象征。我是一个标准的“猫奴”,家里有三只猫咪,平时就比较喜欢拍摄它们,所以把猫变成我作品的主角也顺理成章了。猫不会轻易被驯服,它们任性、我行我素。不像狗,猫是喜欢单独行动的动物,它不将主人视为君主,不对他们唯命是从。猫和主人并不是主从关系,所以把它们看成平等的朋友关系会更好一些。也正是这些特点,猫才显得独具魅力。
整组照片都是在表现“90后”这群人新的价值观,我们不像“80后”那么老成安于现状,也不像“00后”太过稚嫩不能兼顾稳重。也许是时间的滚轴走到了“90后”的这一代,这印证了“时代造人”的这句话。我记得某个电视剧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还挺贴切的:“我们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
我用黑白的形式来表现社会大环境的严酷,它与校园环境本来就是不同的。步入社会,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颠覆自己本身价值观的情况,而这种被动的认知过程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历练吧。
我觉得在新的时期,新的事物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生,其中很多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有一颗坚定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指導老师孙晓璐点评:
摄影作品《猫城》的创作从开始力求进行极有个性的主观表达。
杨树同学的选题锁定了一个特殊的被摄体—猫,一种与她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动物,一种聪明有个性却桀骜不驯的动物,她试图用这个灵物来阐述自己的性格,展现“90后”的她们在成长中的不妥协不放弃,表达对生活环境的看法,也表达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与适应感受。作品的主体是猫,说的是猫性猫城,也是人,人性,生存。
作为杨树同学的指导老师,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我更多是尊重她主观意愿的表达。观念摄影本身就重在表达自我意识,重在表达个人的想法。我认为,很多时候,影像创作未必需要到达一定的社会性,社会性也未必高于个人性,所以,《猫城》的创作还是要以主观表达为重。杨树同学针对预想的猫的形态和试拍的小样稿与我沟通以后,基本形成了较为具象的画面主体与元素。在有了画面构想之后,我觉得她的创作需要做一定的减法,充满象征意义的元素需要有选择地被安排进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同样也是一种取舍,有些画面没有必要把整个猫放上去,只是眼睛或耳朵、爪子或尾巴,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是猫,画面也不会太冗杂重复。在后期制作上,黑白影调可以让画面表达的内容更加突出,虚实结合的做法又增加了阅读的层次感,猫与环境不合逻辑的比例在视觉上会更有紧张感。
我认为,在学生的创作中,老师是不宜做过多干预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十分重要,因为这些想法实在是太珍贵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创意,即使有些时候,这些想法有些幼稚和简单,也要保护好属于他们的“小创意”。老师可以试着给学生多一些扩展性的建议和引发,让他们原本的立意有更为适合的表述语法。还有,学生在最初构建想法的时候,话题容易开得很大,试图一定要找到一些共性来代表所有事物,或强势地连接拍摄对象和象征意义,结果变成什么都想说,却没了重点和层次。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帮忙做一些梳理,和学生一起来斟酌,就像是整理东西一样,看什么东西适合放在什么筐子里,要分几个筐子来放,怎么搭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