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程

2017-03-02 19:00李雨青潘佳谋
中国摄影 2017年1期
关键词:一程选题纪录片

李雨青+潘佳谋

2016年春季学期有一门摄影专业课,要求拍一组专题摄影,我们想做一个关于临终老人的专题。当时恰好有部分师哥师姐在做这个项目的纪录片,我就联系他们带我去了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临终关怀医院是以缓解临终老人身体上的痛苦为主要目的一种医院。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大多有着不同程度的身体和精神问题、缺少家人的陪伴。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这家医院的一位护士,由她带着我们在医院拍摄,顺便介绍我们认识很多在那里的老人,我们选择的大多是愿意配合我们拍摄的老人,我们一边和他们聊天一边拍摄。拍摄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明显的难题。其实有些老人的状况比现在组照中的还要糟糕,让人触目惊心,由于涉及角度、老人意愿与隐私问题,我们没有拍摄或没有公布。

这组作品的拍摄周期大概两个月,我们一共去过四次。每次都是通过老师的指导与建议,再到那里进行修改或者补拍。拍摄时,我们没有很明显的分工,都是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想拍的就拍下来了。到专题后期,我们是一人负责整理照片,另一人负责整理老人的信息和照片名称。

这次专题拍摄让我有了许多对生命的感悟。看着这些临近生命终点的老人,我们觉得我们的生命很宝贵。正值年轻,还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活力,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并且觉得生命一定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是生还是死,生命永远是值得尊重的。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照片让更多人去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温暖老人的最后一程。

指导老师叶明睿点评:

《最后一程》这组作品来自于李雨青、潘佳谋两位同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摄影创作训练课,作为接触图片摄影专业课程的第四个学期,在完成了应该具备的摄影技术和理论课程之后,在我理解中,这时候的训练更多地则需要在拍摄思维这一层面加以拓展。因为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本身的教育定位,纪实成为他们课程里相对侧重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学院里几年下来多数都会有纪录片情结,对纪录片相对较丰富的视觉经验和理解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完成这门课程的训练或许是有帮助的。在我的摄影创作训练课上,我对训练拍摄的内容则往往以“用图片完成一部有份量的纪录片”这样的方式来试图让他们理解自己将要做的事情。

课程中,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来自于如何让学生主动产生去发掘拍摄线索和选题的意愿,以及如何能够深度解读出自己所要拍摄题材的意义和分量所在,进而在创作中加以体现。《最后一程》应该说就是这样的结果,从最开始没有明确目标地想去拍医院,在讨论中我尝试启发他们的思路是从医院着手发现能够中国社会当下问题的对象和视角,比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过度医疗、医患关系,以及人口老龄化给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等等。记得当时我和他们说:“单纯为了拍医院而拍医院注定是无趣的,因为中国人对医院的场景都太熟悉不过了,要拍就要拍我们不常见到的医院,比如临终关怀医院,要拍就要拍到让每个看过你照片的人去思考自己的老去。”我也很直接地提醒了他们,真要拍成并不容易,因为注定会涉及到医院、老人和家属的许可,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可能的伦理道德问题等等。我当时只是将临终关怀医院作为激发他们拓展拍摄选题思路的例子之一给了他们,或许是这些话刺激到了他们,也是机缘巧合,没想到一周之后他们再来跟我敲定选题的时候就告诉我他们真的要去拍临终关怀医院。我当然是很兴奋的,也绝对支持他们去挑战这一选题。

第一輪拍下来,看素材的感觉总体是缺少细节,尤其是有冲击力、内涵丰富的细节;还有就是获得许可的拍摄对象太有限。所以我鼓励他们去拍背影,拍动态虚化的影像,一方面可以丰富画面的视觉感受、提升表达的含蓄性,另一方面也能规避掉一些潜在的伦理道德风险。

第二轮拍的时候我还要求他们要去拿到每个具体拍摄对象的故事,让拍摄对象变得有个性,立体起来,让人们在看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也由人及己地思考自己的一生。

总的来说,这组片子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且一些拍摄手法不够老道,但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摄影师,能够有这样的勇气、智慧和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起步。

猜你喜欢
一程选题纪录片
你陪我一程 我念你一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你陪我一程,我伴你一生
我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