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凡洋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从小一直接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它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应该是学生能够应用于生活加以实践的,并不仅仅是用来解题和考试。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研究探索数学题目奥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熟练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創新和实践的精神,引导他们将数学带进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顺应时势的必要调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教师要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好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模拟日常生活形式的问题情境
一位教育家说:“一切知识由感官引起。”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创设适当的能够实际被感知的教学情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师教授知识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会变得更加主动。教师应该对课本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活化的模拟,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拿教学“不等式关系”作为例子,教师可以带一个天平到班级里进行教学,再带上小的砝码,让同学轮流操作,还需要一个重量为x的砝码,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示范,在天平的左端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右端放上一个重量为x的砝码,天平下沉的一端就是重量较大的一端,这样就能得出x与50的不等式关系。还有例如跷跷板等娱乐设施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不等式关系,这些工具的巧妙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再举一个例子,在进行除法的学习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带上几个苹果,分苹果。以4个人为例,一共有12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得3个,这是除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深入学习到“除法的余数”时,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那就再进行一次苹果的分配。例如挑选5个同学,每个人都分到2个苹果,这时候会有剩下的2个苹果,挑选7个同学,每个同学则只能分到1个苹果,但是会剩余5个苹果,这样实际可感的事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以及除法的余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将学生从分苹果带入到整个学习的内容中,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的等式,让学生注意结合书本,模拟情景是以教学内容为最终目的的,所以在不断举例子的情况下也不能忘记了解学生对于所传授的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数学,巩固知识。
二、在解决日常问题中学习数学
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比老师直接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将书中的应用题模拟成现实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书本上画的图形。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可以让他们去看看操场,观察操场绿地的长宽,体验长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数学生活化还需要联系家长,与学生家长的配合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在教授“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跟随家长外出购物等,深入认识和了解人民币。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在生活中经常跟学生一起做关于数字的游戏,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还要让学生将数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将加减法的运算想象成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之间东西的分享。要培养学生通过生活联想数学的良好习惯,多加以训练一定会对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像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应用数学,在应用中提高数学水平和数学成绩。
三、选择合适的方法
正如西方古谚语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但是去的路径却有千千万万条,在这之中,要找到达到最佳效果的方式途径。教育不断改革,课本也在不断变化,从开始的黑白无图到后来的彩色插图,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的课本中也加上了一些生活化的图片,比如认识图形的时候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举例,再比如设置应用题的情景越来越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提问“现实中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呢?”“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呢?”等等。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图像等对生活中的数学加以记录和播放,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例如,在教授生活中的立体图像时,让同学们观察教师手中的立方体,这比看书更加直观和立体。在课堂中教会学生使用尺子等日常测量工具,可以让他们测量书本课桌等,达到训练的效果,还可以布置作业,让他们测量一下家里物品的长度厚度等,在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需要测量的情景时,就容易将数学加以运用了。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数学,为了数学的实用性,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是必须的,教师要在数学和生活之间起到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刘立新.数学源于生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2]陈丽.如何让数学教学有效地回归生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