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迈向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一)建设人文、生态、创新之城。有代表提出,上海至2040年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实现这个愿景,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设人文之城,既要保护、传承、创新城市文化,又要以人为本,为市民提供均等化的生活、文化、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给老百姓真正带来城市生活的便利、实惠;二是建设生态之城,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尤其是要明确崇明开发的定位,把崇明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推动建设上海更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设创新之城,把创新作为引领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有代表提出,要将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关键是要补好城市发展的短板,进行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本质。一是要修补城市,从过去城市发展更多注重经济和建设,转变为向市民提供全面、均等的服务,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要修复生态,坚持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建立统一完善的空间管制体系。有代表提出,规划的目的是给城市描述一幅未来的蓝图,但是实现规划还要靠管制体系来实现。目前从国家治理层面已经提出空间管制体系建设,涵盖土地规划和空间利用等方面,上海要研究建立统一、完整的空间管制体系。
(四)对相关规划要周密考虑。有代表提出,加快推进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要周密考虑,不能打通之后全部鋪上花岗岩、水泥地就完事了。有代表提出,在迈向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时候,要思考建筑业如何转型,对于建筑施工要提升作业方式和工人技能,把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结合起来。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一是在养老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来发展上海养老事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不仅可以建设“托老所”等日间照护中心,而且可以以菜单形式提供专业服务项目,建议政府在经适房、廉租房等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就考虑把相关元素融入进去,这样可能会事半功倍。三是细分养老需求精准施策。当前本市实施的孤老政策,没有细分不同年龄段老人的不同需求,建议要把有关政策定得更为精准,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加需要的人群中去。四是切实关爱失智老人。本市有六十多万失能失智老人,但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对于失智老人无法提供照护服务。建议要尽快完善对失智老人的照护制度,出台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失智老人照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适应上海养老服务的特殊需要。
(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医院急诊建设要落地。有代表提出,《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出台后,要确保医院急诊建设的规定真正落地。建议明确有多少急诊量就一定要有多少急诊规模,确保医院的急诊场地,保证一定的急诊床位和医生。政府要拨付专门资金,专款专用。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向急诊科医务人员倾斜方面,建议出台更具体的措施。二是双向转诊要真正“转”起来。有代表提出,目前双向转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转上来容易转下去难”,有些大医院床位资源被长期占用,建议要出台有关措施让双向转诊真正“转起来”。有代表提出,现在有的医院要求连续住院15天或两周左右,必须办理出院手续,本意是限制某些“赖床”病人,但有的病人确实需要长期住院,在病情未康复的情况下就被要求出院,会带来一定危险,建议有关部门就合理医疗和“压床”制定一个便于操作的专项管理规范。三是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有代表提出,当前互联网医疗给病患带来许多便利,但网络医疗咨询、医疗广告存在安全隐患、监管盲点,要引起重视,比如,网上医疗咨询的医生资质如何界定,一旦发生医疗差错如何监管;网上医疗资源是否可以由企业自己定价等等。建议对互联网医疗加强监管。四是将非急救转运交给市场。有代表提出,120急救资源有限,首先应满足急救病人,对于出院回家等非急救转运业务,可以从120中分离出去,交给市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三)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加快高考改革进程。有代表提出,当前教育部门反映最大的困难有三个:其一,缺教师,一方面是编制受限,另一方面是高考改革实施“3+3”模式后,造成选课的不确定性,学校在教师引进上有困惑;其二,学校场地受局限,会挤占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场地,造成“分层走班制”教学难以落实;其三,绩效矛盾,比如有些课程提前考完以后,这些学科的老师绩效如何计算考核,建议有配套措施跟进。二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有代表提出,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强制隔离的戒毒人员,他们有特殊的教育需求,建议转变理念,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矫治方案。
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一)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代表提出,在地铁等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容易因人群恐慌引发安全事故,要向市民普及安全知识、宣传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市民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秩序地应对。有代表建议,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各类媒体上对公共安全等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二)规范小额贷款市场。有不少代表提到,目前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利用国家活跃市场的有关政策,实际变相成为高利贷,造成市民经济损失、家庭不和,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加强监管,防止此类情况出现。有代表提出,目前对于高利贷尚没有相关法制层面上的规范,法律界定不清。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及检察院、法院,一定要形成合力、综合治理。
(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有代表提出,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获得感。现在很多电信、网络诈骗和高利贷,都和个人隐私信息泄漏有关,而没有基础设施支撑的所谓的实名制是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漏的源头。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上海能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给予市民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从根源上寻求治霾之道。有代表提出,今年上海空气质量有了一定改观,但是治霾的关键是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发生规律,针对雾霾政府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标,这是老百姓真正想了解的。
(五)提高郊区城市管理水平。有不少代表提出,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城市管理水平和中心城区差距很大,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方面。建议对郊区加大各种执法资源、社会治理的投入力度,提升基层管理能力。有代表提出,秋冬时节,农村赌博现象抬头,建议对这一情况予以高度重视。
(六)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代表建议,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农业发展“短板”。要按照市委要求大力整治黑臭河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要强化本市农村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八、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提升市民艺术素养。有代表提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要重视和加强市民的艺术教育、心灵教育和心灵疏导,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这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建议建立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二)保护传承上海方言。有代表提出,上海方言是海派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许多新上海人也有学习上海话的需求,上海方言在大众媒体上的传播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建议在电视台、电台开设专门的方言频道,保护、传承上海方言。
(三)建设专业的文化项目。有代表提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专业的大歌剧院,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来看,有必要率先建造一个专业的歌剧院,建议加紧推进落实该项目。
(四)将非遗保护落到实处。有代表提出,要将非遗的保护落到实处、做实做好,不能流于形式,搞面子工程,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展览会,重点是要保护比较珍稀、比较脆弱的非遗,将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切实起到保护作用。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条线职能下放到街镇要慎重。有代表提出,條线职能下放到基层,可能会出现放了责任没有放权力,产生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也可能打乱原来相对合理的职能分工,建议政府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二)科学配备基层管理队伍。有代表提出,现在对居民区支部书记享编进编设置了前置条件,但条件要求过高,建议采取积分制的方式,科学配备基层管理队伍。
(三)推动完善行政问责制。有代表提出,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在问责方法方面的制度设计不完善、不科学,出了问题“一锅端”,重在处罚,没有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导致一些问题反复发生,建议要加强行政问责制的顶层设计。
(四)增强领导干部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代表提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上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做,特别是在项目审批上习惯拖一拖、等一等,或者干脆一刀切不予审批,存在不做肯定不会出风险、做了就会有风险的心理。建议领导干部要增强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
(五)加强普法教育统筹规划。有代表提出,当前普法呈现碎片化、表面化,效果不够理想,建议上海的“七五”普法从市级层面加强统筹规划,从内容设置、师资队伍、方式方法等方面予以支持,使普法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