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莉敏
在小学,信息科技的课堂应该是如今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要让孩子们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不断习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与技能,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问题。那现在的孩子们所需求的和我们课堂教学所缺少的又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很多时候课堂尽管很顺畅,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进行了系统的教学重建。
【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学生在二年级开设有信息科技课程,我也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在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即使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环节。因此,考虑在孩子们二年级的阶段先给予他们对于文件和文件夹关系一定认知的铺垫,从而设计这样一节新授课程——《环游亚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内容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正好结合学校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活动——“走进亚洲”,我也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亚洲每个区域的分布、国家从属那个区域、每个国家有哪些特产进行分层级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归类,让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活动分别走进: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也在每个环节融合进四个知识点:查看文件、移动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游览亚洲各国风土人情,更能丰富这次文化节的知识面。
【环节一】
原设计:
一、了解西亚特产
1.通过引入的“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学生带着问题“这3个国家的特产分别是什么?”进行任务一:寻找“西亚”文件夹中的特产。
3.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设计:
一、东亚——我们的家园
1.通过引入“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任务一:找到家的位置(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
3.学生回答总结方法,提出“文件夹”按钮调出左侧“资源管理器”。
4.提问:老师为何不将“实验小学”文件夹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可以看出两次设计的最大不同体现为三点:
(1)是将任务从原来的直接让学生找“西亚”文件夹内的特产,变成找自己学校的位置。这一改变是考虑到了学生在原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文件夹层次结构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学进行中学生对于文件夹关系的混淆,而产生很多的误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将“实验小学”引入到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层层深入找到学校的所在地。
(2)单单地一层层地去找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资源管理器”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地将文件的层级以树形结构展示给大家,图形化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夹之间的管理和上下级关系。
(3)加入一个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件夹散乱摆法是不方便的,当我们去给他们分门别类地归类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寻找和管理。
【环节二】
原设计:
二、整理东亚特产
1.提问:知道东亚有哪些国家?特产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任务二:把特产归类到“东亚”每个国家的文件夹中(提供小帮主文件)。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的?
4.总结移动的方法并引入下个环节。
三、带回南亚特产
1.小组讨论查找并选择一种带回家的特产。
2.任务三:找“南亚”特产图片放入“实验小学”文件夹。
3.总结复制的方法,比较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4.引入下个环节。
新设计:
二、南亚——丰富的特产
1.提问:知道南亚有哪些国家和特产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二:选择喜欢的特产带回“实验小学”文件夹(提供小帮主文件)。
a.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带回家一种南亚特产;
b.一般学生:带回家三种南亚特产;
c.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带回三种非南亚特产;
3.问答总结移动文件的两种方法:复制和粘贴。
4.学生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的区别,并分享意见。
5.提问: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
6.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首先,可以看出本环节的新老设计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板块的缩减,原先的两个板块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正是发现学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一个个的任务进行中一直在尝试和操作,问题也一直在产生并不断积累,因此,学习遇到了障碍。所以,为何不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块就这样由两个化为了一个。
其次,同样是将特产带回家,在任务的设计上我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度的操作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學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尝试完成简单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则进行适合他们的任务,最终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喜悦。
再次,在板块结束前又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刚才所学本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本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去思考并学以致用。
【环节三】
原设计:
四、清理东南亚特产。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哪?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四: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3.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五、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新设计:
三、东南亚——缅甸大清查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并提问: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
3.学生查看、思考并回答,进行任务三: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4.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四、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并提炼价值观。
设计比较: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做的改动较小,是师生对话交流版块,我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前提是学生的“缅甸”文件夹内容是混乱摆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属于该国家的特产。之所以做这样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去了解文件夹的当前状况,让他们去发现文件夹现在是很不整齐的;同时切合他们在国际文化节对于这个国家的探究和了解,让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去分辨文件夹是否规整,产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动性,这样的设计更切合他们的需求和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多导向,多引发他们去想一想这节的要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使用?学了这些本领有什么用?在今后还能在其他地方也迁移类似的方法吗?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快乐地学习。
【启示】
一堂精彩的课,不缺少各种丰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种教学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思考的关注。因此,如何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挖掘他们思维深度,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之处。
一、结合生活,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学习单一任务,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经掌握了那些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孩子们渐行渐远,甚至于他们不再喜欢你的课堂。而如果仅仅以情境的带入去弥补,反而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毕竟学习知识和本领是为了他们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并利用更多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发生的新闻要点,身边的校园活动,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常识等。并且要联通这些知识与本领技巧的共同之处。比如,本节课就将文件的管理和学习中亚洲的分布有机结合,为课堂增添乐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多走一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课堂的每个环节必然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每个环节的知识要点总是点到为止,或跟着流程走的教案明显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发的。学生会逐渐形成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愿意去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改变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增加一个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步骤即可。这个步骤在我的课堂是通过师生提问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妙处所在,课堂因此才会迸发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在教学中就是指不要给孩子们太多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化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学习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给孩子们体验实践和思考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将知识技能掌握扎实了,才更能推进之后的课堂教学。所以,我在这新的设计中剔除了一个环节——整理东亚特产,就是让学生将杂乱的文件放入它们的文件夹中去。而选择将这个环节进行筛减也是综合考虑环节在实施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学生把控的能力、教学时间上的掌控而综合做出来的。我发现,对于文件需要归类的概念已经在“任务一”中理清,而后续的操作过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该环节的基础之上,所以简化了环节。这一下子就将紧凑的教学过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四、分层练习,难易度的把控
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孩子们,课堂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也无疑是针对他们的。单一的任务是不足的,课堂的整体必然具有它的差异性,孩子们学习能力的不同更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重点。所以,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给他们布置不同难易度的课堂练习也是必要的:学力不足的需要老师初步的指导,学有余力的需要更多的拓展思維和练习,而大多数孩子们还要有他们的基础任务。这样由整体到个体的教学分层练习,分布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偏离本堂课知识点的收获和不同的能力积累。再由个体回到整体,让课堂更加有效,让学生的思维在各个层面绽放光彩。
总的来说,小学信息科技的课堂不仅是学知识和科技的缤纷殿堂,更需要的是“走心”的思维碰撞之所。老师要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