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摘 要:儿童富于想象,爱涂涂画画,画写结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画画写文,从而提高写话水平。
关键词:画写结合;写话教学;想象力
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很多低年级语文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虽然“说话写话”等写作教材已编入课文,但教师仍只重视识字,阅读教学。低年级学生本来年龄小,接触社会不多,加上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在写话时常出现语言贫乏、用词不当等现象,没有老师有意识地引导造成了他们对写话产生畏难情绪和害怕心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应让低年级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尝试“写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说,写话是作文教学的前奏,是作文的基础练习。《标准》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让学生爱说爱写,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画写结合的写话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怎么做呢?《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創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要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中走出来,千万不能再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而要坚持写作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画写结合是针对儿童富于想象、爱涂涂画画的特点,培养孩子善于想象的能力,进行画画写文。学生所写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或结构比较简单的言语,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为主要内容,也是用书面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基础练习。但是小学低年级写话课堂教学体系还不健全,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会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的孩子有很多,即使写出来,口语也不断出现在写话中。怎样使孩子打开语言之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呢?儿童对最直观的画面是最感兴趣的,不妨从这方面着手。画写结合的写话教学有哪些好处?让实践告诉我们。
一、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传统的写话教学离不开看图写话,都是课本中或者材料里规定的静止的画面,显得很单调、不吸引人,不能极大地调动孩子兴趣。怎样使这些画面动起来,在学生脑海里活起来?举个例子说,如果写小动物,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它长什么样子?你在哪儿见过它呢?为什么喜欢?这样给学生一个想象点,让学生展开去,放手让孩子自由想象,让童心在笔端自由绽放。这样想象应该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也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孩子写话之前,要画图、看图,对给出的图示看仔细,分析清楚,在大脑里形成鲜明生活的印象,写话时才有可能有动人的语言绽放笔端。还是以小动物为话题,在画小动物之后,一个孩子画了一张小兔子,要引导孩子说出他们为什么画小兔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呢?如果它有自己的家,它的家是什么样的?通过想象,使所写形象在脑海中更加丰满逼真,孩子写话时也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三、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低年级孩子日常使用的是对白白话语言,表达起来说起话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有时带语病和口头语、俗语。写话之前我们要进行的这个说话练习很重要,这种情况下不能着急,鼓励孩子像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一样用普通话说,培养他们有条理而且连贯说话的能力,可以由简而难,由少而多,必要时可以给出相应的句式,像“先……再……然后……最后……”“有时……有时……有时……”“有的……有的……有的……”等。也可以根据话题给出相应的词语,要求在这几句话中用上它们。这样的铺垫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写话的水平和兴趣。
四、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美感”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感知”当然首先要通过眼耳,然后通过心灵。在写写画画中,我们教师提供一些好的材料,图片、挂图、动感的图像和简单的动画等,最好是雅俗共赏的、喜闻乐见的,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去感受美,感受创作的快乐。教师给孩子这样的平台,他们一定会给你带来无数唯美的惊喜!
五、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改了应试教育重教不重学的弊病。主要是在写写画画中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在释放中的创作是最有激情的、最真实动人的。
此外,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语言训练。他们毕竟是学习的主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特点,每一次练习尽量让每个孩子最大限度地去参与,给他们自我展示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倾听、包容、评价能力,使他们切实感到他们又互相是彼此活动中互相促进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及时引导学生能把这种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不但孩子写话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也是画写结合的写话教学方式下的新收获了。
《标准》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要求,也给我们广大的一线老师提供了教学的依据,甚至方法。建议老师们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标准》,就不仅仅是一个“画写结合”,那会盛开多少教育教学的花朵,结出多少更加丰硕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