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战略思维

2017-03-01 18:27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刘明培训班家长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要想一代更比一代强,家庭教育就需要有战略思维。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自我教育。先有好家长,后有好孩子。好家长与学历、职务和收入无关,只与品位、格局和境界高度有关。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由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建造的,但却是全国顶尖的设计师根据最高领导人提出的目标设计的。只要设计出科学的宏伟蓝图,谁认真建造都能建好。家庭教育亦如此,赢在目标,赢在战略,赢在规划,赢在设计。培养孩子就像建房子一样,家庭是建设单位,房子建在哪里、建多高、建多大,建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家长的品位、格局和境界高度。

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建成高楼大厦的目标和蓝图,找任何建筑集团也不能帮助我们建成高楼大厦。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成为什么人的理想和目标,上什么学也不能帮助我们成为一流人才。正如2003年7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上谈道:“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肯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孩子就像正在建造中的房子一样,只要不封顶,就不能断定哪座房子更高。现在比我们建得高的,最后不一定就比我们建得高;现在比我们建得低的,最后不一定就比我们建得低。家长要学会相信,学会等待。不要逼着孩子赶进度而不顾质量。没有质量的速度更糟糕。

一样的砖瓦石料、钢筋水泥,因为目标、设计、蓝图不一样,建造出来的房屋规模、大小、价值就不一样。一样的知识内容、练习作业,因为理想、目标、方法、习惯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区别就在于家长的战略、规划、设计。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思考:我们为自己、为孩子做好人生战略规划设计了吗?我们真的想把孩子培养成一流人才吗?如果真想,能找不到好方法、养不成好习惯吗?

如果说学校是飞机场,教师就是飞机,学生就是乘客。可能我们家、我们村、我们乡、我们县甚至我们市里都没有飞机场,但只要放眼全省、全国,在我们身边几百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之内,一定有飞机场!

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到更远处的想法,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即使有再大、再先进的飞机场,有再好的飞机也没有用。关键是我们真的想到3 000公里、5 000公里甚至10 000公里远的地方吗?如果真想到那里,能找不到飞机场吗?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明确目标,即使学校再好、老师再杰出也没有用。世上没有专门为我们某一家、某一人修建的道路,也没有专门为我们某一家、某一人生产的交通工具,但如果我们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就能到想去的任何地方。如果说家庭教育有成功的捷径,那就是——哪好到哪去,谁好跟谁学。

当家长的应该都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当爸爸、妈妈吧?为什么不相信孩子能学习好、考上好学校、成为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呢?

只要家长具有战略思维,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一点儿都不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李世杰/文 作者系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家风与好习惯培养课题组组长)

三位女科学家的科学育儿观

近日,中国科学院“女科学家进校园·西部行”走进新疆大学,3位女科学家——刘明、傅小兰、王秀杰与新疆大学350名师生谈成长、谈工作、谈生活、谈科研、谈人生。在与师生的交流中,3位女科学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家庭教育。她们有怎样的家庭教育观?有个科学家妈妈,孩子考多少分才能让她们满意呢?

都没有给孩子报培训班

“我没有给孩子报过培训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此话一出,会场一下子“骚动”起来,一阵低声议论后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的孩子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刘明强调说,“孩子可能少学了某种才艺,但他拥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读了很多书,今天已经俨然一部‘百科全书了,我有些问题也要向他请教。”

“我从来不相信‘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也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道理。”刘明说,“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私人物品。鼓励、引导孩子做好自己最重要。”

刘明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小时候要她帮忙听写生字,她就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用复读机念一遍,然后再放出来听写。

科学家妈妈肯定会为孩子指导学业吧?刘明说自己几乎没帮助过孩子的学业,还告诉孩子说,你就把我当成文盲,不懂的自己想办法学会,不用问妈妈。孩子很诧异:“妈妈明明是个博士,怎么会是文盲呢?”刘明问:“假如妈妈是个文盲,你是不是还要读书上学?”孩子回答说:“是。”刘明回答道:“那不就行了吗?你把妈妈当文盲就可以了。”正是这样的引导,让刘明的孩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傅小兰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她从没主动给孩子报过培训班,但孩子特别喜欢学艺术,她会满足孩子的意愿,但从来不看重学习结果。“孩子开心就行。”傅小兰说,“成绩其实不那么重要。”

王秀杰博士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孩子今年12岁,她说之前没给孩子报过培训班,将来也没这个打算。

都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刘明,童年时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了4年。短短的4年对刘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那时物质匮乏,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要自力更生,很不容易。”刘明说,“我的童年是物质匮乏而快乐的,我学会了很多农耕知识,学做饭是我人生最正式的第一课。”

“我是当时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生,那时学校只有一名教师,老师给某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在操场上玩耍。体育课就是跟老师上山砍柴火,虽然很累,但十分快乐。我小学毕业就能挑起50公斤重的东西,现在估计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在大自然和农村度过的童年,给刘明留下的不是烦恼而是开心快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有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她每个周末都陪孩子玩,甚至陪孩子踢足球。

“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傅小兰说,自己更关注孩子是否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

王秀杰也说自己受益于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管时代如何变,让孩子快乐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不能仅看孩子学到了多少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看孩子是否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是否懂得感恩,是否有礼貌,是否有传统美德,这些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

三位女科学家都表示,孩子是否拥有快乐的童年,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父母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需要,给孩子营造快乐成长的环境,创造快乐成长的土壤,让孩子像小树苗那样慢慢生长。

都深受家庭教育影响

勤劳、儒雅、内敛,是刘明对父亲的评价。“父亲虽然从来没有教育我将来要怎么样,但我知道他希望我们可以知书达理、独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刘明说,“在家里,父亲很少说教,都是用行动来影响我们。父亲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我的影响很大。”

“父亲是工程师,他靠一本裁剪书自学做衣服,能为一家人做衣服。他遇到任何困难都从来不抱怨,这让我也养成了一个不抱怨的习惯。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很好了,但稍不如意便抱怨不停,这点很不好。”

“从小到大,父亲都鼓励我们读书,还亲自带领我们读,经常给我推荐书,逐渐让我有了好的读书习惯。耳濡目染之中让我们慢慢意识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我们家4个孩子都没上过培训班,全部大学毕业。”

“父母让我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益的。所以无论是做科研工作,还是当家政人员,我都会尽量做到最好。”刘明说。

“内心简单才能强大,才能对社会有贡献。”刘明说,家庭对自己读书求学、从事科研工作、做人做事都有很大影响。父亲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这也让她变得内心强大。

傅小兰说,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影响很大。“价值观决定着成功和幸福,而价值观最初的影响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来自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是终身的。”王秀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默默支持,还十分尊重我的想法,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發展,做自己喜欢的事。”

王秀杰说,现在不少家长乐意在社交媒体上晒孩子的成绩、孩子的表现,其实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不能功利,不应跟风,不能仅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养成和素质发展。

猜你喜欢
刘明培训班家长
家长错了
培训班组图
冥币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画画培训班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荒岛培训班
关于召开“第一届中国农药行业HSE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