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颁发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荣誉的文职勋章,共有21位各界人士接受嘉许。其中,著名建筑师、艺术家林樱是唯一一名华裔。
林璎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每每提到她,都不免要提起她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同林徽因一样,林璎也有着姣好的外表和出众的才华。出生在美国的林璎,不会讲汉语,英语却讲得字正腔圆。她是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曾被《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5年,她获得了美国艺术文学院奖,以表彰她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杰出贡献。她的建筑遍布美国,但其中知名度最高、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她读大四时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1980年秋天,美国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21岁的林璎的设计方案从大师云集的1421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大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在到达地面处渐渐消失。她说:“我想象自己拿着刀,切进泥土,把它割开,这是开始时必经的暴力和痛苦,而时间能平复它。”“建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战争的代价,应当被历史铭记的是人而不是政治。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然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她的作品很简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永恒的纪念碑。”“虽然在我们做出决定之时就知道它将是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但我们情愿一试。”评委如此说。果然,方案公布之初,遭到了汹涌的反对和抗议。有人说,那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被淘汰了,一个大学未毕业的女孩子的作品,怎么会好?也有人认为,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下。美国艺术界为了公平起见,决定将参赛的所有作品重审。结果全体评审一致表决:林璎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
1982年10月,越战纪念碑建成。尽管落成仪式上甚至没有提设计师的名字,但当数万人在纪念碑前落下眼泪并反思时,她还是感到很欣慰。“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的最后评断标准。”1994年,反映林璎这段故事的纪录片《林璎:坚定清晰的洞见》夺得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这座纪念碑也成为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此后数十年里,林璎设计了美国民权纪念碑、耶鲁“女子桌”、美国华人博物馆等作品,还创作了大量地景、装置、雕塑,获得了许多建筑师一辈子望尘莫及的成就。但对于所得到的赞誉和奖励,她始终波澜不惊。美国一位记者说:“林璎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上课即将迟到的羞怯女生。”
的确,50多岁的林璎身上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就连发型,也还是校园时代的模样。大多时间里,她都居住在远郊,她不喜欢和媒体接触,亦甚少参加社交;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会警惕地向后挪开,拒绝来者的要求;作为世界级的工作室,她把规模控制在3-5人,并坚持亲自绘制图纸,她认为“这很重要”。
近些年来,林璎的作品更多偏向对于存在的反思。她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她最近的、也是最后一座紀念碑的主题是环保,这是一个呼吁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艺术项目,在全球不同地区,由各种创作手段共同实现。项目会持续至少10年,“某种程度上,它会贯穿我的一生。”
热议锐评:林璎是这样一个人,她执拗且不计得失、义无反顾地朝着目标前进;她总是一个人决定,一个人完成。这一切,都让人想到当年那个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遗迹、以一己之言要求保留北京古城墙的林徽因。“林家的女人,每一个都个性倔强、果然独断、才华洋溢而心想事成。”这是林璎的父亲说过的话,用在林璎及林徽因身上,再贴切不过。(南亭)
素材运用:执着;才情;勇气;坚定;单纯;低调;意义;反思……
(资料来源:《Lens》《南方人物周刊》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