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了。
我被编在三五九旅七七团。我们高唱战歌,奔赴前线,杀向战场。“激昂的延安红军,北上向南进。抗日下决心,配合我友军,胜利向前进” 成为当时最盛行的口号。
我们驰骋在敌人的心脏,转战在五台山、太行山。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们遵循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大范围地运动,大踏步地转移,机动灵活,迂回穿插,往往出其不意偷袭敌人;奇袭据点;巧炸碉堡;伏击增援,把骄横的日本鬼子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狼狈不堪。全国人民都为我们抗日健儿大声叫好。回顾那抗战岁月的日日夜夜,我只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不停地打仗。仅1939年,我们七七团侦察大队的战斗就有42次,至于小的战斗,就像天上的星星,说得出,数不清。这里讲一个战斗故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那是在1939年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们侦察大队接到命令,随即东渡黄河,挺进到日寇盘踞的离石县柳林镇周围,侦察敌情,并和敌人展开“麻雀战”。吕梁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可攻可守,可进可溜,便于我们大显身手。我们战士分散隐蔽在各个山头,日寇搜索前进,我们瞄准鬼子,撂倒一个,赶紧撤退转移。敌人的小钢炮、迫击炮“咣当咣当”朝山上开炮,打上一阵,另一个山头又“叭”的一声枪响,撂倒一个,日寇看不见摸不着,气得“叽哩呱啦”怪吼乱叫,又是放炮,好像为击毙的鬼子吊丧似的,如此反复周旋到日落西山,黄昏时分,鬼子不得不溜回乌龟壳里躲起来。这时,老百姓就去拣弹片,一箩一箩卖给公销社,成为我们造手榴弹的好材料。
我们和群众亲如一家,每个战士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枪响,打仗,枪停,架好枪,帮助群众生产,群众很爱护我们,我们的军衣破啦,鞋烂啦,马上主动帮我们缝制。正是这种鱼水情谊,使我们长了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柳林镇鬼子和汉奸的一举一动,虽然我们和他们相距几十里,我们都能马上知道。因为吕梁山区千沟万壑,村与村都立在山头,隔着万丈深壑,遥遥相望,鸡犬相闻,一有敌情,一个村子的老百姓就迅速传递给另一个村子,逐村相传,报告给我们,这比打电报还快。
农历八月十三日,快过中秋节了,我们驻扎在吴家山一个二十来户的小村子里。清晨,帮助群众打扫村子,十点左右,一村传递一村,“电报”来了,吴家山对面的村子有人高喊:“鬼子出来啰!”“多少人?”我隔着大山深沟,向对面山头大声问道。“二百多个。”“往哪里去?”“郭家山。”
我们立即放下扫帚扛上枪,全队马上出发到郭家山打埋伏。我带了一个班的战士,隐蔽在郭家山的半山腰,又叫一个战士藏在山头的碉堡里,进行掩护。一袋烟功夫,鬼子穿着大皮靴,扛着太阳旗,我俗称为“膏药旗”进入山沟。我们放了两排枪,同时,山头土碉堡里的枪声也响起,顿时撂倒了好几个鬼子。鬼子队伍像黄蜂被炸了窝,懵头懵脑四处乱窜,趁鬼子惊魂未定,我们赶忙转移隐蔽,等待队长命令。敌人出其不意遭到痛击,恼羞成怒,架起炮,无数炮弹向土碉堡倾泻,把空无一人的碉堡轰得稀巴烂。我们队长眼望炮弹横飞,黄沙漫天,还以为我们班“光荣”了,急得跺脚,弓着腰跑到我们隐蔽点,见我,不安地问:“还剩下几个?”我笑着回答:“一个不少嘛!”队长十分高兴,连声说好,下令转移。
我们全队集中在一个山头,隔着一条深沟,对面山头的鬼子隐约可见。当然,他们也看见我们。鬼子先是炮轰,霎时间,炮弹像暴雨一样扫来,土都被刨去一层。甚至燃烧弹、毒气弹也使上了。在硝烟滚滚,烈火熊熊中,我们藏身在几人深的山间道路里,毫发未伤,老兵照样抽烟,讲笑话:“鬼子又给我们送手榴弹来啦!”
愚蠢的敌人倚仗人多武器好,爬下坡,又朝我们山头爬。“叽哩呱啦”向我们展开仰攻。山上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道,又窄又陡,我们把手榴弹扎成一捆一捆的形状,扔到鬼子中间,炸得鬼子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仅我一个就扔了四十多颗手榴弹。战斗从早上打到太阳将落,敌人一次次进攻都被打垮。山间道路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在激烈的战斗中,妇女民兵送饭来了,这是“老规矩”——枪一响,她们就主动送饭支援和慰劳我们。当时,黄河沿岸的村子,除了老人、独子,很少有男的,不是参军就是打游击去了。在村子里,妇女不是“顶半边天”,而是“顶整个天”。她们勇敢机智,冒着枪林弹雨,把最好吃的——热腾腾的馒头、又酥又甜的红薯、出名的大枣,送到战场,鼓励我们杀敌。有个年轻妇女,不幸被敌人发现,一枪射来,打伤了手臂,手中的土锅掉地,身子也摔到山沟里去了,我们以为牺牲了,事后寻找,躺在半山腰,受伤未死,我们送她去部队医院,她神志清醒,还笑盈盈地询问胜利的战况。
我們的弹药全部打完,鬼子死伤上百。队长命令我们撤退,我们冒着对面山头的机枪扫射,一个个像猴子一般灵活,轻身跳出敌人机枪扫射圈,安全返回驻地,全队六七十人,只有一个战士负轻伤。
战斗结束,群众拿着大红慰问信,抬着猪肉、白面、蔬菜等慰劳我们,上级也表扬我们。事后,据地方党组织介绍,原来,柳林镇的汉奸维持会,顽固透顶,几次写信催交公粮都不理。这一仗把他们吓破了胆,赶忙表示愿意合作,连夜派人送来公粮,还送来肥皂、手巾、布鞋、月饼等中秋慰劳品。
(四)南泥湾的生产运动
1940年,蒋介石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部署胡宗南30多万部队,包围和封锁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冻死我们。我们没有粮,没有布,没有油,没有药品等,饥寒交迫,这困难大极了。数九寒天,漫天大雪,寒风刺骨,而我们还是穿着薄薄的军装,赤脚套一双草鞋。频繁战斗,风餐露宿,常常靠着树干或石头睡觉,裤子早就磨成大洞洞,但无法补给。贺龙师长见了,十分感动,幽默地说:“这裤子呀,大便都不要脱裤子了。我们的战士真能吃苦。”
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们边区警卫三五九旅,从黄河边调到南泥湾,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用垦荒打破日蒋联合的经济封锁。
我们团部驻扎在金盆湾。这里原是千年沉睡、野狼出没、芳草丛生的峡谷平川,被我们开发成生机勃勃的好江南。我们烧炭、伐木、挖窑洞、锄野草、翻沃土,从总司令到普通战士,从机关干部到边区群众,都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
一天,天蒙蒙亮,朱总司令、贺龙师长、王震旅长等首长带着警卫员,谈笑风生,前来和我们一起垦荒。首长集中垦一块,警卫员集中在另一块——首长要和小伙子“赛个高低”,我们脱下军衣,挽起袖子和裤腿,一锄一锄地认真完成生产任务,干得非常起劲。
一声休息令下,警卫员见首长们个个汗流浃背,忙提起木桶去打开水,让首长解渴。朱总司令见了,走去对警卫员说:“这不成呀,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喝水,我们自己来。”说着,从警卫员手里夺过木桶,提着打开水去了。回来,朱总司令一边喝水一边对王震旅长说:“老王,今天我值这个班,明天你值班,现在,交班给你啰!”
休息时,朱老总喊开了:“欢迎警卫员唱个歌,好不好?”警卫员唱开了,接着对面别的连队唱,歌声一停,伴随着笑声,大家又干劲冲天地挖起来。
满川的垦荒战士这时的心情仿佛首长亲自率领大家冲锋陷阵似的,个个挥舞锄头,龙腾虎跃,你追我赶,荒芜的田野刹那之间就变了个样子。
开荒生产,艰苦而又繁重,可是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每个战士都制一个算盘大小的木盘,随身携带。上文化课安排在生产中的休息片刻,文化教员就给我们上课。我们在木盘里倒满沙,像筛筛子似的摇摇。木盘平整地铺满沙,我们就用棍子在上面练习写字。垦荒期间,我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学会了看书、看报、写信、写总结、打报告。在南泥湾,不仅是粮食大丰收,我们的思想、军事、文化也是“大丰收”。
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就在两条战线展开战斗:开荒生产,保证“足食”;纺线织布,保证“丰衣”。为此,需要大量木纺车,旅部集中五六十个会木活的战士,在延安东关边办起木工厂,专门造纺车。我参军前是木匠,这时也被抽调到这个厂。我们连日连夜赶制纺车,还对旧纺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使纺车费力小、转速快、产量高,而且造纺车的工效也越来越高,仅仅三四个月时间,我们就造出了3万多辆纺线车,2千多辆纺毛车。
中央首长、部队指挥员、机关干部人人都学会用纺车纺线。大家白天生产或工作,晚上每人要纺二两棉花或半斤毛线。每天薄暮时分,延安城乡,南泥湾上下,一片纺纱的“嗡嗡”声,好像刚启动引擎的轰炸机,即将展翅起飞,炸平那万恶的反动军队。
有一天,王震旅长从门外大步进来,见我在锯木头,他边脱军大衣边对我说:“老彭,来来,我跟你学手艺。”说着就跟我拉起大锯。“沙,沙,沙,沙”拉得他汗珠从额际不断渗出,还是不肯停手。警卫员来通知他有事,他才撩起军大衣披上,对我说“下次再学”,上旅部去了。当时官兵一致,共同劳动,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习以为常。
在延安的国际友人,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也和我们肩并肩克服困难,争取革命早日胜利,我在金盆湾参加兴建旅部大礼堂,就有两位日本友人和我们一起战斗。一位叫中岛,高大魁伟,身体结实;一位叫岗田,矮小个子,戴着一副眼镜。他们两人帮助我们设计礼堂,同时也参加干木活。建礼堂用的大梁,都是从山上砍白杨树拉下来的。一个连队,从山上连滚带拖运一根,要整整一天。有一次,山上一根大白杨树,中岛因见施工急需,想马上运回来,他自告奋勇一个抬一头,四名战士抬另一头,中岛居然把它抬了回来。日本友人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当作国际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忘我劳动,努力工作,使我们深受感动。他俩和我们在金盆湾共同战斗了一年。
在毛主席領导下,经过我们艰苦奋斗,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全国著名的“陕北的好江南”。我们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自己解决吃穿用,还每年向政府缴一万公石粮食,创造古今中外任何军队从未有过的奇迹。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却陷入经济困境。陕北历来不是富足的产粮区,经过日蒋反动军队的多年抢劫糟蹋,更是寸草不生,荒野凄凉。靠掠夺度日的国民党部队从老百姓身上实在刮不出东西来了,和我们正好相反。战士们隔山嘲笑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的国民党士兵:“我们这儿有猪肉、大米饭、白馒头,没有吃的,到我们这儿来打牙祭嘛!”
1945年8月间,阳光灿烂,秋风送爽,我们三五九旅在重返战场的前夕,在金盆湾席地而坐,举行全旅指战员大会餐。朱老总、贺老总、王“胡子”等首长,漫步检阅每个连队的会餐伙食,品尝我们的丰硕果实,不断啧啧赞扬,发出自豪爽朗的笑声。会餐的丰盛菜肴,比起四年前树叶掺小米熬稀粥,真是天上地下。这次会餐,是南泥湾丰收的大检阅,也是对日展开大反攻的誓师大会。
(五)精兵简政
在南泥湾建造旅部大礼堂时,我曾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摔伤了腰杆。遵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三五九旅奔赴前线,展开对日大反攻。为了轻装上前线,迅速光复失土,旅部搞了精兵简政。我是伤员,听从党的安排,从部队复员。
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毛主席说:“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在我保存至今的复员证上,还有着当时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副主席李鼎铭的署名。精兵简政对于战胜经济封锁,保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愉快地领了光荣复员证,以及折合二百六十斤小米的生产补助金,和全旅复员的两千多名老弱病残战士一起,在南泥湾屯垦生产,支援前线打胜仗。
(六)回乡工作
1954年3月,我回到了阔别18年的家乡姚安,倍感亲切。不论在何岗位,做什么工作,我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后来组织上为了照顾我养病,调我到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文峰大礼堂的卫生、保卫工作。有些人不理解地对我说:“老彭,你是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怎么来做清洁工,扫地守门,找组织上闹去……”我笑而不答,想起一路上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无数战友,无论做什么工作,我心里都感到幸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