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琼
曾经,东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为中国经济扛大梁、当台柱、做支撑。近年来,东北经济面临艰难转型,恰如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各方关注。与此同时,形形色色“唱衰东北”的声音接连不断,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塌陷”“失速”等言论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以“投资不过山海关”来唱衰东北。
东北振兴,牵动人心。为了提振东北经济,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發《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这是国家层面促进东北振兴的第四份重要文件。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实施。
为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用事实反驳唱衰东北论调,为东北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1月9日至14日,中央网信办组织中央新闻网站、东北地区新闻网站、有关专家学者、外国记者、自媒体等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同时举行以“直击东北经济”为主题的集体采访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多种方式,宣传东北地区的发展成就与亮点。
黑龙江:天赋白雪 化为白银
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北端,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作为“直击东北经济——龙江行”的带队负责人,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谢登科表示,此次邀请众多网络媒体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报道,目的就是要重点展现黑龙江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全貌,利用新媒体灵活、生动的优势,边走边报,同步发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势的报道。
黑龙江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一到冬季,就会变身为冰雪王国。天赋白雪,化为白银。太阳岛上的雪博会是龙江行记者和专家到访的第一站。用雪量12万立方米的雪雕群中有气势巍峨的城堡、寓意吉祥的金鸡、憨态可掬的福娃……记者们的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中国青年网记者武亚姮边拍边赞:“就一个词,美轮美奂。”
虽身处零下几十度的冰冷气温中,但龙江行记者们的笔下却发出了直达人心的温暖报道。来自环球网的陈进曾多次去黑龙江采访,唯有这次感受不同:“黑龙江完全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令人印象深刻。”在返程路上,记者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转型中的黑龙江企业发展如火如荼,看到了黑龙江经济正在上扬的态势。”
一直跟着媒体团采访的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储殷把“龙江丝路带”建设当成这次龙江之旅的“一个意外惊喜”。他表示,黑龙江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经贸往来增加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思维的变化,一个更为开放的黑龙江正在形成。
吉林:发力新区 改良老区
作为吉林行的带队负责人,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侯召迅表示,“让媒体发现、收集东北最真实的信息,呈现给社会,呈现给外界,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是此次东北行最重要的目的。”
吉林行的首站是省会城市长春,其在摆脱重工业依赖、发挥新区活力上具备独特优势。2016年2月3日,长春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17个国家级新区,正式跻身“国家队”,这也是“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同意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新区。
在吉林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乃至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程中,长春新区将如何闯出一条促进东北振兴的“新路”?中国吉林网记者刘晓宇从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孙亚明那里得到了答案。孙亚明说,国家对长春新区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成为“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当前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长春新区通过积极实践与探索,努力破解制约东北振兴的难题,闯出一条促进东北振兴的新路,用实际行动,让“东北不行”变为“东北能行”。
在吉化车间,半月谈网记者郑雪婧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分量。她在记者手记里写道:面前是制作乙丙橡胶的流水线,约50岁左右的工人饶东臣熟练地将橡胶上的杂质去除。“明明是干干净净的一块橡胶胚子,哪里有杂质的影子?”听到我的问题,他答道:“干久了,我就是能看到啊!”接着,他又用手择了择我根本注意不到的杂质。这一幕,让郑雪婧情不自禁地感叹:有这样一批能匠存在,一代传一代,振兴经济的希望又怎会泯灭?
这些场景,除了让记者感动,也让专家学者动容。本次主题活动期间,有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全程参与。
克里斯汀·辛德勒是中央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吉林行里的唯一一位外籍专家。她既是采访记者,又是被采访对象。一路走来,她看到了一个积极奋进的新吉林形象,“东北的发展模式反而是非常有益且非常鼓舞人心的,在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让其他地区学习的发展模式,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辽宁:大船铸梦 众智创新
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副局长易涤非是辽宁行带队负责人,他表示,开展这次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网络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工厂企业采访调研,充分挖掘辽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为辽宁经济发展加油鼓劲,实事求是认识困境,分析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建造交付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但它背后的努力更令辽宁人振奋和骄傲:大船集团是为中国海军建造舰船最多的船厂,大船集团被誉为中国造船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旗舰”。1月13日,“直击东北经济——辽宁行”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大船集团。
当看到矗立在海边施工建造现场的30万吨大型油轮,采访团成员无比激动,纷纷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如果说‘辽宁舰实现了国人多年的梦想,那么大船集团就是放飞中国梦的地方。”东北新闻网记者田理感叹道:“能与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亲身参与其中,作为一名东北记者深深为家乡感到骄傲。”
而随着科技经济兴起,大国制造如何转为大国智造,怎样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命门”,采访团在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车间里看到了方向——具有智能、互联功能的“i5”控制系统——据悉沈阳机床集团“i5”核心技术拥有36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著作权10项,专利权14项,在申请专利12项。“咱们不再依赖国外的所谓先进系统,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智造,确实挺震撼的。”国际在线新闻中心编辑张倩楠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于当前的辽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杰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的推动,2017年以后,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以信息化智能制造业为主的支柱产业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