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向冬夜听语文

2017-03-01 05:26文︳
湖南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故事会天性童话

文︳

聊向冬夜听语文

文︳钟世华

专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语文里有两个值得在此提一笔的语文事件。

一是小学语文里的“注·提”实验。“注·提”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简称。实验的初衷是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字量制约了独立读写的情况下,在学生掌握直呼音节的基础上,借助专门的纯拼音文本或注音文本,让学生提前进入独立读写。事实证明,“注·提”存在负面影响——因为读写“拼音化”导致识字教学不扎实,以及儿童对提前读写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感兴趣。

二是湖南湘西箭道坪小学藤昭容老师搞的“童话引路”实验课题。“童话引路”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影响很大。今天看来,“童话引路”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不仅看到了儿童识字量的局限,更顺应了儿童喜欢听故事的天性。它依托故事本身的力量,同样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进行独立读写的情况下,绕过识字量,绕开读写,以听说引兴趣,引智慧,引人文,引生活,以听说将学生提前引进大语文的世界,再在更适宜的时候以听说引读写。

在儿童阶段,避开儿童识字量的局限,绕开我们更为重视的读写,以听说的方式引领儿童提早进入语文学习,这是受许多家长青睐的一种早教方式。

在这里,简简单单的一个听字,还真让故事里的语文、语文里的故事,成了一根不容小觑的起跑线。实际上,利用儿童的特点,让儿童在不经意中进入故事里的语文世界,在一个个美丽、神奇、新奇的故事里,尽早感受语文的美丽神奇,在大语文的世界里放飞想象的翅膀,接受人文的熏陶,激发无限的创造和向往,是一种很值得今天运用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仅合乎儿童的天性,更合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听故事情有独钟。许多人在儿童时代,都有过如儿歌里唱的“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经历;或者都有过如毛芦芦写到过的听“冬夜故事会”的经历。那些从小小的耳朵里进去的小小的故事,在一些小小的脑袋里,撑起了一片广袤的天地——那是一片生长语文的原野。那里面的每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是我们所接触的最早、最美丽的口头文学。那里面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巧媳妇、呆女婿、穷兄弟、坏员外、贪财主足以让一个同样的故事百听不厌,也足以让我们入耳即懂,过耳不忘,并让它们在心里生根发芽,以致头天晚上听一遍,第二天就能原汁原味甚至添油加醋地把它说给同伴们听。不仅如此,而且那里面原本就有的,常常被我们挂记在心头的,属于很深刻层面的东西,仍是今天的语文最需要展开分析、讨论、探究的东西,比如人情冷暖、道义忠奸、善恶美丑……就这样不知不觉、日汲月取地流入血液,化作骨肉,刻成烙记。而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借助一双耳朵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本身解决的。

今天,在大多数家长包括教师都已陌生了口头说白话的大环境下,在儿童们大多已再难听到那逝去的谷堆旁、冬夜里的故事会的大环境下,这种如听冬夜故事会般的听语文的方式,显得非常有实践意义。显然,今天我们对这样的纯粹听故事、听语文的“听”重视得并不够。毛芦芦说:“那童年的冬夜故事会,就是我人生最初的文学、美学和人性学的启蒙老师。”而今天,我们早不屑把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东西,作为语文的启蒙与语文学习的好方法了。

猜你喜欢
故事会天性童话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益智故事会
益智故事会
护航故事会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