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与汉字最美的相遇
——对中学语文阅读课字词教学的思考
文︳赵清莲
汉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既有稳重、端庄的式样,又有飘逸、洒脱的神韵。它是中华文化的根,从古至今,从民间到课堂,从民众到精英,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语文课堂是汉语言文字绵延发展的主要阵地,学生是汉字文化的直接传承者。
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不过是需要百分之一的天分,但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少年仲永在小时候擅长作诗写词,他的天分博得了左邻右舍的认同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练习,之后就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过硬的实力并不等同于先天的才赋,而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坚毅、充实的自己,一个充满动力、积极向上的自己,一个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有点完美了的自己。这就是实力,是经年累月的积淀而成的。(高中生作文片段)
这段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用词不妥帖,语言琐碎散杂,逻辑性不强,主题是“练习”“实力”还是“积淀”?表意不明。
修改后:
成功的路上,仅需要百分之一的天分,却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仲永少时聪颖,“作诗立就”,而后“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天才夭折,实在令人痛惜。天赋受于天,失于人。人生只有在一日一日的努力中升华、闪亮,不断地沉淀和积累,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坚毅、充实的自己。正如古人所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修改后,文字更加简洁,语意更为紧凑、集中。
当前中学生视野狭窄、表达粗糙的根源在于,字词积累太少,表达习惯不好。这不是个例。在当代中学生眼里,汉字书写既费时又费力,没有电脑那么便捷;汉语言既抽象又复杂,没有英语那么简单易学。如果听之任之,汉字的美将会消失殆尽,汉字的中正、饱满、和谐等文化特质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规范书写并流利丰富地运用汉语词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高中阶段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新课标已旗帜鲜明地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但汉字学习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学语文阅读课中字词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高中语文课堂基本上没有字词教学,只有为应试进行的强化训练和机械记忆。初中语文课堂只是将课文中的生字词罗列在课件里或黑板上,让学生朗读,仅仅停留在识字层面,忽视字词的立体感(音形义相结合),与语言环境割裂开来,使原本很有生命力的字词失去了张力。这样的字词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流于形式。学生死记硬背,有口无心,走马观花,文字成了一棵棵没有生命力的枯草。
如何让学生有足够的词汇积累并能应用自如,是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余映潮先生说过,语言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但如何开展语言教学?如何提高字词教学效率呢?
曾听过李白坚教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他设计的“猜词语”的教学环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和指引。如,“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_______过来。”(请学生猜一个字的动词)学生猜出的词有:望、看、扫、盯、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表演这些动作,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动词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机会,学生在趣味中丰富了语言积累。
笔者认为,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解读词语,既要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又要理解词义,体味词情,更要懂得恰当地运用。因此,字词教学应是朗读、书写、联想、品味、积累和运用相结合,要凸显词语的工具性、形象性和深刻性等综合特征。
以语文版八年级课文《背影》中关键词语的品析为例。
1.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奔丧(sānɡ):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丧”的部首是“一”,共八画,笔顺为横、竖、点、撇、横、竖提、撇、捺。有两个读音: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读sānɡ,如丧服、丧事;作丢掉、失去、情绪低落、失意解,读sànɡ,如颓丧、丧胆等。
造句: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烧杀抢掠,丧(sànɡ)尽天良,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差遣鬼使神差差役差旅
B.差强人意差错差池差可告慰
C.差生差劲差不离差点儿
D.参差差不多差失兼差
差:A公务派遣,读chāi;B差别、错误、稍微、大体,读chā;C不同、不好、缺少,读chà;D参差(cī)差不多(chà)差失(chā)兼差(chāi)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卸”的部首是“卩”,共九画,笔顺为撇、横、横、竖、横、竖、提、横折钩、竖。
3.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与“狼籍”,哪一个正确?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尽管《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也可写成狼籍,但学生对“藉”与“籍”的区别不甚明了。“藉”指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狼以草垫地,所以杂乱。而“籍”的本义为登记册、户口册,因古书以竹制成。故写成“狼藉”更为贴切。
簌簌(sùsù)、咳嗽(sòu)、漱口(shù)这三个加点字形近,音义却不同,加以比较,学生更能区别和理解。
簌簌:叠词,描摹形状,摹拟声音,惟妙惟肖,细腻真切。在本句中,意为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又如,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簌簌:枣花飘落的声音)
例举类似的叠词:杨柳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雨雪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炊烟袅袅(烟气缭绕上升的样子)、蒹葭苍苍(芦苇茂盛的样子)、帘外雨潺潺(雨水滴落的声音)……
4.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踌躇(chóuchú):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为联绵词,两个章节的声母相同,为双声联绵词),有三种含义:①犹豫的样子,②得意的样子,③徘徊不前。在此句中,是犹豫的意思,父亲犹豫,缘于对年轻的儿子的担心和牵挂,突出父亲的细致、多虑,为后写父亲情郁于中作暗示。
比较加点词的含义:
那天当我登山走完了全程,年轻时候那种踌躇满志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心中。(得意的样子)
他想在董事长和总经理间左右逢源,处事时当然总是首鼠两端踌躇观望而已。(徘徊不前的意思,近义词为踯躅zhízhú)
5.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蹒跚(pánshān):叠韵联绵词(韵母相同的联绵词),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突出父亲年老体衰的形象特征,侧面表现“我”的愧疚和感动。近义词是踉跄(liànɡqiànɡ),反义词是矫健。
6.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颓唐”改为“颓废”,可不可以?
颓唐:衰颓败落(侧重生活境况),颓废:意志消沉(侧重精神面貌)。
自已(yǐ):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多用于否定式。例:他少小离家,家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每每听到《故乡》这首歌,思乡之情总是难以自已。
句中两个加点的词写出了父亲老年生活的穷困衰败和内心的悲凉,暗含对父亲处境的理解和体谅。
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解读课文中的字词,不仅让学生准确、深刻地体文察字,更能扩大词汇量,尤其是高级词语的词汇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
当然,一篇文章哪些字词是教学的重点,采取何种形式来解读词语,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从中找到字词教学的钥匙。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培育有生命的人。最初的相遇在语文,最动人心的莫过于语言文字。愿最初的相遇与最真的心在语文课堂里交汇融合,让汉语言文字在历史的星河中永远是最闪亮的一颗。
(作者单位:衡山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