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坦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简析
刘坦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是整个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了解各地区地域文化的特色及形态表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豫东地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文章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其传统民居进行简要分析。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类型;特征
豫东地区位于河南东部的黄淮平原地区,包括开封、商丘和周口等地市及其所辖区域,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地势平坦,人口众多。由于历史上多次受到黄河泛滥和战乱影响、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限制以及近年来城市更新发展等原因,豫东地区现存传统民居较少且分布十分散落,其中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传统民居作为当地风俗、文化载体之一,反映了该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民俗风貌等特点,体现了豫东平原地区人们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不追求建筑恒久性的营造理念以及安土重迁的定居文化,对于了解其地域文化的地方性、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1.1 自然背景
豫东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度在海拔30~78 m之间,平均海拔不足50 m,整体地形地势平坦。地貌主要为黄淮冲积平原区,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北临明清黄河故道,历史上受黄河影响较大。尤其是明清时期,黄河泛滥较为频繁,传统民居无论是聚落布局还是单体营造均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1.2 人文背景
豫东地区属于中原官话区,与整个河南地区有着相似的语言文化背景。明清时期,河南经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水陆兼备。其中尤以开封为中心的四大官道之一开封至归德府的官道最为繁忙。商贸交通的发展和来往商人的增多,不仅带动了本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交融,因而,其民居形式往往反映多种文化形态与营造技术的相互融合。
按传统聚落所处区位及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城镇、乡村两个层级。城镇大多是以地缘关系为主的聚居形式,乡村大多是以血缘为主的农耕聚落。这里主要从聚落模式和传统民居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聚落
城镇聚落虽然在规模或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形成与演进模式相似,均有城墙、护城河或寨墙、寨河,用以防止水患和匪患。
而大部分的乡村聚落都是自然蔓延型,并无寨墙、寨沟等明确边界。只有当村落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大家族居住时,才能动员大家共筑村寨,开挖寨沟,以防匪患和水害。
2.2 传统民居
2.2.1 总平面布局
豫东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均为“合院式民居”,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院落形制。根据合院的形态特征与院落的数量,主要有一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多进合院、多路合院形式。
在城镇中,官商大宅为一座或两座宅院并列的多进组合院落,均呈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依次布置大门(或倒座)、正房、主楼,形成“前厅堂后楼院”形制;普通民宅为单进或多进四合院,规模相对较小,呈中轴对称布局,并非严整的“前厅堂后楼院”形制。
而乡村中,民居规模较小,多为一个单体的一合院,也有三合院到多进四合院,布局较为灵活,大多根据家庭的财力与实际需要建造。大门并非均位于中轴线上,有些则与厢房结合从侧边进入。
2.2.2 传统民居形制及特征
在建筑单体形制方面,按平面形式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制:“一明两暗”基本形式;“一明两暗”出前檐廊;“一明两暗”出前后廊;“明三暗五”基本形式;“明三暗五”出前檐廊;“明三暗五”出前后廊。
城镇中民居正房以“一明两暗”出前廊或出前后廊者居多;厢房以“一明两暗”基本形式或出前廊居多;堂楼多为“明三暗五”出前廊形式。而乡村中,以单层“一明两暗”和“明三暗五”基本形式为主,偶尔有少数富裕人家才会在正房采用“一明两暗”出前廊的形式。
2.2.3 传统民居材料
在建筑材料方面,豫东地区传统民居多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以砖(青砖或土坯砖)、瓦、木为主要材料,永城北部等地也有少量使用石材的。由于该地域在明清时期森林较少,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建筑材料使用的情况有所不同,较突出的表现在墙体材料差异上,主要有青砖墙体、土坯墙体、青砖与土坯墙体、青砖与石材墙体。墙体厚度大多在400~ 600 mm,保温隔热效果较好。从材料的使用部位看,城镇中民居青砖主要用在台基、墙体处,瓦用在屋面及屋脊处,木材主要用在柱子、梁架、椽枋、雀替、门窗等处。而在乡村民居中青砖仅用在外墙表皮、防潮层以下或者门窗洞口等结构薄弱的重点部位,其余墙体部位施以土坯。瓦主要用在屋面及屋脊处,而木材主要用在梁架、椽枋处。
2.2.4 传统民居结构形式
按承重结构的不同,民居结构形式有:梁柱承重的抬梁式木构架体系;砖木混合承重的抬梁式木构架体系;砖墙承重的的抬梁式木构架体系。
由于传统民居对木材短缺的反映十分敏感,在清代人口急剧增加,房屋需求量增大,但木材相对贫乏的时期,大部分的普通民居木材使用量有限,只在一些富家宅院才保持着需要木材较多的梁柱承重的木构架体系。城镇中的官商大宅以木构架承重体系或木架与墙体结合承重体系为主,均为抬梁式五架梁。乡村中民居多为砖木混合承重体系,一般为五架抬梁式屋架结构,但在民国以后的民居中,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梁架进一步简化为人字形梁架,称“插手梁架”。
2.2.5 传统民居装饰
建筑装饰是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建筑材料、结构构件以及艺术特征高度统一。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大多是从实用功能出发,装饰构件同时是结构构件,体现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特有的实用理性特征。
就院落而言,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大门(包括照壁)、正房、堂楼等重要的建筑单体上;就民居单体而言,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屋面(包括屋脊和屋檐)、屋身(包括柱础、门窗洞口、墀头、山墙山尖等)、台基。装饰的手法主要有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彩画等,其中木雕和砖雕较为常见。装饰的题材主要分为文字纹样、花草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纹样等。虽然装饰题材较为多样,但大多是寓意福、禄、寿,多子多福等寄托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纹样。
豫东地区传统民居虽然存在较多的共同性特征,但也存在着局部地域差异性特征。在同一地域里,人们的方言、生活生产相同或相似,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传承了较为一致的建造技术和营造规则,从而使得该区域内传统民居具有很大的相似度。但同时,传统民居不仅受到所在地域的大环境影响,还受到具体所处的小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主人的身份地位、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同一区域内的传统民居也会有不同之处。通过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类型与特征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传统民居与其地域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1]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2):26-28.
[2]许继清.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的生成与演进[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J].ARCHITECT,2005(6):115.
[4]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36-37.
[5]左满常.中原传统民居平面形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