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才,邵 颖,司 益,丁爱芳
(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介绍及发展前景分析*
徐美才1,邵 颖2,司 益2,丁爱芳2
(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分类收集和回收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量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手段解决垃圾分类问题,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在总结传统垃圾分类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互联网在垃圾分类中的具体应用及优势,并分析“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未来的发展前景。
垃圾分类;互联网;新模式;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增加,据有关报告显示,全国600多个市级城市中,2/3的城市已被垃圾包围,1/4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1]。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不仅侵占了大量城市用地,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将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回收,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前提条件。早在2000年,我国就在北京、上海、深圳等8个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密切,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手段辅助解决垃圾分类这一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联网时效性好、便捷度高、针对性强,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大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途径。笔者在分析传统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互联网在垃圾分类中的具体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
传统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主要是指市民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垃圾投放至不同的垃圾箱,环卫工作人员定期将遍布在大街小巷、社区商场中的垃圾箱里的垃圾集中起来,运送至城市垃圾回收中转站进行垃圾预处理。传统垃圾分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的实施。
某种垃圾是否还具有回收价值,能否被有效回收,这与垃圾的物质属性、被抛弃时的状态和数量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进行分类时比较细致,一般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厨余垃圾指瓜果皮壳、剩饭剩菜等;其他垃圾指烟头、被污染的纸张等;可回收物包括纸张、玻璃、废金属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过期药品等。在实施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就是将垃圾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2类,常见的垃圾桶大多是按照这种分类方式进行设计并生产使用,除印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以外,很少有其它标识,这些都不利于指导垃圾投放行为。
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垃圾桶在方便人们投放垃圾的同时也增加了垃圾收集运输的难度。如果对所有垃圾桶中的垃圾进行分类运输,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实际操作中环卫工作人员更多采用的还是混合收集方式,这就使得原本分开的垃圾再次混在一起,无法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此外,有关部门较难统计某一地区某时段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产生量,也就无法对运输做出合理安排。
垃圾投放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能否进行分类投放与个人环保意识的强弱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公民之间的环保意识差别较大,很多地区在探索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给钱、不补贴”就无法推进下去的尴尬局面,缺少能够持之以恒贯彻实行的方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变革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受教育程度、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由于求学、工作等种种原因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在同一个小区,这种人口结构特点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分类方法很难取得实际成效。
长期以来活跃在城市各个社区的废品回收人员是连接回收企业和普通居民之间的桥梁,也是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回收人员目前大多游离于政府和市场之间,既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编制,也不属于回收企业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他们的回收行为具有不规范、难监管等特点。为获得更多利润,废品回收人员往往把从居民手中回收来的废电器等物品卖给自行拆解者或一些无相关资质的处置工厂,在有价零部件被拆除之后,剩余部分被视为生活垃圾再次遭随意丢弃,这会导致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释放,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回收模式无法将回收企业与废品回收人员整合起来,也很难保证有毒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5部门共同发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明确指出“互联网+回收”的模式及路径,为互联网大背景下垃圾分类回收作出了顶层规划[2]。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特点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终端APP、微信社交软件、O2O交易平台等手段,采用线上交易、上门回收等形式,能有效克服传统垃圾分类存在的分类意愿不强、回收方式单一、收集运输困难等突出问题,使得垃圾分类回收朝着科学、智能、共赢的方向发展。目前,广州、上海等城市都已开展该模式的相关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广州市推广一款“92回收”APP,居民如果对废报纸、废玻璃、包装纸箱等家庭日常生活中最易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定点投放,保洁员可以通过“扫一扫”功能对居民手机客户端信息一扫,便记录一次有效的分类投放,根据垃圾的质量可获得10~30个积分,累计达到一定积分便可获得现金奖励,还可直接在社区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凭借积分获得奖励的形式,使得广大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极大地提高人们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们随意丢弃垃圾,垃圾分类箱名存实亡的现状。
国内首个全方位O2O分类回收平台已于2015年7月先后在武汉、天津正式启动。以“回收哥”为形象主体,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 方式,开展“互联网+分类回收”业务[3]。在这种回收模式下,居民在家便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找地图上的“回收哥”,一键预约,在线下单,回收人员抢单之后上门服务回收废品。这些“回收哥”为相关回收企业工作并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培训,居民也可在线对他们的服务进行评价与投诉,确保了上门回收过程规范统一。据测算,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1 a产生的可回收生活垃圾如全部被回收,大约能带来2 000元经济收入,真正达到了垃圾分类回收“人人可参与、家家能受益”的共赢局面。
上海市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垃圾投放智能设备,已经在部分小区推广使用。居民通过手机扫描回收装置上的二维码,屏幕上便会出现废玻璃、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几种常见生活垃圾分类选项,投放者只需点击选择,回收机上对应的窗口就会打开,完成垃圾分类投放。该智能设备的技术优势在于它可以在线监测不同种类垃圾的被投放频次和质量,并将数据实时汇总到物业管理平台,管理部门便可测算出不同垃圾的日产生量、变化趋势等相关数据,从而为小区内环卫管理人员、运输车辆的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使得垃圾清理运输更加科学。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与资源回收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再生资源回收生态链[4]。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从实际效益出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有望打破长期困扰垃圾分类回收的瓶颈。
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应用模式在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回收网络体系。现在广为采用的“线上预约,上门回收”模式一般只适合回收体积较小的垃圾,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局限性,超出一定的空间范围便很难实现。为突破这种地域局限性,使得更多的可回收废物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流动起来,未来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必将和物流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使得线上互联网和线下“物联网”紧密结合,共同构筑遍布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的几个关键环节,例如:线下交付网点的建设与运行、物流运输平台的搭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维护、移动终端平台的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资金回报周期较长。高额的资金投入是制约该模式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决定了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参与进来,未来这一新模式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
借助移动终端APP等互联网手段进行再生资源回收,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广大年轻人的行为习惯,其快速便捷的优势还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源回收行业市场潜力的释放。此外,互联网具有公开、透明、易监督等特点,这有利于对相关企业进行监管,确保再生资源向有资质的企业流动,避免因向那些无相关资质企业流动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互联网的运用能够促使相关企业转型升级、优化重组,促使资源回收产业向着更专业、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由政府主导,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工作则是由各级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但随着互联网与回收行业的不断融合,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逐渐在资源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再生资源回收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进来,互联网能够将这些有利因素充分整合起来,有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来主导,政府重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回收体系新格局。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开创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模式。该模式具备更多优势,如信息公开、交投便利、服务专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具有激励措施等[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一模式将在不断发展中日趋完善,并将成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导力量。
[1] 朱玟.互联网+第三方治理垃圾分类回收的关键途径[J].环境经济,2016(7):75-76.
[2] 杨鑫艺,李嘉嘉,李华秋,等.互联网+回收[J].信息通讯,2016(9):286-288.
[3] 许开华,张宇平,赵小婷,等.回收哥O2O平台开启“互联网+分类回收”新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10):25-28.
[4] 王冰.开启互联网+分类回收新模式[J].资源再生,2015(7):65-66.
[5] 宋庆彬,张宇平,缪友萍,等.“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助推中国资源回收革命[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8):105-109.
Introduction of“Internet+Waste Classification”Model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Xu Meicai1,Shao Ying2,Si Yi2,Ding Aifang2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School,Nanjing Jiangsu 210095;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1171)
Waste classified collection and recycling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alize cyclic utilization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waste.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internet+”strategy,some domestic citieshave begun to try to use the interne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ste classification,and gradually formed a new model of“internet+waste classification”.Through summarizing the problems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aste separation,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internet in waste classification wasintroduced and the prospect ofthe new model wasanalyzed.
waste classification;internet;new model;prospect
X32;X799.3
A
1005-8206(2017) 05-0006-03
江苏省大学生科研创新研究项目(201711460043X)
2017-04-27
徐美才(1996—),硕士研究生在读,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资源化。
E-mail:2017103046@njau.edu.cn。
丁爱芳(1969—),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
E-mail:dingaifang@njxz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