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辅 (1633-1692年),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水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务。靳辅与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一起,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水患灾情,并沿途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教。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靳辅对河道、运道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治可无弊”的治河方略,并尖锐地指出了河道日坏、河患日多的根本原因是重漕运不重治河、治河服从漕运的治河主张所造成的。靳辅和陈潢深思熟虑,由靳辅具名,连续向朝廷上疏八次,系统提出了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最后朝廷基本同意了他们的方案。于是,在陈潢的大力协助下,靳辅在黄淮下游的千里河岸,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堤、筑堤、疏河工程。
康熙十六年,为了恢复黄、淮人海出路,靳辅在清江浦以下到海口300里的河道内,采取“疏浚并举”的办法,组织挑挖洪泽湖口烂泥,疏浚清口至云梯关河道,创筑云梯关外束水堤1.8万余丈,堵塞决口16处。次年,创建王家营、张家庄减水坝2座,筑周家桥翟坝堤25里,加培(注:培使增厚之意)高家堰长堤,堵塞安东、淮山阳、清河三县河堤及南湖堤所有决口。第三年,在黄河南北两岸分丘别建砀山毛城铺和大谷陵山减水坝2座,徐州长樊大坝外月堤1689丈。康熙二十年又集中力量堵筑溃决五年的杨庄决口。经过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治理,黄河于康熙二十二年复归故道。
靳辅对我国古代治河理论、治河实践、治河技术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治河理论上他继承了潘季驯“坚筑堤防”、“束水攻沙”的思想,同时又有丰富和发展。靳辅强调在以水冲沙的同时,要辅以人工挑浚,提出“寓浚于筑”的思想,并称之为“一举两得之计”。在海口的疏浚中,他还总结出了挖“川”字河的办法,以利于迅速冲沙,冲深刷宽河道。在治河实践上,靳辅重视“逼淮注黄、蓄清刷浑”,更多地修建南岸减水坝以分泄黄河洪水。他还革新治河技术,在工程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坦坡的修建,作为一项土坝防浪技术,它在湖泊水库的治理修筑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靳辅还把流量概念运用于减水坝减水,这是定量方法在中国水利史上运用的开端,开始了我国治河事业从定性向定量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靳辅的治河方略及其实践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之后一些重要的治河人物,如齐苏勒、稽曾筠、高斌等,都沿用了他的主张。直到今天,靳辅的治河方略及其实践,对水利工作者仍有不小的借鉴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