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古人都靠什么过冬
天气日渐寒冷,我们现代人外出有秋裤、羽绒服御寒,室内又有暖气、炉子、电热毯保温,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冬。那么,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古代世界里,各国人民是如何过冬的呢?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孟尝君第一次见秦王,进献了“狐白裘”,狐裘最为珍贵,狐白裘则是取自狐腋下的纯白皮毛,集腋成裘,更是狐裘中的上品。
其实,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服。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轻薄保暖。贫苦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羊裘、狗裘。
《周礼》中还特别规定,因为裘属于亵衣,穿的顺序为:内衣-裘-裼-袭,一定要在裘外面罩上裼衣来掩饰兽毛外露,顺便增加服饰的华彩度。
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还用丝麻作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丝麻制成的冬服称为“袍”、“茧”,二者的区别在于里子与面子之间的填充物不同,絮新丝绵的叫茧,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而《诗经》里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说的则是粗麻衣服都没一件,怎能熬过腊月天,估计过冬就只能靠抖了。
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当时多采用木炭,平常人家家家都备有炭盆,也称碳鉴。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而北方居民一般还有火塘,也叫火炕。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中国古代达官贵族过寒冬,爱穿狐裘和貂裘御寒
与普通人家相比,宫廷取暖可就土豪多了。在秦汉时,宫廷就有了壁炉和火墙,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从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能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火炕、火墙,当年的烧火坑现在还能看到。
另外,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冬天古人呆在屋子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人使用暖气的幸福感。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在古时,民间还相继流行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
古时饮食取暖法有二,一曰饮酒,二曰吃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饮酒又常以唱歌助兴。想想《大秦帝国》中的秦地美食“苦菜烈酒肥羊炖”,整个胃都是暖暖的。
北方流行窝冬,除了家人、朋友围坐火盆聊天之外,还有另外的寒中作乐方式——数九。“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数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与“数九”差不多的冬日消遣方式还有“画九”。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格子满则寒消。还有一种小学生喜欢的画法,就是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写下来,然后再用白纸蒙上,把它们影写成空心字。这九个字按当时繁体字的笔画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是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之时。
那么,古代其他国家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冬的呢?先来聊一聊冬装。
若要问到过冬技能,不得不服战斗民族。盛产“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沙皇俄国冬季漫长而寒冷,甚至有时能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低温,那么他们是怎么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安之若素的?想必他们的冬装一定有大学问。
有一种衣服叫为萨拉范,俗称女士连衣裙或俄式女性无袖宽松长衫,是一种在俄国曾十分大众化的服装,款式颇像今天人们穿的太阳裙或沙滩裙。你可能会奇怪,这薄薄的一层怎么看都不像是保暖的料,那是因为它是一年四季都能穿的服装。冬季御寒,可不是单单靠一件萨拉范就能解决,需要“里应外合”方可达到保暖的用途。
冬季的萨拉范多用厚呢、粗毛、毛皮制成,抗冻指数也是很高的。不过这种穿法在今天已经少见了,毕竟里三层外三层的不如一件羽绒服来得更方便。
当时的皇家贵族,男子一般都是全身长袍,戴假袖筒。冷的时候手臂在里面,需要秀一下身段的时候可以光手臂。这种打扮常见于油画中的贵妇,如今也因不实用而被打入“冷宫”。
能与战斗民族在抗冻方面相媲美的也就只有爱斯基摩人了。他们的衣服一般采用动物的毛皮为原料,什么驯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就地取材,有多厚就穿多厚。
最不走寻常路的莫过于苏格兰男人了,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方格短裙,典型苏格兰男子全套服装是:上穿衬衣,下穿长仅及膝的裤子,裤外罩有褶裥的方格呢短裙,再披上宽格的斗篷。头戴黑皮毛的高帽,帽子左侧插一支洁白的羽毛。腰间佩上一只黑白相间的饰袋。穿着黑鞋,白鞋罩,短毛袜。
再看北极的土著居民萨米人(别称:拉普人)。极端的严寒反而让萨米人生出对明艳色彩的喜爱,他们常年离不开帽、靴和外氅,多穿用驯鹿皮等动物皮毛质料的外衣。外氅镶绣很讲究,男外氅一般在前襟和肩部镶红边,绣图案;女外氅从前襟到领口则镶着圆形或方形银质饰件。女子长裙的胸前和领口、袖口、底摆也绣很宽的装饰花边。头上围着方头巾,从前面蒙向脑后,然后在脑后系扎。再牵头驯鹿,有种圣诞老人穿便装的味道。
(《城市快报》2016.11.6、《鹤壁日报》2016.11.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