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之上

2017-03-01 09:29潇潇
中国服饰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波普策展艺术家

潇潇

近日,馀德耀美术馆开展的大型展览“OVERPOP波普之上”再次成为讨论焦点:两位国际策展人,近20位中西艺术家的强大阵容,令大家瞩目。有趣的是,尽管展览名为“波普之上”,但其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关于波普艺术的展览。

“OVERPOP波普之上”是由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杰弗里·戴奇提出的概念,在他的理念中,“OVERPOP波普之上”聚焦于一群正在界定当代新美学和新态度的艺术家。

作为策展人之一,戴奇在接受采访时说:“‘波普之上的多重含义,不仅指波普艺术家对当下的持续反馈,也有大众文化对艺术势不可挡的影响,以及数字通讯时代视觉表达的强烈程度。”“波普”这一概念在新的时代和语境下已经发生了转移和变化:在数码时代被改变的认知结构以及沟通方式,其潜在影响已经深入艺术领域。

作为根植本地进行长达近25年推广和发掘中国艺术的联合国际策展人,在凯伦·史密斯看来,如果“OVERPOP”的“之上”意味着一种表现形式的“终结”,那么这种新的态度将增强对现实的理解,并对当下的社会生态与视觉环境给予回应。他坦言,此次对参展艺术家的选择并不拘泥于其作品对商业社会的反思这一传统定义,而更多的是希望囊括一系列作品,以展现艺术家创作构成与跨地域大众文化的融合。

在展览构架中,“OVERPOP”所关注的是关于艺术性、社会性,以及科技趋势的交叉点,并希望借此对当代世界贡献一种新的观看和理解角度。艺术家们联袂呈现出一个行走在现在时和未来时的艺术现场,展出近60件作品,均创作于2010年之后,覆盖了各种媒介,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家们通过油画、雕塑、影像、行为等媒介的创作制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共鳴,无论是物件,视频或者一种现实模拟,艺术家们均专注于构建新的美学概念以及构架,并不止于制造一种深入我们所处环境的当代镜像。例如韩国艺术家安妮卡·伊便在作品中带入生物科技,作为对其创作方法论的介入;郑曦然则使用计算机算法这一非常现代的创作方式来构造他的艺术,反映日常经验;萨马拉·戈尔登则构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密室,以挑战我们的感知规律。

卡米耶·昂罗的影像作品《极度疲惫》被设置于一层展厅的入口处,利用视觉与听觉讲述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故事。影片的一系列快速剪辑镜头呈现了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大量的动物标本藏品,艺术家在后期剪辑中以屏幕弹窗插入在如宠物店等各种场所及网络中获取的图片;声音部分则是一首融合科学史与宗教、神秘组织中关于创世故事传说的长诗,这种充满韵律感的朗诵方式受到了1970年代音乐团体“最后的诗人”的影响。

艺术家童昆鸟则在展览现场利用儿童车、口琴、交流电机和颜料制造了一个接近于未来主义的明日景象,在这则讽喻中,世界全然由机器来管理,人类在其中成为了一种消耗品。《从罗马尼亚到洛杉矶的路上》的标题实际来自于艺术家当下的生活体验—如今艺术家的工作必须要走全球路线,而大量原本属于工作室的时间被挤压在旅行的间隙中。

如果说展览与波普艺术的联系,那便是展出作品“体现了波普艺术传统的深化”。他们的作品是对一种强化的现实图景的刻画。

这些艺术家回应了互联网对视觉环境的冲击,但其作品不只是所谓“后网络”艺术,除了对加速生长的数字图像进行回应,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波普艺术的历史传统。他们强调作品工艺和执行过程的精确性,艺术家之手常常被纳入工业与手工艺制造业技术的美学范畴内。

猜你喜欢
波普策展艺术家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潮味波普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