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1.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市410000;2.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市410131)
湖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王 晶1,2
(1.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市410000;2.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市41013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越来越引起水利人的关注。以流域生态治理为中心,以美化沿线村庄环境为主线,结合水源地安全保护建设,保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在防洪抗旱的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营造生态环保的新农村气象。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现状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对河道治理抓大放小,以大江大河、傍城河道治理为主,对农村河道特别是农村小水系重视不够,近年来,农村小水系的污染越来越严重。2003年,北京市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2006年,水利部开始在全国30个省的81条小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从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一直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
2008年,湖南省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中小型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大多还是保持传统的防洪减灾治理。传统的中小型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治沙与治污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最终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
由于湖南河流为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因此,目前大部分中小型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还是防洪减灾治理,处理措施基本为堤防加固和护岸,在做护岸和堤防时尽可能地考虑生态,采用生态技术护坡。
近年来,湖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长沙进行试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是: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固体废弃物、垃圾或其它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农田中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残留物的含量符合相关规定;推广有机农业;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据治理目标,长沙市率先将河道治理与环境污染源头防控有机结合,治理手段以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探索出一条“水土流失、农田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途径,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中探出了新路。对长沙县的开慧河、雨花区的圭塘河、浏阳市南川河、望城区黄金河、岳麓区八曲河等10条小流域进行生态小流域建设,建成最具有魅力的滨水风光走廊和城市最直接的水生态屏障。实施以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开慧河为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1)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
建设前,开慧河两岸的农村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入河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面源污染;特别是猪粪随意排放,导致河流污染严重,水质低于三类标准。改造后,水中氨态氮、全氮、全磷及COD浓度都具有明显的降低,改善了下游斯洛特人工湖和商业水街入湖水质问题,水质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
(2)美化环境。
由臭水沟变成清澈见底的河流,改善和提升了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水质改善,结合村容村貌整治,沿河植树和安装路灯,在居民居住地,设置路边垃圾桶及垃圾压缩站,对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及处理,并在村民家房前屋后空地进行绿化。人、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
(3)优化产业结构。
为项目区经济结构转型,实现旅游、绿色产业等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开慧乡可以利用现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深化旅游产业,与开慧河两岸的传统农业相结合,开发让人体验耕作劳动的农家乐式旅游业。部分坡耕地改建梯田或栽植经果林,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使项目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4)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治理后,扩大了行洪断面,提高了防洪能力,减少了洪涝灾害,保持了水土。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减少了河道两岸坍塌,防止了泥石流的发生。
针对湖南流域洪水暴涨暴落特点,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构建区域水环境保护三道防线为主要建设目标,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分区进行。
(1)河流沿岸山林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治理。
①对河流沿岸山林的生态修复区,设置封禁标牌、护栏,禁止滥采乱伐。②对坡地,根据地形坡度和水地流失情况分别设置梯田和种植林草,同时完善作业道路。③对沟道采取保护沟头、修建拦沙坝、淤堤坝和护地堤。④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修建挡土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河流沿岸村庄生态治理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①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集中处置,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处置;②对人畜粪便进行堆肥用于农业,修建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③采取平整道路、清洁场院、种植乔灌乡土树种、并合理配置观赏植物等绿化、美化措施。实现“山水田林路村”的结合。
(3)河道生态保护区——河(沟)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综合治理。
①对河(沟)道两岸加高培厚、护岸和沿河绿化整治,恢复河道形态及其连续性;②对河(沟)道淤积物、违章设施、堆放物和垃圾进行清理;③控制化肥、农药种类和用量,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对沿河两岸修建人工湿地,对化肥、农药进行处理后再排入河道,保护水体不被富营养化;④因地制宜地设置“基质净化-生物净化-经济湿地系统”,原地治理养殖点源污染,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⑤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产业,对生物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方法降解,用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秸秆还田及利用。
(1)完善后期管护监管机制。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目前,湖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还处在试点阶段,尚无一套完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后期管护监管机制。
①建立长效管护制度。建议将清洁小流域纳入水利工程长效管护和考核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聘请农村管护人员,并落实专项管理经费。②提高村民参与度。定期对农户卫生检查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有力促进流域内水源保护和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③加大生态保护宣传。主要对河道两岸及周边居民散发环境保护小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村庄变美、环境变优、村容整洁、功能齐全,这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治理区”建设内容相符。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基础上,重点对河(沟)道两岸的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的村庄,可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结合起来,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治理河(沟)道周边人居环境,避免不同部门的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与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相结合。
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体现为水量的达标和水质的达标,在湖南省主要为水质的达标。为保证水源地水质达标,须对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以及内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在汇入河(沟)道前进行排污治理,这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生态保护区”建设内容是一致的。目前,湖南省正在对124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确定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范围内的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可以直接纳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的河道生态保护区建设应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将小流域建设范围内的污染源截断,以确保流域内水质的安全。因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以涵盖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1]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18-20.
[2]袁自力,吴金水,等.开慧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湿地技术应用研究[J].技术与措施,2010,(3):203-205.
[3]王振华,李青云,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与展望[J].人民长江,2011,(10):115-118.
[4]毕小刚,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思路与实际[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8-20.
[5]盛东,李桂元,徐义军.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4):58-63.
[6]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0):5-6.
[7]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8]SL 534-201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
2016-11-04)
王晶(1976-),女,湖南省洞口县,在职研究生在读,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技术教育工作,手机:1597415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