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花,王绍燕,张爱华
·科研综述·
社区代谢综合征病人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进展
张金花,王绍燕,张爱华
从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合理膳食、运动锻炼、合理用药及服药依从性、移动健康管理、家庭和政府的支持方面综述了社区代谢综合征病人健康促进模式,提出制定一套适用于国内的且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模式势在必行。
社区护理;代谢综合征;健康促进;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估计,全球约1/4的人口罹患MS,而我国调查分析显示MS患病率高达28.4%,高于全球水平。MS具有多发性、病程长、发病缓慢、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到广大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在社区对MS病人推行切实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现就MS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S是指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并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MS的发生主要与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少、吸烟饮酒、心理压力大以及服药依从性差5项因素密切相关。2009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和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AHA)共同制定了新的MS定义,具备以下3项或更多:①腹部肥胖,男腰围≥90 cm,女腰围≥85 cm;②血三酰甘油(TG)≥1.7mmol/L(或已经治疗);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降低,男HDL-C<1.0 mmol/L,女HDL-C<1.3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④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此前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⑤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多项研究表明:MS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最终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腔狭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最终可导致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2]。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并逐步形成的。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明确定义为: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并且指出,健康促进是有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改变的一切健康教育和有关组织、经济和政治干预的综合,其内涵大大超出了卫生保健,不但包括了健康教育,也包括了能够促使行为、环境改善的组织、经济和政治干预等因素[3]。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整合了护理和行为医学所形成的概念性架构,归纳出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主张一个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取决于认知-知觉因素和修正因素[4]。其中认知-知觉因素是采取或维持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动机,修正因素为可能通过影响认知-知觉因素,而间接影响健康促进的行为。该模式中包含三大要素:个人特质和经验、行为特定性的认知和情感以及行为结果。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社区护理这一领域越来越重视,健康促进模式也逐步成为社区护理研究的一大热点。
3.1 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的有效方法。健康体检目的是促进病人与家庭健康;发现早期、无明显症状和无临床症状的疾病;针对病人面临的疾病风险进行健康教育;教育病人如何恰当使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明确疾病早期干预时机以及改善公共健康状况等[5]。我国健康体检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多以年度体检和筛查疾病为主。如何从大量体检信息中提取有价值信息,并用于健康指导和公共卫生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基础。Sherpa等[6-7]对MS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系统的家庭医生式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帮助他们平衡膳食、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之后,他们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胆固醇(TC)等指标较干预前都有明显改变。因此,为社区MS病人及高危人群适时提供综合全面且具有特异性的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3.3 合理膳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MS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高脂、高糖饮食是国内外公认的不健康饮食习惯。而目前国内也已有研究表明高能量及高维生素饮食是MS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8]。Ash等[9]对MS病人实施饮食干预的研究表明,积极的饮食干预可使病人的饮食行为发生改变,血脂、血糖水平下降,病情得到改善。总的来说,合理控制饮食,低盐、低脂、低油、低糖饮食是非常重要的,还应根据MS病人及高危人群中个体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来对MS病人进行辅助治疗,从而使其病情得到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
3.4 运动锻炼 目前有研究显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长期静坐者MS的患病率较高,适度的体育锻炼可降低MS的发生率。Xu等[10-12]研究显示:积极参加体力锻炼和控制体重能防治和延缓MS的发生。适度体育锻炼(30 min/d,每周3 d~5 d)的男性患MS的危险性低于锻炼较少者,且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改善脂肪分布、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Yue等[13]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可增加热能消耗,促使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加,葡萄糖的代谢增强,促进细胞对糖的吸收,增加糖向细胞内转移的速度,改善糖的分解利用过程,降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朱黎霞[14]对100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3个月的抗阻力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的体重、BMI、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HDL-C出现增高。此外,多项研究均表明:培养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综合防治MS的关键性基础措施,其中规律的有氧运动是非药物治疗的核心[15-16]。
3.5 合理用药及服药依从性 目前有大量证据表明低依从性是普遍现象,以及低依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高花费[17];研究证实诸多因素都可显著影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包括病人、医生、社会和环境因素等[18]。Bauer等[19-20]研究发现: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会影响服药依从性。国内有研究也发现,年龄是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越大,服药依从性越好[21]。目前,MS病人越来越年轻化,年轻MS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不高,可能与青壮年在家庭、社会担当重要角色而无暇顾及自身健康有关。良好服药依从性是控制MS的关键因素,而MS病人的自身因素、医疗因素与疾病情况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建议从社区护理角度、社会支持角度和自我监测角度进行干预,从而提高M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ark等[22]对电子监测服药依从性的当前概况和发展做了详细综述,并且简述了电子检测方法的利弊,以及讨论不同电子设备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因设备花费较高,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测量准确,有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服药依从性的科研中。电话随访、短信提醒[23]也都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常用干预措施,另外有效的家庭支持与监督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24]。针对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但是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多重作用的干预比常规干预更有效。
3.6 移动健康管理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医疗(如短信干预、电话随访、微信平台的建立等)在社区护理及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饶小玲等[25]将100例35岁~60岁有一定学习能力且会上网、愿意合作的在职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网络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遵医嘱治疗,行常规健康教育,网络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进行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半年、1年测定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网络组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显著高于常规组。认为运用网络护理干预能方便、快捷地对糖尿病人群糖脂代谢紊乱进行干预,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Allam等[26]对157例关节炎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网络干预,结果网络干预组病人知识水平、体力活动、卫生服务利用度和药物服用情况都要优于常规组。Irvine等[27]对597例背痛病人(原因为肿瘤、感染等多因素)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给予电子邮件提醒的移动网络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3.7 家庭和政府的支持 家庭资源是慢性病病人最直接、最便利、最可靠的资源,在很多情况下,其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可以给老年人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这种支持的前提条件。另外,政府应对社区卫生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及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便于开展大规模、正规、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管理的相应法规、标准。政府应加大经济力度,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创办社区健康报刊,提高社区人群的文化水平,加强社区人群体育娱乐方面的建设,对部分经济状况贫困的家庭发放补助,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以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及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就目前我国MS病人越发年轻化的趋势,以及MS病人发病率高且主要靠院外治疗护理的特点,建立健全综合全面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鉴于MS病人的特殊性,在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用于国内的且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模式势在必行,另外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且必需的。
[1] 赵建国,张向宇,牛博真,等.500例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分布调查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1):32-34.
[2] Ferreira I,Beijers HJ,Schouten F,etal.Clustering of metabolic syndrome trais is associated with maladaptive carotid remodeling and stiffening: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J].Hypertension,2012,60:542-549.
[3] Walker SN,Sechrist KR,Pender NJ.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stics[J].Hepatol Res,2011,41(10):928-935.
[4] Pender NJ.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M].2nd ed.New York:APPleton & Lange,1987:9-11.
[5] Boulware LE,Barnes GJ,Wilson RF,etal.Value of the periodic health evaluation[J].Evidence Report/Technology Assessment 2006(136):1-134.
[6] Sherpa LY,Deji,Stigum H,etal.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ommon meatbolic components in high altitude farmers and herdsmen at 3700 min Tibet[J].High ALt Med Biol,2013,14(1):37-44.
[7] Beavers KM,Hsu FC,Houston DK,etal.The role of metabolic syndrome,a disposity,and inflammation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flammation in the Health ABC study[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13,68(5):617-623.
[8] 呼唤,诺宁,伦永志,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因素:高维生素饮食[J].大连大学学报,2013,34(3):91-93.
[9] Ash S,Reeves MM,Yeo S,etal.Effect of intensive dietetic interventions on weight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over-weight men with type II diabe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2003,27(7):797-802.
[10] Xu H,Song Y,You NV,etal.Prevalence and clustering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among Chinese adults in Shanghai,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0,9(10):683.
[11] 杨枝,李勉,徐佰慧,等.静坐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11):883-885.
[12] Edwardson CL,Gorely T,Davies MJ,etal,Association of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metabolic syndrome:a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2,7(4):e34916.
[13] Yue WS,Lau KK,Siu CW,etal,Impact of glycemic control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Cardiovas Diabetol,2011,10(1):1-7.
[14] 朱黎霞.抗阻力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1):67-69.
[15] Hsu LA,Ko YL,Wu S,etal.Association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Taiwanese[J].Metabolism,2009,58(7):983-988.
[16] 周秀华,李冬梅.心脏泵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与抵抗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6-117.
[17] Chowdhury R,Khan H,Heydon E,etal.Adherence to cardiovascular therapy:a meta-analysis of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Eur Heart J,2013,34(38):2940-2948.
[18] Valle JA,Ho PM.Medication adherence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c Med,2014,16(12):349.
[19] Bauer LK,Caro MA,Beach SR,etal.Effect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mprovement on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and heathy behaviors in recently hospitalized cardiac patients[J].Am J Cardiol,2012,109(9):1266-1271.
[20] Dempe C,Junger J,Hoppe S,etal.Association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Psychosom Res,2013,74(2):122-127.
[21] 林霄峰,戴海龙,光雪峰.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5,13(3):202-203.
[22] Park LG,Howie-Esquivel J,Dracup K.Electronic measurement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West J Nurs Res,2015,37(1):28-49.
[23] Park LG,Howie-Esquivel J,Chung ML,etal.A text messaging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patio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atient Educ Couns,2014,94(2):261-268.
[24] Park LG,Howie-Esquivel J,Whooley MA,etal.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text messaging intervention[J].Eur J Cardiovasc Nurs,2015,14(3):264-273.
[25] 饶小玲,万满红,陶金兰,等.糖尿病患者健康护理网络干预效果评价[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7):688-689.
[26] Allam A,Kostova Z,Nakamoto K,etal.The effect of social suport features and gamification on a web-based interven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Med Internet Res,2015,17(1):14.
[27] Irvine AB,Russell H,Manocchia M.Mobile-web APP to self-manage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Med Internet Res,2015,17(1):2.
(本文编辑孙玉梅)
Research progress on health promotion model of community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Zhang Jinhua,Wang Shaoyan,Zhang Aihua
(School of Nursing,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271016 China)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of community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health examination,health education,reasonable diet,exercise,rational drug use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mobile health management,and family and government support.It proposed that it was imperative to formulate a set of health promotion model which was suitable for China.
community care;metabolic syndrome;health promotion;model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5YJAZH105。
张金花,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271016,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王绍燕单位:266000,青岛莱西市中医医院;张爱华(通讯作者)单位:271016,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
R473.2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0.001
1009-6493(2017)10-1153-03
2016-07-14;
2017-01-05)
引用信息 张金花,王绍燕,张爱华.社区代谢综合征病人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0):11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