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沁阳 454550)
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任卫青
(沁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沁阳 454550)
奶牛临产前的2~3 w(围产前期)至产后2~3 w(围产后期)的一段时间称为围产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产犊前15 d至产犊后15 d,奶牛在这30 d中要经历3个不同的生理阶段——干奶期、分娩期、泌乳期。由于奶牛在这一阶段生理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免疫状况下降,抗病力降低,奶牛常见的各种疾病多发生在这一阶段。围产期疾病即分娩前后发生的疾病,奶牛产前2 w常见的疾病是子宫捻转,生产过程常出现难产,产后2 w主要有低血钙症、胎衣不下、子宫脱出、子宫内感染、生产瘫痪、酮病、脂肪肝以及真胃变位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常造成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降低,甚至被迫淘汰,给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使广大养牛户全面了解奶牛围产期疾病,降低发病率,现对奶牛围产期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预防进行介绍。
1.1 围产期生理变化
奶牛妊娠后期,出现一系列形态与生理学变化,如卵巢上出现妊娠黄体、子宫上皮不断增生、血液孕酮浓度升高等。分娩时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应与条件反射,子宫内部神经肌肉活动的总动员与力量变化、机械性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引起分娩。否则,引起难产。难产可增加某些围产期疾病的发生率。分娩是一种强烈应激原,产后母畜非常虚弱,对疾病免疫力降低。如果环境卫生或消毒不好,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产后奶牛恢复食欲较慢,迟于泌乳高峰期,容易引起体内营养成分供应不足,从而发生围产期疾病。
1.2 遗传因素
奶牛围产期疾病与品种有关,大尾根黑白花奶牛胎衣不下、生产瘫痪等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大尾根牛。
1.3 产前过饲
精料饲喂过多,可导致酮病、子宫炎、真胃变位等,并可引起奶牛脂肪肝或妊娠毒血症等。
1.4 日粮中某些营养成分不足
妊娠期饲喂低钙日粮,或钙磷比例不适均可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硒、VE缺乏都可增加围产期奶牛发病率。
1.5 感染因素
子宫炎和乳房炎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直接的联系。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属及真菌、病毒、霉形体等。胎衣不下、子宫与阴道脱出、难产、流产等亦可以引起子宫感染。
由于在围产期奶牛经历妊娠、分娩、泌乳等一系列生理代谢,机体需要承受各种应激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从分娩开始到胎儿娩出、胎衣排出需经15 h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母牛要进行间断性较强的子宫、腹肌收缩与努责,尤其在胎儿娩出前(产出期)的0.5~4 h,子宫、腹肌要进行间隔时间短促而强烈的收缩和努责,此时大脑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如雌性激素、催产素、抗利尿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表现心跳加强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运动减弱,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等一系列复杂的高度的应激反应。当分娩活动一结束,机体的这种高度兴奋状态被突然解除。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突然转入最低水平状态,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此时,由于胎儿的娩出,腹内压骤然下降,乳房不断膨大,泌乳量不断增加,而导致机体体液急剧调整,重新分配。腹内组织器官供血量增多,灌注于乳房的血液增加。其他组织器官如脑、四肢等部位的供血相对不足。孕酮水平突然下降,嗜中性白细胞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机体体液分配失衡,组织功能失调。这是导致奶牛围产期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过去人们认为围产期生产性疾病(如:难产、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酮病、真胃变位等)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近来研究发现,这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代谢性疾病。例如酮病、脂肪肝都能直接降低奶牛免疫力,而免疫抑制被认为是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低血钙症能够加重免疫抑制并导致难产和胎衣不下,患有生产瘫痪的奶牛发生乳房炎的概率要增加8倍,产犊前能量负平衡的奶牛在接下来的泌乳期更有可能发生皱胃变位,瘤胃酸中毒能引起免疫抑制、极度的能量负平衡和蹄叶炎。由于这些内在的联系,围产期奶牛生产性疾病导致级联效应,这使传染性疾病、其他生产性疾病发生率升高,而导致繁殖力降低、产奶量下降,跛行增多。
4.1 饲养管理
围产期母牛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母牛产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泌乳性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母牛以后的再生产,所以要重视好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4.1.1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商标名命名义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与诉求模式 …………………………… 张莉萍 陈 莹 朱亚军(2.33)
加强牛体和环境的卫生管理,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牛床清洁,常换垫草,经常消毒,这样可以减少母牛生殖器官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集中饲养产前15 d左右的干奶牛,严禁饲喂变质及冷冻的饲料,要提供足量的清洁饮水。母牛临产前1 w左右会发生乳房肿胀甚至乳房炎,可适当减少糟粕料、多汁料。适当增加奶牛产前运动。运动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健康,减少肢蹄病及难产,便于产后康复,同时增加日照,有利于VD的形成,防止产后瘫痪,为分娩做好准备。做好临产前的准备,进行产前检查并随时观察临产征候的出现。注意观察即将分娩的母牛,分娩以自然分娩为主,如需助产,一定要严格消毒,对难产母牛应及时助产,遵循助产原则。根据干奶牛体况,分槽饲喂。
4.1.2 分娩期的管理
母牛分娩前必须安排有丰富接产经验的人员负责看护,观察母牛变化及临产症状(行为、乳房,外阴部及臀部变化),做好接产准备工作。产房事先消毒,对母牛的后躯、外阴部和尾部用2%来苏儿或0.1%高锰酸钾水洗干净,牛床铺垫清洁褥草(或稻草、锯屑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临近分娩,饲养员必须随时注意母牛的动态,做好助产接产的准备。一旦因胎位不正或其他原因造成难产时,应进行必要的助产和处理,以降低所造成的损失。
4.1.3 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
由于奶牛在分娩这一生理过程中承受了强烈的应激反应,机体较弱,消化机能减退,乳腺机能逐步增强,泌乳量逐渐上升,体质恢复与产奶之间的矛盾较突出,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是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使奶牛尽快恢复体质,为泌乳高峰奠定基础。围产后期应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并在奶牛分娩后立即提高日粮中钾、镁含量。
4.2 免疫监测
围产期奶牛的健康程度,在整个泌乳期内是一个关键阶段,所以应对奶牛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4.2.1 产奶量
4.2.2 全身体态
随着经验的积累,即使体态方面的微小变化也可以看出,据此能进行客观评价。眼窝内眼球的位置和表情可反映出牛体的脱水程度和痛苦,可用评分标准予以判断,耳的位置也是判断奶牛体态的指征,健康牛耳竖立,超过其与头部连接处的水平面,而存在痛苦、沉郁、发热的病牛一般耳下垂低于水平面。健康牛活跃、机灵而警觉。
4.2.3 血液成分测定
血清结合珠蛋白称为“损伤诱发的、肝脏产生的血清糖蛋白”,在正常牛血清中查不出或仅有低浓度,所报道的正常血清结合珠蛋白值<10 mg/dL在组织损伤后迅速增加,并随损伤的恢复而下降,在很多哺乳类动物发现这种急性时相反应的过程。
测定血钙值有助于判断亚临床或临床低血钙症。因为钙与维持平滑肌的功能关系密切,即使亚临床低钙血症的牛也相应具有平滑肌收缩性减弱的体征。当产后的子宫平滑肌收缩正常,子宫就能迅速复位,而低钙血症可导致子宫脱垂、胎衣不下及子宫感染。应注意受许多因素(品种、年龄、健康状况及日粮等)的影响,不同牛只临诊反应与血钙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4.2.4 尿液或乳汁酮体检验
酮血症是围产期奶牛的一种并发病。因为奶牛摄取的干物质不能满足产奶量、维持早期泌乳的需要,所以干奶牛一定要利用体脂作为能量来源,当奶牛发生能量负平衡时就会形成酮体。酮体水平升高可以给外周组织提供能量,但酮体水平升高超过了一定基线,就会出现亚临床和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不仅可增加子宫炎、乳腺炎和真胃变位的危险,还对奶牛生殖功能有不良影响,如从产犊到第1次排卵或产犊到第1次配种的时间延长、卵巢囊肿。为了确诊酮病,应注意尿液、乳汁、血浆的酮体测定。测定尿液中酮体,敏感度高(接近100%检出率),对筛选和鉴定潜在酮病的动物很有价值,但易出现假阳性。乳汁酮体检验具有高特异性,但敏感性低。现在国际上公认确定奶牛酮体含量最好的检测方法是检测血液。
4.2.5 体温(直肠测温)
大多数与感染相关的围产期疾病在产后的前2 w发生,此时测温很有必要。健康牛一般维持在窄的变动范围内,若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则围产期奶牛有可能患与感染相关疾病(难产、胎衣不下、子宫炎、乳腺炎等),应当加以重视并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
奶牛围产期是特殊的生理阶段,易发生代谢紊乱疾病,在奶牛养殖生产中非常注重产奶牛的营养和管理,而对奶牛围产期的关注较少,使得奶牛产后出现各种代谢紊乱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只有对奶牛围产期疾病提高重视,减少病因,重在预防,才能降低围产期发病率,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S858.23
:B
1004-5090(2017)01-0026-03
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