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强,张永红2,郑世学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郑志强1,张永红2,郑世学1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犬饲养数量随之增多。但与此同时,犬的疾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皮肤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接触性人兽共患皮肤病,该病给宠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严重影响犬的生长发育。由于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饲养品种各异、饲养管理方式有别,犬真菌性皮肤病分布和种类不一,防治难度较大。
犬真菌性皮肤病;治疗;临床症状;病因
犬真菌性皮肤病是指多种动物被毛、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的各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大量繁殖,黏附并侵入浅表的皮肤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浅表器质性病变[1],引起的各种皮肤疾病也称表面真菌病。临床可见躯干、四肢等部位有拇指盖大小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的脱毛区,故俗称脱毛癣、钱癣,外观似梅花鹿斑纹,脱毛区内残留毛根和糠麸样皮屑,但是痒感和皮损不明显,是临床常见的犬传染性皮肤病之一,约占皮肤病的16.86%。该病为人兽共患真菌病,人医称之为“癣”。
真菌种类多,数量大。目前公认有8 000个菌属,10 000个菌种;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能进行有丝分裂。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孢子和菌丝。孢子是繁殖器官,菌丝是生长器官;孢子又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菌丝自身有分隔的,也可不分隔。据临床统计,已发现有5种霉菌能引起犬的皮肤霉菌病,分别是犬小孢菌、石膏样小孢蕾、须毛癣菌、奥杜安氏小孢霉和变形小孢霉。霉菌的生活力和抵抗力极强,可寄生于动植物和随尘埃散布于空气中,传播机会很多[2]。皮肤霉菌是通过擦伤进入皮肤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接触被污染的器具、梳子、剪刀、垫物等也能引起间接传染,动物间可互相感染。
病原真菌的种类繁多,但引起犬皮肤真菌病的病原有两个属,小孢子属和毛癣菌属。前者包括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后者为须毛癣菌。在犬的病例中,以犬小孢子菌最为多见,约占70%,其次是石膏样小孢霉,约占20%,再次是须毛癣菌约占10%。皮肤真菌在自然界能长期存在,在日光照射下可存活数月之久,附着在犬舍器具上面的皮屑中的致病菌甚至经过5年仍可保持其感染力。皮肤真菌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污染的物体而传播,患真菌性皮肤病的犬在康复后,对同种真菌病原菌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一般可持续一年或半年不等[3]。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年幼、有皮肤生理缺陷和体质虚弱的动物易感,通常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其中,犬小孢子菌病在10月至次年2月发病率高,而在3至9月份发病率低;石膏样小孢子菌使犬在7至11月份发病率最高,而12月份至次年6月份发病率降低;幼龄动物比年长的动物更易发生真菌感染,可能是由于皮肤的生化状态改变,皮肤分泌物特别是皮脂分泌增加,毛发的生长与更换,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以及机体对真菌及其产物的抵抗能力提高有关。另外温度对真菌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大,浅部真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28℃。犬皮肤真菌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犬之间以及人和犬之间都可通过接触而相互传染,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刷子、梳子、剪刀、垫料而传播。在养犬数量较多且较密集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一般健康犬的皮肤、黏膜具有机械性屏障功能,而且皮脂和汗液中的脂肪酸也具有较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正常状态下,皮肤的防御屏障作用使病原菌无法正常生长,只是简单地黏附于皮肤或被毛之上,与其他真菌、细菌及寄生虫共存于体表。但在机体免疫机能降低、某些原发性疾病、手术后异物残留等情况下,会导致病原菌侵入表皮造成感染。
发病初期,一般出现局部脱毛,皮肤形成圆形断毛的秃斑,外观似梅花鹿斑纹,上面覆以不同程度的灰色鳞屑或呈红斑状隆起。病程中后期,脱毛区向四周扩展,病变部位呈椭圆形、无规则或者弥散状,形成明显的圆形的“癣”,有的出现大面积皮肤损伤,毛囊严重破坏,使新毛不能生长,皮肤上出现无数个小的结节、有渗出物、瘙痒。更严重的会形成痂皮并化脓,有的则在皮肤上形成小脓疱并产生分泌物。皮肤病变分为局灶性、多灶性、全身性,常在患病犬的面部、颈、耳朵、躯干、尾根、四肢和趾爪等部位发病。临床上病犬常表现嗜睡、易疲劳、过度肥胖、不生育、不耐寒。皮肤干燥粗糙、被毛稀疏和表层角化过度等,断毛、少毛、掉毛是主要的临诊表现。
一般临床诊断可掀开被毛仔细检查皮肤上是否有丘疹、脓疱等,根据发病原因、发病情况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皮肤采样直接涂片、细菌培养和活组织检查,可发现病因所在;血液分析对深部脓皮症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6.1 直接涂片镜检方法
直接涂片镜检是一种常用、方便且迅速的真菌检测方法,对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涂片镜检是将所取标本直接置于玻璃片上,用染色或加100 g/L KOH,在光镜下检查。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并根据不同特点,大致区分其种属。直接镜检阳性,说明有真菌感染,还可提示真菌的致病活动性,对少数真菌可确定它们的种属,如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等。但大多数真菌的种属不能通过直接镜检来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培养鉴定。另外,直接镜检阴性也不能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6.2 分离培养方法
培养的目的在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真菌,以确定是否有真菌感染,特别是在直接镜检为阴性时。从疑似患病动物身上采集的标本可以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也可以暂时保存,集中接种。常用的培养基为沙保氏培养基。标本接种后,每周至少检查2次,注意菌落形态、颜色,并观察其镜下结构,推断其所属的科、属和种。一般培养超过2 w仍无真菌生长,可报告阴性。另外,还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真菌生长缓慢,培养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有结果,而且培养的阳性率较低[4]。此外,培养方法是通过表型特征来鉴定真菌,而表型特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温度变化或药物治疗的影响[5]。
6.3 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
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菌的生长形态如胞体、菌丝、假菌丝等,以及其大小、颜色、生长部位均可以帮助鉴别真菌。为了便于显示和观察组织的微细结构和真菌的形态,需根据组织和真菌的不同成分采用不同染料进行染色加以辨认。这种方法迅速廉价,可以同时鉴别真菌和观察宿主组织反应。但其结果受到选取标本部位、染色方法以及检测标本和技术人员的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7.1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有研究调查表明,不同年龄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不同[6]。在统计的62例皮肤病患犬中,犬真菌性皮肤病以2岁以下病例数量最多,共计33例,占此年龄阶段病例的32.35%;4岁以后患病减少。不同年龄段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病例数占此阶段比率不同,最高为2~4岁(包括4岁),占此年龄阶段37.50%。其中,犬小孢子菌皮肤真菌病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皮肤真菌病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患犬,须癣毛癣菌皮肤真菌病主要发生在8岁及以上患犬,马拉色菌皮肤病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的患犬。
7.2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在统计的62例犬真菌性皮肤病患犬病例中,雌性患犬多于雄性患犬,其中雌性患犬34只,雄性患犬28只。不同病原引起的犬真菌性皮肤病性别比率不同,其中犬小孢子菌皮肤真菌病雌雄患犬比率为1.2∶1;犬石膏样小孢子菌皮肤真菌病例中雌雄患犬比率为1.25∶1;犬须癣毛癣菌皮肤真菌病雌雄患犬比率为1.6∶1;犬马拉色菌皮肤病雌雄患犬比率为0.75∶1。
7.3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品种的关系
在62例犬皮肤真菌病病例中,共统计60例病犬的品种,分别属于14个品种。其中发病数量最多的是京巴犬;其次是藏獒犬和金毛猎犬,分别有11例和10例;病例数量在5个以上的品种有京巴犬、藏獒犬、金毛猎犬和松狮犬。其中,犬小孢子菌感染最多的品种是京巴犬和金毛猎犬,分别为9例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最多的是金毛猎犬,其次是京巴犬;须癣毛癣菌和马拉色菌感染最多的均为京巴犬。
7.4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在犬真菌性皮肤病患犬中,主要发病部位以背部为主,其次为四肢,以面部和全身发生的最少。犬小孢子菌主要感染部位为四肢,其次为背部;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感染部位为四肢;须癣毛癣菌主要感染部位为背部和耳朵;马拉色菌主要感染部位为耳朵。
8.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皮肤真菌病的免疫比较复杂,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还有未确定的免疫因子,对于其免疫机理还需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尚无可值得推荐的预防方案。只能从严格控制引种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来控制该病的发生。
首先确保饲养环境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尤其是多雨潮湿季节;合理配比日粮,纠正偏食,日粮中添加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有助提高皮肤及机体抗病能力;饲养场地定期进行消毒剂,对金属笼具还可以用火焰喷灯灼烧等。
8.2 平时应做好犬的皮肤清洁
洗澡不要太勤,以免降低皮肤抵御外界微生物入侵的能力。每年春秋投喂消化道驱虫药,皮下注射抗真菌1号注射剂。但由于不同品种、不同个体的犬对伊维菌素的耐受性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否则容易发生疗效不佳或引起中毒。
8.3 发现病犬要及时隔离饲养
如发现病犬有皮肤真菌病要及时隔离饲养,并用煤酚皂、次氯酸钠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杀菌。此外,及时将病犬接触过的用品、污染物及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患犬接触过的场地彻底消毒或用火焰喷灯灼烧。
9.1 化学药物
9.1.1 咪唑类
如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等。克霉唑为抑菌剂,毒性小,临床上有克霉唑软膏、克霉唑片等剂型。它可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起到抗真菌作用,对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毛癣菌、曲霉菌、念珠菌具有较好的作用,对球孢子菌也有一定的作用。酮康唑主要是抑菌,它可与P450中的亚铁离子结合,阻断其催化氧化作用,使真菌细胞内羊毛固醇蓄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最后变性、死亡。这类药物口服副作用较大,临床上主要以外用为主。
9.1.2 三唑类
如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活性,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起到抗真菌的作用。
9.1.3 丙烯类
主要药物有特比萘芬,本品毒性小,治疗后不易复发,对各种真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使用的有1%溶液和1%的片剂。它主要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造成麦角固醇缺乏和角鲨烯聚积,干扰细胞膜功能起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该品口服和外用均可取得有效的治疗作用,对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毛癣菌等皮肤丝状菌、念珠菌等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9.1.4 多烯类
灰黄霉素为多烯类抗真菌药物,通过与麦角甾醇相结合,导致膜渗透性发生改变,细胞内容物渗漏及细胞死亡而发挥抗真菌的作用;是治疗慢性、严重性或多发性真菌的药物;灰黄霉素对肝脏毒性较大,同时还可以产生厌食、呕吐、腹泻等副作用。
9.2 中药
近年来对中药的抗真菌试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一定的成果,中药治疗真菌病有广阔的前景。犬真菌性皮肤病中兽医辨证为水湿内蕴,郁而化热,水湿热邪相搏,湿甚于热,外蒸肌表,浸淫皮肤而成。法当清热利湿、健脾除湿、凉血止痒。有关报道用艾蒿叶20 g,白鲜皮30 g,黄柏10 g,蛇床子、苦参、明矾各25 g,煎汤后洗浴患犬,总有效率达到95%以上,雷本锐等[6]报道用荆芥、防风、白鲜皮、苦参、百部、蛇床子、木通、茯苓、苍术等13味中药洗液治疗犬真菌性皮肤病治愈率达90%以上。
皮肤真菌病病情顽固,传播较快,病因复杂,并可引起交叉和继发感染。迄今国内外学者已试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此病,但效果都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药物疗效缓慢、用药次数多、时间过长、工作量大、成本高,且所用药物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后疾病容易复发[7-8]。因此,该病的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皮肤真菌病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皮肤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畜皮肤真菌病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皮肤真菌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某些方面尚存在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周惠林.常见犬皮肤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6(10):107.
[2]何洪.狐皮肤癣菌病病原分离和鉴定[J].中国兽医科技,1990,(8):7-9.
[3]祁卉卉,金先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4):229-231.
[4]陈大寿.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贲国俊,李得胜.中草药外用治疗肉犬皮肤真菌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2,46(2):44.
[6]雷本锐,吴美涛,黄旭,等.中药对犬真菌型皮肤病的疗效观察[J].动保药品,2006,20(2):48-49.
[7]沈新民,刘守英.皮肤真菌灭活苗防治獭兔皮肤真菌病的实验[J].中国养兔杂志,2002,(2):7-8.
[8]向俊琳.应用皮癣双价灭活苗防治肉兔皮肤真菌[J].四川畜牧兽医,2000,27(7):24.
S858.292
B
:1004-5090(2017)01-0008-03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