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先进的技术,更有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行动。
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获得广泛响应。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海外,军工央企更是走在前列,他们的名字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先进的技术,更有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行动。
中核集团作为唯一实现批量出口核电机组和核设施的中国企业,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叙利亚、伊朗、加纳和约旦、阿根廷等国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深耕巴基斯坦市场,C3项目提前建成投产,C4/K2工程建设进展顺利,K3项目正式开工建设,C5项目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后续大堆和小堆项目合作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紧密跟进埃及、沙特、约旦、加纳、英国、哈萨克斯坦等13个国家14个重点核电项目,重水研究堆改造项目、小堆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深化与国际核大国的核能合作,参与法国新阿海珐重组,推进与美国泰拉能源公司行波堆的合作。加强核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中英核联合研发与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中俄、中法、中美等双边核能科技合作积极推进。
坚持全产业链开放合作发展,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核动力。中核集团坚持“走出去”,主动面对国际化、市场化新形势新要求,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加强核电等出口项目的组织协作,以新兴核电国家市场开发为重点,在技术合作基础上,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国际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不仅输出技术,还要积极帮助项目所在国发展产业、促进本土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国家利益出发,联合国内同行,形成合力,主动参与国际核能市场竞争,打造国际核能开发利用的一流企业和一流品牌,支撑国家“走出去”战略。
中国核建集团在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产业化推广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坚持和努力,从产业规划、产学研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基础和积淀,被国家确定为高温气冷堆海外推广责任主体。中国核建集团认真贯彻中央“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核电“走出去”的国家名片。针对沙特、阿联酋迪拜、南非、印尼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差异化推广方案,进一步加大推进高温气冷堆“走出去”的力度。2016年1月19日,与沙特能源城签订《沙特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2016年8月,与印尼原子能机构签订《中国核建集团与印尼原子能机构关于印尼高温气冷堆发展计划的联合项目协议》等,标志着高温气冷堆海外推广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以高温气冷堆技术为代表的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对提高我国核电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核电“直线超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航天科技始终坚持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商业航天国际化进程,与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玻利维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航天机构都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国际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发射服务,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和通信卫星首次向成熟商业卫星运营商出口,支撑产品“走出去”。积极开展技术转让、联合研制等合作,为30多个国家培养了600余名航天专业人才,帮助合作伙伴建立了自己的航天体系。
由航天科技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项目不仅有力支撑了中、巴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且实现向南非、东南亚免费分发卫星数据。
同时,航天科技加入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宇航联合会等重要的国际宇航组织,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
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国经济导报》
↑尼泊尔首次引进的民航客机就是新舟60
航天科工集团着力推动 “一带一路”国际化经营重大专项实施,着眼于中长期前瞻性布局,以“一带一路”区域特征为导向,侧重民用产业国际化经营,重点围绕境外投资及收并购、国际工程承包、区域营销体系、自营产品出口等方面开展工作。
境外收并购开疆拓土。航天科工推动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境外投资、境外企业收并购、区域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航天科工实现国际化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9%。航天科工跨国并购取得了初步进展,为推进高水平国际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积极推进国际工程承包。航天科工发挥资源与渠道优势,围绕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积极培育和推进集团公司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
加大力度建设国际区域营销网络。航天科工推动“1+1+N”国际化经营平台体系建设。构建由华腾公司、深圳工业研究院以及境外办事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授权、代理、出口和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国际区域营销网络。
面向未来,航天科工将以“一带一路”为主轴,以境外直接投资及收并购、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工程承包为手段,以区域营销体系建设为抓手,突出军民协同互动,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质产能输出和自营产品出口,打造“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格局,实现细分市场领先和产业规模化。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向,重点打造南亚及东南亚、西亚及中亚、欧洲三个国际产业布局核心重点区域,辐射带动非洲、俄乌白两个国际产业布局拓展培育区域,积极培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商业航天两个国际化经营业务板块。力争到2030年,国际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覆盖“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功能各有侧重、产业特色鲜明、军民互动协同,线上线下优势地位凸显,跨国指数显著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航空工业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贸易合作领域,推进产能输出和跨国经营,推动落实“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加快国产民机走出去,努力架起“空中丝路”。截至目前,航空工业拥有境外资产1111亿,境外员工近3万人,境外机构286个,覆盖8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有65个海外机构,覆盖25个国家。2016年国际业务收入937亿元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接近一半。跨国并购的奥地利FACC先进复合材料公司、美国西锐通用飞机公司、美国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航空标准件集成供应商艾联公司、美国耐世特汽车转向系统公司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国际化经营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华龙一号
一是积极推进军贸业务向成建制、成体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军贸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五年来,成功举办“火炮和智能弹药日”“装甲与反装甲日”等军贸主题营销活动,连续两届参加珠海航展并进行了首次地面装备动态表演,军贸出口成交占我国同期军品出口成交总额的1/4强,稳居军工集团首位。
二是着力发挥军贸溢出效应,加大海外油气资源和铜、钴、铂金等贵金属矿产资源的获取和开发,战略资源产业达到了千亿元级规模,目前在海外拥有6个油气项目和4个矿产项目,其中海外石油储量位居国内企业第四,铂金资源量占我国企业获取海外铂金资源量的76%,铜、钴资源量位居我国企业获取海外铜、钴资源量前列,成为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外产业投资和产品贸易布局,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2015年4月,在习近平主席与巴基斯坦谢里夫总理共同见证下,签约总金额16.26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具有示范意义的首个基础设施签约项目。
四是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标志性项目。2017年5月中旬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了炼油、化工、终端销售联合开发协议,发挥好集团公司的产业优势和沙特阿美公司的技术、资源、管理优势,按照技术先进、管理精益、效益优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目标,建成中沙合作的典范项目。五年来,国际工程承包成交90亿美元,在轨道交通、水电工程、矿山建设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国内装备出口近1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德国凯毅德公司、德尔福汽车天线接收系统业务、德国瓦达沙夫公司,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全球高端汽车配套体系。
兵器装备以建立全球研发体系为抓手,整合全球优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整合利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构建中国重庆、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五国七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体系,实现24小时不间断协同研发。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建成中国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垫江试验场。在造型、体验、电子电控、NVH、安全、智能驾驶、新能源新材料、系统集成等60余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持续向合资企业长安铃木、长安标致雪铁龙输出技术和产品,开中国汽车企业向合资企业输出技术和产品的先河。2016年4月12日至17日,搭载无人驾驶技术的长安“睿骋”轿车完成重庆到北京2000公里连续测试,这在国内是第一次,在国际是第二次。目前,其他产业也在学习借鉴汽车产业成功经验,在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大胆探索,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