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花,李 晟,黄 娟,刘 林,葛金文
浅析绝经后缺血性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秦莉花,李 晟,黄 娟,刘 林,葛金文
缺血性卒中病机为气血亏虚、气机失调,绝经后妇女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包括情志、年龄、绝经,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虚两瘀、阴虚瘀血。
绝经;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
缺血性卒中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古代文献有关记载最早始于《黄帝内经》,但并无中风之病名。中风又名卒中,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也称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四高”致病特点,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大量文献显示绝经后妇女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1],现对绝经后缺血性卒中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病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现代中医学认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亏虚基础上,因劳倦、情志、饮食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出现风、火、痰、瘀、气、虚类病理因素[2]。缺血性卒中病机为气血亏虚、气机失调,但中风病的病理因素复杂且多变,且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病人中表现有差异性。
2.1 情志 绝经期是女性由成年进入老年的转折点,也是妇女易发病的“多事之秋”。此时病人雌激素水平降低或波动,同时社会竞争激烈以及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导致妇女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情绪的变化。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指出情志与卒中的关系。《素问·疏五过论》曰:“暴怒伤阴”,情志内伤可直接导致肾阴虚的发生,情志内伤还可使肝失疏泄、气机失畅,产生肝肾阴亏虚、风、痰、气滞、火、血瘀等病理产物,随逆乱之气机上扰清窍,脑髓受损,发为中风。
2.2 年龄 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缺血性卒中因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四肢筋骨脉络失养,脉络瘀阻,阴血亏虚而致。由此可知,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妇女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减退密切相关,年老体衰,肝肾之阴耗伤,从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2.3 绝经 中医学认为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生理转折,是脏腑功能衰退、生殖机能丧失的开始。故《内经》中说:“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这些生理变化,体现绝经期及绝经后气血亏虚,阴血虚脉道不充,血气不旺,血行迂缓,易于凝聚成瘀,血阻经络、脑窍而成缺血性卒中。除以上因素外,还与久病体虚、外感邪气等有关。
3.1 气阴两虚 自古以来就有医家认为本病与阴虚关系密切。在明清时期有医家阐释中风病发生与阴虚、阳虚的关系,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治法大略》指出:“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赵献认为中风病“以真阴虚为本”。《医贯·主客辨疑·中风论》指出“故治中风,又当以真阴虚为本”。经过对各时代文献资料整理,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根本[3]。现代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中阴类虚证者所占比例最大,中脏腑病人以阳类实火证、阴类虚证为主[4]。万海同等[5]通过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气阴两虚是缺血性中风病理本质,是致瘀血,或痰瘀、热瘀、风痰、风火及痰蒙、热闭等标实之本,即认为气阴两虚致瘀是缺血性中风主要病机变化。周慎认为中风之虚主要责之于阴虚[6]。
《内经》精辟地提出气能生精、血、津、液,反之精、血、津、液也能转化生气,论述气与阴津或阴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阐明了该气阴两虚发生的生理基础。《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精气夺则虚”的论点,《素问·举痛论》指出“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可知气虚则阴虚,阴虚则气虚,两者相互影响。绝经后妇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等生理变化。脏气虚,阴液亏虚,营血不足,脉道失充,气阴两虚,而致血行瘀滞,脉络涸涩而成瘀血。
3.2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说理论源流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气虚、血瘀有关。气虚鼓动无力可致血瘀,导致脑脉痹阻,是形成中风病重要病机之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的运行与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能助心行血,脾主统血,脾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肝主疏泄,能储藏和调节血量。《内经》云:“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人过中年则五脏气虚,气虚则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和气化功能减退,“气为血之帅”,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液失去心气之推动、肺气之朝百脉、脾气之固摄、肝气之疏泄,出现运行不畅,易于瘀血。
3.3 阴虚瘀血 各种原因导致瘀血痹阻脑脉是中风病的重要机制,中风病所涉之血瘀有因热致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等,而血瘀除气虚外,还与阴虚密切相关。万海同等[7]认为阴虚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阴虚则热,热则血稠,稠则不行,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涸涩,血行涩滞,则易于产生血瘀。阴虚也是诸多致瘀因素的枢纽,如因热致瘀者,多为热盛伤津耗液,煎熬血液,血行不畅;或因热邪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为瘀血。同时血瘀可导致阴虚,如万海同等[7]提出瘀血是阴津所聚,瘀血形成的本身就是阴虚耗伤的过程,同时瘀血又阻碍了新血的生成、影响脏腑的生津,瘀血日久还可化热而伤营阴。故阴虚与血瘀二者可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缺血性卒中主要病机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肝肾阴精受损,风火痰气血等病理产物旋而变生,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引发而致。其病机关键为气阴两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根本,血瘀为标,气阴两虚在已病之后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且在其发展演变和治疗过程中也出现进一步伤耗阴津,如痰热互结可因热而伤阴耗津,而使肝肾阴虚更甚;又如瘀血阻络,新血不生,使血燥津少。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绝经后妇女气血亏虚,阴血虚脉道不充,血气不旺,血行迂缓,易于凝聚成瘀,血阻经络、脑窍而成缺血性卒中。故绝经后缺血性卒中病人以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其中气阴两虚为本,血瘀为标。
[1 ] Lisabeth LD,Beiser AS,Brown DL,etal.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Stroke,2009,40(4):1044-1049.
[2] 姚巧林.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J].中国临床康复,2016,27(10):131-133.
[3] 李红香.基于中医文献的中风病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1.
[4] 任玉乐,蔡业峰,郭建文,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的历代文献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1044-1048.
[5] 万海同,别晓东,姚政,等.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3):281-285.
[6] 将军林.周慎教授从阴虚血瘀论治中风经验浅述[J].中医药导报,2007,13(11):12-20.
[7] 万海同,杨进.论养阴是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法则[J].中医杂志,1996,37(1):8-11.
(本文编辑李亚琴)
Analysi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ostmenopausal ischemic stroke in Chinese medicine
Qin Lihua,Li Sheng,Huang Juan,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410208 China)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C0857,17B196,17C1215;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201784。
秦莉花,副教授,博士,单位: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李晟、黄娟、刘林、葛金文(通讯作者)单位: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
信息 秦莉花,李晟,黄娟,等.浅析绝经后缺血性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J].护理研究,2017,31(25):3173-3174.
R47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7.25.026
1009-6493(2017)25-3173-02
2016-08-26;
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