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国 朱国芳 韩永超 向发云 邓汉斌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 430064; 2.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草莓蓟马的为害与综合防控技术
曾祥国1朱国芳2韩永超1向发云1邓汉斌2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 430064; 2.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cv.)属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素有“水果皇后”的美誉,深受人们喜爱。湖北省草莓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hm2~1.3万hm2,位居全国第5位,以设施大棚促成栽培模式为主,是全国6大草莓生产省之一。蓟马是园艺作物上的常见害虫,其个体微小,常钻入花、茎的缝隙中利用锉吸式口器吸取组织器官中的营养物,并通过直接取食、产卵或传播病毒进行为害。蓟马成虫能飞善跳、迁移迅速、食性杂、昼伏夜出、隐蔽性强、防控难度大。由于为害草莓的症状不多见,常常被误诊为缺素或病害。调查发现为害草莓以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Trybom)]为主,在草莓育苗期为害叶片和叶柄,开花结果期为害芽尖、花朵和果实,对草莓育苗、果品安全和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湖北省草莓蓟马发生面积在逐年扩大,为害损失也逐年加重,成为与蚜虫同等重要的小型害虫。目前草莓蓟马主要采用化学防治,防控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摸清蓟马为害草莓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防治方法和高效对口药剂,对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为有效防治草莓蓟马的发生为害,我们组织开展了草莓蓟马为害特点、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等研究。
蓟马种类繁多,为害草莓以花蓟马为主,其以成虫和若虫隐藏于花内或植物幼嫩组织部位(叶片背面、芽尖或花瓣内),锉伤顶芽、嫩叶或雌蕊等,导致叶片呈灰白色条斑皱缩不展、植株矮小、生长停滞、花芽分化不良;花朵萎蔫或脱落、雌蕊变褐不能结实、果实不能正常着色和膨大,即使膨大且果面呈茶褐色,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商品价值。
蓟马在湖北地区1年繁殖可达10代以上。成虫在土表层2cm~5cm内越冬,每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进入活动盛期,10月中旬活动减弱,11月上旬活动基本停止。蓟马为害草莓分两个阶段,一是育苗期,在7月初和9月初呈现两个高峰期,以为害草莓叶片和叶柄为主。二是设施栽培过程中,在定植后至开花结果期(9月~10月)和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3月~4月)两个时期。10月底,霜降前后大棚覆膜增温,棚内温度能达到28℃左右,利于蓟马发生。次年春季气温回升,也利于蓟马发生。
蓟马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适宜的气候条件是草莓蓟马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蓟马喜温暖干旱,其发生为害受气温影响较大,各虫态发育适温为23℃~28℃,适宜湿度40%~70%,其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主要受气温和湿度影响。一般情况下在8月~9月草莓定植缓苗时期非常适合蓟马为害发生。
蓟马寄主植物广泛,为其转主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相比其它大田作物,人们对蓟马为害草莓症状的认识不足,防治意识滞后,导致在防治其它寄主如玉米、茄科蔬菜等作物上的蓟马时,草莓苗地充当了其庇护所,蓟马在7月~9月转移到草莓育苗地中进行为害,10月棚外温度降低后,转移到棚内为害开花结果期植株和花朵及果实。
为害草莓的蓟马虫体小,隐蔽性强,世代重叠,发生和为害期长,易产生抗药性,单一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很难奏效。尤其是目前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必须根据蓟马的生物学特性,按照以新型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对其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
清除田间杂草,毁灭被害作物残体,摘除老叶,注意棚内清洁;搞好健身栽培,掌握合适的定植深度,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健壮生长;休闲期灌水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通风口采取细纱网等防护措施,减轻蓟马为害。
在夏季草莓大棚休闲时,结合土壤消毒高温闷棚。将土壤温度升至 45℃以上,保持40d左右,杀灭虫卵,减少虫源基数;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在草莓棚内离地面30cm左右,每隔10m~15 m挂插一块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灯光诱杀是防治害虫的一种重要措施,利用蓟马雌虫趋光性,采取灯光诱杀。
释放天敌如小花蝽、扑食螨、瓢虫、蜘蛛等扑食蓟马,目前钝绥螨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重要天敌捕食螨类群,在合适的时期释放钝绥螨,多数都能对蓟马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而斯氏钝绥螨控制效能最佳。在设施周边栽植“诱集植物”—马鞭草也能减少蓟马为害;通过提高棚内CO2的浓度也能防控蓟马发生。
在蓟马初发期及时喷药防治,最好在若虫盛发期。生物农药可选用 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3 000倍液,或25g/L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1 500倍液,或1.5%苦参碱可溶液1 000倍~1500倍液等。化学农药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剂1 500倍~2 000倍液,或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1 500倍液,或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5 000倍液,或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1 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8000倍液等喷雾。蓟马发生为害较重时可选用以上农药复配使用。药剂应在上午9:00时以前或下午17:00时以后喷洒,重点喷在幼嫩组织如花、幼果、顶尖及嫩稍部位。要做到全面细致,以减少残留虫口。为提高防效,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
化学防治是控制蓟马为害的重要技术,但并非唯一手段,应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措施,这样不但能有效控制该害虫为害,延缓害虫抗性产生速度,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残,提高草莓果实品质。
S471 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6-029-002
2017-09-30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16-620-000-0001-0141)
曾祥国(1977-),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草莓育种、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