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葭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述论
张尔葭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当代中国宗教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性地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目前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在基本概念阐释、宏观历史考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应时性到学术性的发展趋势,地方文史档案挖掘、跨学科研究模式受到空前重视,但宗教工作诸概念辨析、宗教工作反思、地方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宗教工作;宗教工作概念;宗教工作历史;宗教工作趋势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帝反封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宗教渗透等,宗教工作内容日渐丰富,涉及政教关系、民主法治、外交关系等,供学者研究分析的问题很多。有别于宗教思想理论研究,宗教工作研究的对象是党和政府对宗教、宗教界、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一系列理论及实践。因此,宗教工作研究注重史料,特别是党和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宗教界的相关回应等。研究宗教工作有助于总结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经验及教训,为进一步完善宗教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学者能利用一手档案的优势有效地回应西方对中国宗教工作的解读甚至误读。本文尝试对学界已有的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进行梳理,列举代表性的成果,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1.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的定义。赤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从存在同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指出:“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各个革命时期,制定了处理宗教问题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地处理了中国的宗教问题。”[1]段德智从反宗教渗透的角度,把宗教工作提高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高度。[2]任杰从宗教工作的重点,即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的角度出发,从主体的角度强调“只有中共中央及其主要领导人或正式被授权者在其授权范围内代表中共制定和发布的宗教政策,才能称为中共的宗教政策”,认为中共各地方和各部门及其领导人制定的有关宗教的政策或政策性讲话中与中共中央的宗教政策精神原则不统一的内容均不能称为“中共的宗教政策”,政策贯彻过程中的偏差也不宜称为中共的宗教政策。[3]这就提示学者在考察党的宗教工作特别是地方工作时,应充分把握中央的主流精神,谨慎区别与之相悖的情况。可见,新中国宗教工作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客体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理论、方针政策的构建,还包含了由这些意识引申出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关系中央及地方,涉及国内与国际。
2.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的历史阶段划分。有的学者从对宗教工作的基本评价出发,如牟钟鉴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中国民族宗教工作第一个黄金时期,理论与政策是英明的,实践成果是辉煌的”,“1957—1965年,民族宗教工作在理论上实践上既有开拓,也有失误,是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人错误地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林彪集团和‘四人帮’加以疯狂利用”。[4]龚学增、胡岩将中共执政后处理宗教问题的探索过程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成功的实践”(1956年前)、社会主义初期“曲折历程”(1956—1966年)、中国和平崛起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世纪之交)和新世纪新阶段(21世纪至今)。[5]龚学增、胡岩还从宗教工作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出发,认为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宗教发展日趋缓慢。1966年至1976年,社会出现了宗教活动不能公开活动的不正常现象。1978年后,随着国家的拨乱反正,宗教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原有的宗教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现了各宗教相互渗透、民间宗教信仰空前活跃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些中国大陆以前没有的宗教和教派。[6]有的学者从制定落实宗教政策着手,如何虎生以中共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程度为核心,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921年到1949年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服从和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探索时期,1949年到改革开放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为国家意志到全面左倾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的时期。[7]有的学者从宗教政策的中心任务分析,如徐以骅、刘骞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战线两条线的角度,认为宗教政策呈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即:宗教安全线和统战线的形成期(1949至1957年),宗教安全线与统战线的失衡期(1957至1976),宗教安全线和统战线的调整期(1976至1989年),宗教安全和统战线的转型期(1989年以来)。[8]有的学者把握历史大趋势而不细分,如冯今源从中国共产党认识宗教、制定宗教政策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出发,按照党的发展历程,划分了四个阶段:解放以前我党宗教政策的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同时,对宗教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十年“文革”时期党在执行宗教政策上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宗教政策的不断完善。[9]刘立军、马虎成、苟天宏以1976年为界,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宗教理论政策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他们认为1949至1976年是中共宗教理论政策的初步形成和历经波折,1977年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其中1976至1979年为转折过渡时期)。[10]总之,学者们划分标准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宗教工作的历史阶段划分并未突破当代中国史的基本历史框架,基本上仍然以国史中的重要时期为基本节点。
1.宗教工作相关文献资料的汇编和整理。供学者参考、使用的工具书基本涵盖了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内容权威。一是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涉及宗教工作论述的资料整理。这部分论述大多散落在领导人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的专著中,如《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等,尚未有以此为独立课题的专著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年编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中曾单独将“宗教问题”作为一章,是一次有意识的尝试。二是整理出版了关于宗教工作的专门资料汇编。这部分内容较丰富,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编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收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文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批示等。国家宗教局政策法规司编的《全国宗教行政法规规章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汇集了1994至1998年全国性、地方性宗教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宗教团体的相关教规和制度。罗广武编著的《新时期宗教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华文出版社,2001)按时间顺序较完整地搜集归纳了50年来全国范围内宗教工作的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有效帮助研究者理清历史线索。此外,各省的宗教事务处自1950年开始陆续编写了《宗教问题参考资料》《宗教问题学习参考资料》,也是可资参考的重要史料。
2.以历史时间分期的全景式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构建起历史完整、脉络清晰的叙事框架。其中,以全国为考察范围的代表性专著有两部:赤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和段德智主编的《新中国宗教工作史》(人民出版社,2013)。前者记述的是新中国成立至1995年底的宗教工作,后者记述的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情况,两者均是带有编年体性质的历史著作。在叙述同一段历史时,也多引入同样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但两者差别也很大:首先,结构上,前者以宗教派别、宗教研究划分章节,后者则参照当代中国史历史分段的惯例。其次,内容上,前者资料翔实地回顾了1995年前的宗教工作,后者则依据“新中国的宗教工作和反对宗教渗透”研究主题选择性地展示了标志性的事件,其对新世纪出现的宗教渗透新情况和民族分裂势力等问题的分析是一大亮点。总之,虽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但前者偏重叙事,后者偏重理论。因为后者尝试通过对历史的把握解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从而提出动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必要性。两部书对整体把握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都有重大的开拓意义。以地方为考察范围的代表成果有: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湖南宗教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该书分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宗教事务管理6章,重点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宗教情况和宗教工作情况,为研究者划定了基本的历史脉络,突出了重点事件,但由于还包含了大量对各宗教派别沿革的详细介绍,宗教工作的论述难免有宽泛的遗憾。
3.对宗教工作经验教训的回顾。如段德智认为过往宗教工作在曲折中积累的五点经验是坚持两条战线作战,即既反对右的倾向,又反对“左”的倾向;坚持推进宗教工作的法治化;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充分认识宗教的“特殊复杂性”。[11]李向平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视宗教为“控制性上层建筑”,认为宗教管理是“内部行政事务”,“实行了封闭型的行政管理方法”。彼时设立的各大宗教协会组织基本上都是人民团体式的政治组织或行政组织,宗教的存在和管理“难以社会性,更谈不上社会性的表达”,故“文革”中,国家取代社会的历史现象裂变,宗教领域成为重灾区之一。即便是“文革”后,中共对宗教的管理也是强国家、弱社会,按政策使用行政方法对宗教进行封闭式、单位形式的传统管理。这促使宗教成为“行政化的单位宗教”。[12]但总体上,此类反思性的论述不多,更多的文章和著作从正面肯定宗教工作的经验,简述甚至回避了宗教工作的教训,将宗教工作的曲折进程草率地归因于党对阶级斗争的错误判断,说服力不强。
除了以上成果,国家与地方宗教局、统战部的领导出版了工作随笔,对把握党和政府宗教工作有一定帮助。如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的《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原河南省宗教事务局宗教一处处长樊化江的《大象无形——宗教工作随笔》(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等。同时,他们也撰写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工作的文章,如叶小文将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归纳为把握问题根本,抓住认识关键;注重“宗教关系”,发挥积极作用;建设和谐宗教,促进社会和谐。[13]国家宗教局政法司政研处处长王生才提出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党的宗教工作呈现出更加注重法治建设、正面引导、发挥宗教界作用、公共服务和保障权益的特征。[14]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局宗教一处处长杨生瑞认为宁夏50年来宗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必须在内容上全面、时间上持续稳固、地区上协同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5]这些随笔和文章重点回顾和考察的是新时期以来的宗教工作,但大多是就问题谈问题,缺乏历史的纵向感,对某些问题解释力有限。
总体趋势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应时感强的理论文章到历史感强的学术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地方文史档案的充分挖掘。如秦和平通过全国人大民委办公室编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社会调查》等文献,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积极引导教会开展“三自革新”运动,部分教牧人员进入政府,但因政府管理不当,片面强调宗教信仰自由,产生了负面影响,故当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三自革新”运动时,云南省反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叫停了这项运动。[16]中国人民大学李成浩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天主教的改革及其影响(1949—1957)》利用北京市档案馆档案、香港《大公报》等资料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天主教革新工作的情况,对政府如何开好控诉会、接管教产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内容虽然不深入,但不失为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2.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学者们不满足于单纯的史料文献,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等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宗教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刘建平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红旗下的十字架——新中国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1949—1955)》首次大量使用大陆一手资料,如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等档案馆馆藏资料。作者还抢救性地采访了包括陕西省扶风县营西村若干天主教教徒在内的年长者。文章从史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共在“信仰自由”原则下,通过“三自”的血统形式和后期进一步的“肃反”,基本上控制了宗教这一被认为是影响其政权安危的特殊领域,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则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明显的分化。香港中文大学郝荧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假想敌还是真正的敌人?天主教会在中国与中共的宗教控制》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中共对待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不同态度,认为天主教政教合一的严密组织以及建立在儒家伦理和宗族(家族)基础上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在客观上构成对中共政权的有力竞争与潜在威胁,因此受到中共严密控制。文章注意到了在华天主教教徒在资产被政府没收过程中的严重不满。此外,作者为撰文进行了6年的田野调查,更凭借天主教教徒的身份有机会接触到一般研究者不能接触的宗教人士,但论文也因过度引用而削弱了作者个人的判断和思考。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把宗教工作置于中共历史任务的演进中,对宏观历史的把握较完整,对新时期以来宗教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理论的新发展也有所分析。学者们通过高度重视地方档案,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宗教工作研究更具生命力。
但从已有的研究看,也还有不少应该改进的地方:第一,概念含糊不清,理论框架不明。已有的研究鲜少在宗教工作、宗教政策、宗教事务管理、宗教问题等概念上有效地做出区别。由于难以达成共识,学者们使用概念比较随意,甚至相互交叉,导致最终文章仍是当代中国史的传统叙述框架,限制了学理性的提升;第二,对宗教工作的反思不够。现有研究更多地是单纯界定和介绍宗教工作,缺乏对其实际运作情况(特别是地方运作情况)的考量。学者更多地从大而宽泛的经验单方面肯定新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说服力不强;第三,地方宗教工作研究不够,地方特色不突出。政府组织编著的宗教志也多止于新中国成立,缺少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宗教工作专著。即便是宗教问题明显的西藏、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宗教工作的研究也大多是政策法规的回顾和梳理,对宗教问题的复杂背景交代不足,对当地宗教界的回应涉及不够,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有着特殊重要性,它既有鲜明的历史感也有极强的现实性。因此,宗教工作研究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本文对有关宗教工作基本概念、宏观历史和研究的新动态做了粗略的梳理,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1] 赤 耐.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
[2] 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
[3] 任 杰.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 牟钟鉴.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的风雨历程:宗教问题的理论开拓与经验总结[M]//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1-53.
[5] 龚学增,胡 岩.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民族宗教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86-224.
[6] 龚学增,胡 岩.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211-212.
[7] 何虎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8.
[8] 徐以骅,刘 骞.安全与统战: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双重解读[J].世界宗教研究,2011(6):1-8.
[9] 冯今源.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6.
[10] 刘立军,马虎成,苟天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的形成与发展[M]//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3-82.
[11] 段德智.新中国宗教工作的曲折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4-261.
[12] 李向平.内部事务·精神鸦片·社会资本:60年中国宗教的变迁历程[M]//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69-270.
[13] 叶小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J].红旗文稿,2008(24):2-5.
[14] 王生才.创新中奋进,砥砺中前行:十四年宗教工作成就回眸之一[J].中国宗教,2015(5):20-23.
[15] 杨生瑞.宁夏宗教工作五十年[J].宁夏社会科学,1999(5):43-48.
[16] 秦和平.有关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怒江基督教的发展研究[M]//陈建民,刘家峰.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247-270.
责任编辑:黄声波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Religious Work
ZHANG Erjia
(College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us work in China involves a seri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olve Chinese religious problems by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religious viewpoint with actual condition in China.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eligious work in such aspects as basic concept interpretation and macro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has obtain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cosmic, from seasonable to academic. The history archives excav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ode has attract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but the concept distinction and reflection of religious work, local religious work remains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religious work; concept of religious work;history of religious work;trend of religious work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22
2016-11-08
张尔葭(1989-),女,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史。
B91
A
1674-117X(2017)0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