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杨肇文
分享互助:平等全纳共赢
——基于“马太效应”的品德课堂心理分析
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杨肇文
本文从马太效应成因、心理基础及解决策略三方面谈在小学高年级品德课堂中如何实现分享互助式学习的平等、全纳与共赢。
品德课堂 马太效应 心理分析
在小学品德学科中使用分享互助式学习的方式被普遍采纳,然而从笔者在三到六年级八个班级314名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和师生谈话、实际听课监测后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心态在经历了三年级的“乐于互助”,到四年级的“相对消极”,进入高年级段后普遍存在“马太效应”。学优生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主导者”并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学习利益,而学困生则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受到了冷落,班级整体学习效果逐渐受制约。笔者尝试对学生“马太效应”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努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来不断完善品德课堂中学生分享互助式学习这一常用学习模式,真正走向平等、全纳与共赢。
1.强者自强逐步“主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优生,由于本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组织力、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出众而受到同组内其他同学的佩服,活动的前期准备往往是他们在负责统筹,活动中的组织开展又往往是围绕他们进行。就这样,学优生越来越优秀,变相牺牲了同组内更多学生的学习机会,使得群体素质的提高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弱者更弱渐“无所谓”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到了高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时,呈现出旁观状态,盲目听取他人意见人数上升。随着年级上升,更多的学生以“无所谓”心态走进本应积极的小组学习。而随着人数的增加,又引发的一连串“鲶鱼效应”,使得这种两极分化情况更为严重。
3.评价方式注重“结果”
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中由于精力、理念等原因,教师本身缺乏通过改进教学评价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能力,甚至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学生分享互助式学习后“结果”的呈现也只是走个流程,以较为随机的方式就完成了成果的汇报。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急于求成”。
4.惯用模式过度“适应”
目前小学阶段一到六年级品德课堂使用分享互助式小组学习模式较为普遍。几年下来,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对需要使用这种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没有对组织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就“滥用”,从而使学生过度“适应”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模式,演变成无所谓的“马太效应”,并且在小学中高年级时进一步拉大彼此之间的差距,降低整个课堂学习的效率。
1.小群体的“获利”意识
为了在班级竞争中获胜,分享互助式课堂中的小群体纷纷以群体的“利益”为先,在表扬奖励的刺激下,捆绑式的评价机制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这种“获利”意识促使学生不断优化组合组内资源,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锻炼了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几乎包揽了组内需要完成的所有实操活动。
2.优等生的“竞争”意识
优等生在小学阶段六个年级的调查测试中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是整个分享互助式课堂中受益最大的人群。“竞争”意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而激增。尽管他们通常还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但还是只会关心结果,而非兼顾自己的组员,竞争意识占据他们的心理上风。
3.后进生的“习得性无助”
在多年级的纵向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关于学生活动心态和自我心理定位方面的问题,处于弱势群体的后进学生整个情态逐步低落,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高年级不少学生已经产生“无所谓”的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连自己小组的成绩都不关心,会在分组活动时开小差做自己的事,即“习得性无助”。
4.所有人的“思维定式”
长期没有变革的评价规则指导下,长期身边围绕同样一群或十分积极或无助失落的同学,长期没有变换创新组织模式的分享互助式品德课堂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思维定式”。优等生知道如何利用组内各种同学资源;后进生知道教师不会因为他没有参与而降低对自己所在组的评价;教师也知道课堂上需要挑选哪几个组发言能达到教学目标。全体参与者强烈的“思维定式”让“马太效应”凸显。?
1.明确职责,轮换分工
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全纳”,分享互助学习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职责。职责的明确在低年级可以是教师制定的,到了中年级开始就可以通过民主协商方式确立好诸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操作员等成员的职责要求。同时要在每节课上不断强化规范。一个月轮换一次组内分工,以保障每个成员都能够锻炼到不同方面的能力,平衡组内学生间发展差距。
2.关注过程,“轻视”结果
教师在分享互助式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巡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思维经验的分享方式、操作能力的分享途径、彼此互助时的心态,也要进行不良情绪的疏导等。要及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以改进教学策略,而不是过分关注学习内容方面的“成果”。
3.评价策略,常换常新
教学评价隐含着教学目标的指向,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推进的最大外驱力。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立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但也应当常换常新。一来保证学生的新鲜感、二来可以多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是小组捆绑式评价,可以改变奖励的模式,可以改变评价的时间契机,也可以创新评价人员的人选等。应当用不确定的评价方式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分享互助兴趣,撩拨其积极情态。教师要努力营造“意外的惊喜”。
4.积极心态,良性竞争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心理状态和整个年级的成绩数据呈正相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合作心态有“升—降—升—降”的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规律,为避免出现学生“内卷化”倾向,我们曾经尝试把处于心理情态最为消极的四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积极心理学技术,对学生群体进行了体验式心理团辅,提高学生整体对于分享互助式学习模式的理性理解,削弱“马太效应”造成的学生发展差距。实践研究证明,在这之后的学习效果确实优于平时。
5.教师指导,凸显专业
目前我们通过实地听课监测一些班级的课堂活动发现,不少学生多有“搭便车”心理。教师应对小组人数、性别编排、座位排列上进行摸索反思,提高对品德课程内涵的了解,勇于实践教学,让优等生和后进生学生获得共赢,使整班学情整体上扬。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课堂分享互助式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有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基础,都是合情合理的。基于此为了避免负面效应,我们通过学生问卷、师生采访等针对学生“马太效应”的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尝试从成因、心理基础方面分析探讨,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分享互助这种学习形式在品德课堂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真正营造“平等、全纳、共赢”的课堂生态环境。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任景业.分享孩子的智慧——改进教学的建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