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月
巧用竹资源激发中班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文 高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陈鹤琴老先生也强调:“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我园所处的位置竹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竹资源在音乐活动中的价值和运用,有效利用竹资源调动幼儿在音乐活中的感受性、主动性、表现性、创造性等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是儿童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中不能完全否定传统音乐教育,如重视技能这一方面,在幼儿园中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参加音乐活动,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但不能把音乐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都应该更加接近幼儿的本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的天地。所以我们的前提是幼儿一定要亲身、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与音乐材料发生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音乐作品是教育媒介;审美感动是教育的手段;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源泉,也是儿童早期特有的学习方式。0—6岁幼儿的意志力较薄弱,他们的控制能力较差,不能自主调整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快乐的体验,即使使用老师的权威也很难让他们真正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在音乐内容、形式、方法中尽量游戏化。在内容的选择中可以挑选一些表现儿童游戏的歌曲,如:追逐游戏“丢手绢”“开锁”,拔河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我们邀请一个人”等等。在形式中可以采取个体活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由结伴等形式充分体现游戏的精神自主性和自由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如:可以自己选择合作的小伙伴,自己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小组,可以选择舒适的空间位置且教师和幼儿都有机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在方法上可以游戏化、拟人化,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情绪达到高潮控制不住时可以说“木头人”等。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与源泉。在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节奏。节奏可以离开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如果脱离了节奏,就面目全非,不能称其为旋律。我运用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体会不同音色的表现;同时我也运用我园的竹资源进行节奏的培养。如:在中班时我开展了运用竹竿让幼儿掌握“XX”和“XXX”两种节奏型跳竹竿,并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音乐《郊游》,四个幼儿为一组手持竹竿始终以“XX”和“XXX”两个节奏型使竹竿有节奏的开合,根据幼儿的掌握程度来增加人数,加大难度,当然音乐也可以进行替换。在打击乐谱《春雨沙沙沙》中运用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筒,先熟悉乐谱,用身体各个部位掌握节奏,并探索尝试打击竹筒然后进行分配,再请个别幼儿摇晃竹叶表示春雨沙沙沙的声音。在音乐区投放竹编钟、竹腰鼓、快板、双铜鼓、粗细高低不一的竹筒等竹制节奏乐器,支持幼儿开展音乐表演活动。孩子面对这些打击乐器即兴、自由、投入、专注于自身的音乐体验,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负担,孩子容易操作。同时,它们也最容易突出节奏的特点,有利于节奏的培养,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和表现,并且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等来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喜爱音乐活动。
《纲要》的艺术领域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手工装饰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所以我们收集了很多竹材料包括一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竹材料。在投放前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性
在把竹资源投放到音乐活动中时要保证其安全性,在幼儿园,最重要的永远是安全,安全永远排在第一,所以保护幼儿的身体乃至生命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只有保证了竹制品本身的安全,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在投放之前,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裁剪、去角、磨光,保证无尖角、无棱角、无竹刺,确保材料自身的安全性。
2.适宜性
幼儿阶段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都不同,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3.参与性
参与性就是在制作竹乐器中师幼共同合作,如:利用小竹板制作圆舞板时,在装饰这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进行想象和创作。当然在之前教师应教会幼儿一些参与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动手制作、如何与别人合作等等,让幼儿有机会实践这些技能,在参与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