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呵护生命中的野性

2017-02-26 08:54鲁兴树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驯服野鸭本性

■鲁兴树

教育要呵护生命中的野性

■鲁兴树

现代社会,“野”这个词,仿佛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因为野外的环境越来越小,野生的生物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野”还是质优、味美、安全的代名词。“野”仿佛从贬义慢慢演化成褒义。教育,本来似乎与“野”对立,因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化野蛮为文明。可是,随着人性中的“野”逐渐泯灭,随着教育功能的异化,“野”成了教育亟待重视的培养目标,成了教育的呼唤。

其实,学校教育能否培养野性,曾有人表示过怀疑。被誉为“美国的孔子”——爱默生曾断言:“摧毁旧世界或建设新世界的巨人,不是出自那些陈腐的教育体制将他们的创造力消灭殆尽、因而变得迂腐不堪的人当中,而是出自具有天真未凿的野性人当中。”事实上,也确有很多伟大人物或未受充足的学校教育或中途辍学。美国《时代》周刊曾公布了10位最著名却没拿到毕业证书的成功人士,其中就包括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未受学校教育洗礼而成为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汉高祖刘邦出生乡野,没有什么文化,可是他建立了强大帝国。秦始皇文化不高,居然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

教育或许真的不能培养野性,但可以呵护野性。

教育要把呵护野性放到尊重人性的高度来重视。野性即本性,是敏感、进取、富于创意、勇于冒险、敢于征服、追求独立、渴望卓越成就的本能,是人性中最鲜活的因子,没有野性的人性是不健全的。由此,不重视野性的教育就是不人道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因重视知性而忽视野性,不能因注重文明而忽视本性,不能真的沦为“肉鸡式教育”和“羊式教育”。

教育要把呵护野性放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但历史上,我们没少被外族欺凌。有人甚至将此归因为:中国的文化太过于“文明”,以至于迂腐,所以导致人的本性不能释放。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妥当,但现实中,由于家庭的溺爱、圈养式的学校教育,再加上“符号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孩子缺乏野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成为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重要障碍。

令人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有这样的一些学校,他们已在自觉或试图呵护儿童的野性。如常州市银河幼儿园致力于通过开展野趣体育来勃发幼儿的生命活力。据说,成都一所小学为了培养野性,把玩弹弓引入课堂;深圳的一所小学以一座群狼雕塑作为学校的标志,用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且不论这些举措能否真正培养野性,但最起码他们有了这样的意识,并且迈开了第一步!

最后,我想引用丹麦哲学家歌科加德的一段名言作为结束语:“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报刊社社长)

猜你喜欢
驯服野鸭本性
驯服的野马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快乐的野鸭
驯服狮子的方法
Max讲故事——驯服杀手
驯服“飞鲨”第一人
黄雀在后
三只野鸭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