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卓玲
河南濮阳市中医院 濮阳 457000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宋卓玲
河南濮阳市中医院 濮阳 457000
目的 总结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6例实施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给予围术期精心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未发生腹腔脏器损伤及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26±0.72)d。结论 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做好围术期各项规范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恢复。
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护理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良性肿瘤,育龄期妇女发病率达20%~30%[1],大部分患者需实施手术治疗。2014-01—2016-04间,我们对46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予围术期规范做好各项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34.23岁。均已婚已育。其中单发肌瘤38例,多发肌瘤8例。肌瘤直径2.0~6.52 cm,平均4.52 cm。肌壁间肌瘤16例,浆膜下肌瘤21例,阔韧带肌瘤9例。术前均常规超声检查,明确子宫肌瘤数目、大小、位置和类型。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子宫颈癌。部分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均符合腹腔镜下择期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基础护理:协助患者完善术前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超声、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做好术野备皮消毒工作。术前3 d用碘伏棉球擦洗阴道,2次/d,手术当日早晨清洁一次。彻底清洗脐部,然后用碘伏棉签消毒脐孔。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损伤影响手术。做好胃肠道准备:术前3 d避免进食豆类和牛奶等易产气的食物,术前12 h禁食、水,术晨清洁灌肠,常规留置尿管。(2)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缺乏了解,对手术效果、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有所顾虑,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影响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患者各种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1次/30~60 min,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1次/2~4 h。全麻未清醒时去枕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氧2~3 h,2~3 L/min,促进CO2排除,防止高碳酸血症。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视物模糊、焦虑不安等症状。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贴。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肩背部疼痛:常因残留在膈下的CO2刺激膈肌所致。短期内可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可指导和协助患者取膝胸卧位,并增加翻身次数,适当按摩以疏通血液缓解疼痛,对疼痛较重者遵医嘱服用镇痛药物。②出血:密切观察穿刺孔有否渗血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穿刺孔敷料渗血增多,色泽鲜红,应考虑有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③腹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勤翻身及床上坐起,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和减少腹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3)引流管护理:术后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患者体位变化时注意避免阻塞、扭曲、打折和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记录。
1.2.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保持外阴清洁、合理膳食,适当增加高热量、高蛋白、低脂等饮食。1个月内禁同房,2个月内禁盆浴,2年内避免怀孕。术后2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不适随诊。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未发生腹腔脏器损伤及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26±0.72)d。
子宫肌瘤剔除术能维持术后正常月经和生理功能,保持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等优点[3]。我们对46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各项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等措施。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护理效果肯定。
[1] 冯凤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65-67.
[2] 夏宝光.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34):182-183.
[3] 杨静. 优质护理服务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11(7):124-125.
(收稿 2016-12-09)
R473.71
B
1077-8991(2017)02-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