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措施

2017-02-26 07:44:54孙福
教师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学生探究语文

孙福

(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措施

孙福

(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与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要从师生关系、课堂交流与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差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语文教学;学习主动性;措施

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学生追求知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很多,缺乏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学习欲望是学习主动性的动力

(一)学习欲是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

学习欲是一种学习的情绪,是蕴藏在人类基因中的财富。在最原始、最深层的本能和冲动的刺激下,人类才能使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合理有利的欲望可以激发人们行为的热情。能给人带来益处的欲望具有实用价值。没有学习欲,就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对象和学习任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学习过程能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特征。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有主动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学习欲是学习主动性的动力

一是学习欲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般都不习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他们一般习惯于只知道是什么,不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在学习过程去积极思考,就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学习欲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学要基于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能教好的问题意识。学生就要有学什么、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主动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该获得什么,怎样提高自己,如此才会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欲缺失的表现

多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面,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较差,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能力,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失去信心,在语文作业的完成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力不足。这使得小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会产生心理压力和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学习情绪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引起的。据笔者在班级中的调查,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的学生超过了20%,虽然人数不多,但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学习风气。

(二)参与语文学习交流的主动性差

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小学生通常对语文课本中活泼生动的课文或者知识产生的欲望和兴趣比较多,这也就决定了其选择语文知识的学习时会出现不同的侧偏,对图片以及动态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尤为明显。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中,缺乏讨论式、参与式的话题进行教学引导,尤其是在参与小学语文知识的交流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会存在隔阂,无法形成一致的观点,在讨论中所得到的答案也并非最佳的答案,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小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严重的阻碍。

(三)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不主动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顽皮,学习的持久性不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下一环节的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没有对教学方式有效利用,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元性,在教学制度上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动态教学开展不理想,种种因素综合,造成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轻视心理,在课前不注重预习,在课后也不注重复习,自然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欲是爆发性的热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持续不断地去激发,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教学的引导去激发学习的欲望,如果不断地反复激发,学生也就失去学习的冲动。当学生出现学习疲倦情绪,或是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可以适当利用学习情景,通过学习竞赛,教师语言的激发等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互动是学生为学习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互动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与学习。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精心设计教学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导入就是一堂好课的“第一锤”,它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学生打开一扇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之门,引领学生漫步语文课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导语。一篇好的导语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其主动探寻知识,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好的导语主要通过以疑入境、以趣入境、以情入境等方式来实现。

2.优化课堂提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人入胜。如果课堂问题都是直来直往,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提问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三)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要求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1.创设教学情景,注重问题探究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和技能的产生和发展中,体验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探索—发现”的思想贯彻其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呆板局面。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与学术研究类似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并创设一个鼓励性、支持性和接纳性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探究式学习与情境教学的结合,使得问题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通过情景进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时间、讲台、黑板及教具都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手、口、眼等得到解放,在互动中完成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进步。这种研讨式、探究式的交流方式,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满足了学生表现欲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而言,也有直接的作用。

[1]曹莉.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11,(06).

[2]邵明霞.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9).

责任编辑范 晴天

孙福(1981—),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生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