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第六届中西语言哲学研讨会于2016年12月4日在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落下帷幕。本届会议继续秉承“我们为智慧而来”的办会精神,以“中国后语哲: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以“语言哲学与后现代思潮、第二次启蒙下语哲发展、语哲与语言理论和实践、中西语言哲学对比研究”为议题,共收到论文摘要一百余篇。大会体现出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一直倡导“创造自我学术话语、建构自我学术体系、发展本土学术派别”,积极开展中西学术对话。在大会主旨发言中,钱冠连通过对比禅门逻辑和西方逻辑,强调中西哲学的整合与圆融,从而指出禅门逻辑与后现代思潮的6个耦合。王寅通过梳理和对比语言学3场革命与语言哲学的关系,强调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对传统哲学观缺陷的修补,并提出建立体认语言学和哲学第四转向的可能性,为创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流派和中国后语哲的发展作出新的探索。朱志方从意义理论的利与弊出发,提出语言理解的行动理论,认为语言理解是人在认知世界的基础上将符号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心理过程。李洪儒以黑龙江大学人文社科基地为例,阐释语言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和内外动因,勾勒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蓝图。包通法通过对比指出后现代哲学认识范式与中国“象思维”貌合神离的本质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分野。黄会健在建设性后现代的框架下探索怀海特的有机哲学与庄子的宇宙论之间的关系。霍永寿以过程哲学为视角考察汉语语句述谓结构的表义问题。林克勤在梳理后现代思潮缘起与谱系的基础上,指出后现代的创造性、包容性和整体性的精神实质及其对学术概念的重新界定。林允清分析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并基于原典指出私人语言并非真正的语言。刘利民报道非语境敏感语义学的新进展,并指出语义最小论存在的困难。徐强论述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对戴维森隐喻观的影响。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探索语言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并探索中西学术对话平台,将推动中国后语哲的内涵建设。
20世纪后半叶以降,壁垒森严的学科边界渐趋开放,一成不变的鸿沟渐被打破,整合学术逐渐兴起。不同学科尝试在知识和范式之间建立联系,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和僵化分割,为新学科的成长和知识的应用提供新的交汇点。本次会议也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融合趋势,催生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杜世洪基于实验语言哲学理论,考察we和“我们”的语义值,阐释个体内省和集体内省的异同,从而为政治话语中的we和“我们”提供道义评价参考。廖巧云基于心智哲学意识理论构建解释非字面义表达的“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王勇通过考察《论语》及其英译指出名言隽语的普适意义表达的3种手段。刘玉梅从本位观之弊出发,提出构式本位观秉承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赵永峰以福柯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探析美国传统媒体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通过话语权力构筑利己话语现实的方式。李福印报道Leonard Talmy的核心语言学思想体现出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梁瑞清在梳理哲学和语言学中知识论要义的基础上,指出其反映的哲学与语言学中的知识论差异之原因。以上研究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实验语言哲学、心智哲学、构式语法、伦理学、翻译和政治话语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增添新内容。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这把燃烧着智慧的火炬引领语哲人探索世界、心灵和语言的奥秘。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