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娟
(上海花绿园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 201210)
生态恢复技术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孙晓娟
(上海花绿园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 2012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国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的机会,人们素质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与生态恢复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恢复技术作为一种有巨大潜力正在飞速发展的绿色除污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城市园林中发挥着日渐显著的作用。要实现实现城市园林景观与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相关措施。本文结合实际就生态恢复技术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生态恢复技术;城市园林建设;城市环境污染;实际应用
在城市高度化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相互融合。就要对城市现存的“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如水环境系统、生态修复系统、绿化系统、热循环系统以及废弃物处置与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生态恢复技术。能够充分解决城市污染、人口密集、环境温度高和废物处置利用等问题。生态技术在当今社会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前景。
良好的空气质量、优质稳定的地下水资源、废物循环利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理想的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其内部物质能量的循环应当结结相扣形成一张张巨大的“网”。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循环,否则必然导致城市生态失衡,水资源浪费严重、废物堆积、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而生态恢复技术是出于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生态恢复技术的存在,缓和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弥补了城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有害废物。使用生态恢复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逐渐平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废物回收和利用。
生态恢复技术的核心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平衡。要在保持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就必须采用生态技术。例如利用水资源净化技术,解决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增加城市可用水量,解决城市用水紧张;利用城市绿化和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缓和城市高温,减少对火力发电的依赖,解决城市能源紧张问题。
在生态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让生态技术和实际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对口结合。规范生态技术的使用方式,严格把控确保生态恢复技术在后续的应用中的落实。
在城市园林中使用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多方面的技术包括利用植物净化空气水质,固定或者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利用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净化有机污染物。植物修复技术的依赖是某些特殊植物对污秽环境的超寻的忍耐力,和对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在我国植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对土壤的修复。大量企业的不负责的乱排乱放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其中土壤污染分为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可以通过种植对其耐受的植物,进行微生物降解。无机污染尤其是金属污染无法通过微生物进行降解,只能通过植物进行吸收除去,重新进入生态循环。植物修复技术生物量大,吸收快,技术应用难度低,后续维护成本低并且在修复完毕后易于处理。植物修复技术能有效讲解处理人类活动留下的化学残留物。
植物修复技术同时能有效缓解工厂废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空气中悬浮的颗粒是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如PM2.5人类本身无法过滤这类细小颗粒,它可以直接通过人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这些细小的颗粒往往是大量细菌的寄托场所,直接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也能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得到有效缓解。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能够有效减少沙尘的上扬,进而组织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形成。植物叶子表面也具有过滤空气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和飘尘,增加空气清新度,提高空气质量。同时植物能够吸收汽车尾气和多余的二氧化碳,提高氧气含量,又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在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中,也要打破传统运用的常规。运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综合治理城市生态问题。在城市建设中要涉及多方面的技术运用,水体绿化,空气净化,污染土壤的修复,垃圾废物的降解,资源的合理运用。结合多种技术才能对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进行准确有效的修复治理。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下,是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同时我国相关技术政策起步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发展中没有考虑和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绿化普遍是为了美观而忽略了其实际存在的意义。在不断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城市将向人与自然和谐不断发展。
[1]方涌昌.园林工程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09).
[2]王雁,彭镇华,王成.21世纪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的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2003(06).
[3]李锋,刘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杂志,2003(04).
[4]郭晋平,张芸香.中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3(05).
X171.4
A
1005-7897(2017)10-0077-02
201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