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食检所 金宇东 董飞
中国特色农产品安全及其取向把握研究
江苏省农科院食检所 金宇东 董飞
“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产品安全密切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产品安全却经常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危机、国内自然灾害和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要提出对策来应对。本文首先指出了确保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然后具体阐述了中国特色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建设。
三农问题;社会稳定;农产品安全;安全体系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依然占据一定的比例;其次,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总人口数量仍然在向上增长,对粮食的要求也大为增加;再次,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农产品安全切实关乎农民的生存;最后,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经常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就会影响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给我国农产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我国国内气候变化比较大,极端恶劣天气多发,干旱、强降雨、大风等天气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既损害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又不利于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必须要维护农产品的安全,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安全体系。
2.1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体系
建立中国粮食安全体系,要遵循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要求,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禁止乱占基本农田的行为,积极研发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政府还要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防止粮食价格过度高涨或者过度低落。
2.2 中国特色农产品分配安全体系
政府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维护农民的收入;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开展农业互助模式,鼓励城市推动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2.3 中国特色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双重体系
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与耕地面积和农业生产率有关,因此,为了保证农产品数量安全,政府要严格控制耕地的数量,禁止社会各界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强占农民的耕地;还可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创新,使其变成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检验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弄虚作假,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要给予严惩。
2.4 中国特色农产品价格安全体系
市场具有盲目性等劣势,完全让市场来调控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一系列的弊端,农产品价格过低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价格过高会损害居民的利益,因此,政府在进行市场调控之外,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也可以规定农产品最低的收购价格,拓展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建立农产品价格指数,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
2.5 中国特色农产品来源安全体系
我国目前力图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的发展更要遵循这一原则,要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抓紧研发农业科技,发展低碳农业,使农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适应,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农产品来源安全体系。
2.6 中国特色农产品结构安全体系
保证中国农产品结构安全,要在确保农产品满足人民整体需求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的意愿为基础,避免作物种植的单一化,要实现种植的多样化,可以将农作物、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等多种作物进行结合来种植;要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争取用面积最小的耕地种植出数量最大的农产品。
2.7 中国特色农产品主权安全体系
农产品关系着社会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关系着整个社会稳定,因此,农产品的主权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我国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与国际农业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我国要加强对外国农业公司的管理,严格控制他们进入的领域,还要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三农问题中,农产品安全更是一个与我国各方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因此,必须要健全农产品数量、质量、主权等安全体系建设。
[1]杨天和.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
[2]李长健,张锋.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6(5):24-27.
[3]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26:34-35.
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