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夫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片片居住区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雖然有效地解决了增加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
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小区内部空间形式的单一化、功能的纯粹化、地域文化丧失、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邻里关系冷漠、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下降等
人都说买房要看地段,可见想住个好房子,居住区环境很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片片居住区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口增加的居住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小区内部空间形式的单一化、功能的纯粹化、地域文化丧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邻里关系冷漠、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下降等。在人性回归的今天,居住空间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港湾,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家”带来的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追求优美环境所带来的舒适和宁静。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跳出几十平方米的“蜗居”而融入城市的怀抱,做到人与居住区的完美结合呢?让我们走进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听听那里居民们的心声。
老旧小区:请先做好基础文明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住在上海静安区东宝兴路。1984年,我5岁时跟父母从上海最核心的地方搬过来,之后一直没有搬走。这里的优势在于地段好。它直线距离和上海核心的CBD很近,但比较糟糕的是人文环境非常差。
老闸北区(现已被划归为静安区)在上海人眼里一直是个脏乱差的地方。具体到我的居住区,首先,外来人口很多,我住的小区,原来的老居民都在同一个单位里,后来因每个人经济条件不一样,多数都搬走了;其次,环卫、城管之类的,基本上没有,地上都是垃圾。晚上会听到砰砰砰的声音,因为有的居民不愿出门扔垃圾,就把垃圾包一包,直接丢到楼下去。我们这里几乎相当于没有物业,这里的物业做的事就是,在小区门口的棋牌室里,和棋牌室里的人聊天抽烟。
在上海,这样管理缺失的的老公房小区挺多。如果在南京路后面的一些小马路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小区也是这样。
不上班时,我喜欢去游泳健身,每个礼拜四次到五次,基本是去五星级酒店。它们分布在外滩、南京东路、静安寺和陆家嘴。而我居住的小区,周围没什么地方可去。
我家附近的红绿灯基本也成了摆设。我小时候过马路闯红灯,是要被警察抓住罚钱的,我被罚过好多次,所以不敢闯红灯。那时,自行车后面载一个女生,被警察看到也要罚十元。但现在没人会管,也没人会罚,逆行、闯红灯很普遍。
本质上讲,人类之所以会从农村搬迁到城市,就在于城市讲规则。如果不讲规则,城市和农村没有区别。
因此,在对城市居住区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更新之前,请先做好规划。住房开工动土前,要明确这些土地的根本用途是什么,是给开发商赚钱的,还是给人住的。给人住的话,就应该考虑到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这是基础。比如,应该让居民出去过路口时感到安心,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老龄化小区:需要提高善意度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1952年至今,我在普陀区曹杨一村生活了六十几年了。我现在生活的社区,生活很方便,出行、购物都很好。需要改进的是,现在这个地方不够现代化,比较小。以前上世纪50年代的居住环境,跟现在不能比了。只能养养老,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
我现在退休在家,每天基本就在小区里晃悠。我们工薪阶层嘛,一般不出去消费。买东西就直接逛附近的超市,来回加购物,大概一个小时。去医院的话,小病就是街道红十字医院,大病没生过,也不知道。
我们厂有个女同事,退休后搬到了宝山区的经济适用房,那房子比我家大多了。但她生活得很不习惯。她说搬家后感觉邻里之间很少联络。原来住的小区要是下班回来晚了,会让小孩先在邻居家里待一会儿,很放心。但现在周边住的是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有些人把房子买下来租出去,邻居也常常换人,感觉很陌生。大家都关上门,过自己的生活。
经济适用房也就是关起门来才舒服,外面没什么好的。这些小区是老年人多、狗多、外来人口多,一出门,就觉得什么都麻烦,出行也麻烦,不管去哪都要一个半小时。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小区中的群租现象、不合法的拆建都应该管好,周边的交通网络也应该更完善一些。
拯救市民气息
我是一名生长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住在虹口区的四川北路。在我的居住区里,既可以看到不拘一格的老房子、名人故居,还具有浓重的市民气息,沿街的小店,老式的国营饭店。这是一个一直被注入新生命的空间。
我的一个闺蜜住在古北区上海西郊花园别墅,那里是上海出了名的富人区,硬条件很好。她家门外就有一条步行街,那里很多韩国和日本人,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韩国人的小孩子溜冰车摔一跤,那就摔一跤;中国人带孩子就不一样,孩子摔一跤那可不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促进了社区的文化交流。
我期待上海更多的小区能拥有更多充满市民气息的空间,就像西方城市周末集市那样的空间,因为市民丰沛的生命活力会让城市活起来。
但现实是,市区市民气息急剧萎缩。如今,四川北路很多小店都没有了,国营的老饭店里是闷闷不乐的老阿姨。与此相对的是,几乎隔一条路就可以看到一栋新的商业大楼,大楼里的店家都是那些到处可见的连锁品牌。失去个性是其一,当然也有物价上涨的原因。
我感觉我的居住区好像被一个加速发展的上海给“消灭”了,或者“边缘化”了。
我有位建筑师朋友,看中了徐汇区某个公交车终点站,他觉得那块地很好,做公交车站太浪费,应该拿来盖商业地产,决定回去跟上级报备。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惊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后让公交车停在哪里呢?难道停在郊区,让公交车师傅每天清晨从奉贤来市区上班?
居住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生活在那里,这样住房和配套设施之间就活了,如果更多的人离开了这里,就成为千篇一律的、类似机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