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生记

2017-02-25 07:35墨影
纺织机械 2017年2期
关键词:纺机订单设备

本刊记者 墨影 文/摄

破茧&化蝶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生记

本刊记者 墨影 文/摄

早在春节前,郑纺机的部分非织造布设备订单就已经排到了2018年3月份。业内的朋友们调侃郑纺机总经理李泉说,“泉总运气不错啊!”可只有郑纺机人最清楚,如今成绩,远非“运气”二字可概括。

2014年9月,郑纺机迁至新址,这个本该在一切步入正轨后,再续辉煌的老牌纺机企业却被推到了生存边缘。“2015年春节过后,突然要订单没订单,要钱没钱,真的有搬死的可能。”新上任不久的总经理李泉(郑纺机内部习惯称他为“泉总”)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候天天有20多辆职工班车从市区过来,人站得到处都是,却没有活儿可干!”李泉告诉记者,当时郑纺机每个月的订单只有2000万元左右,然而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则每月至少需要3000多万元。

“悬崖险境”

2015年上半年,李泉感觉郑纺机像是站在了悬崖边上。

几大类产品几乎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物流和信息流几近停滞。更为致命的是刚刚完成搬迁的郑纺机运营成本增高,机构职能、运作模式、人员调整,餐饮、通勤等基本工作环境也面临诸多不便。

“习惯的问题、适应的问题、工作量的问题等等矛盾叠加,造成现场无所适从,6S管理大幅下滑。”李泉感慨,蝴蝶效应发作,郑纺机一度陷入混沌。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经济形势和新厂区等一系列内外部的“新常态”情况,李泉审时度势,想办法,找出路。

“首先,事业部市场化运行是我们面临的新事物,我们没有真正的操作过事业部的运行,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提升。有的权限放的太快,有些权限收的太紧;有的事业部产生了心理落差,觉得还是由生产保障部张罗着省心。二是装备问题,由老厂区的900台骤减至300多台,少了2/3,一些通用的设备减少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产能降低。三是工艺断档,特殊的工艺如电镀、酸洗等配套能力建设的缺失,势必影响生产进度。这是需要集整个公司之力去解决的问题。”李泉说,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外,从主观上来看也存在诸多隐患。

“一是有效工作时间太短。据我观察,每天5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都不到,比起在厂区每天7、8个小时的工作量和加班加点相差甚远。二是协同畸化,沟通不畅,周边配套能力太差。严重影响园区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只算小帐,未能通盘考量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再认真梳理选择,形成顺畅有序的配套体系。三是工时工作量严重不均衡,大量任务外扩,推高小时工价格,导致成本上升,是造成巨亏的主要因素。原来一个分厂有十几万点的工时,可刚搬过来一个事业部只有三五万,落差太大,如果不改善,任务量剧增时,如何应对?工时的不足,也导致了工人收入提高减缓。”李泉的分析细致入微。

了解了症结所在,便可对症下药。李泉一方面狠抓生产,一方面反思如何调整营销策略,如何给郑纺机以续航力。

“所有这些,责任在我,作为一个长期在营销口上摸爬滚打的管理者,我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弱化了管理,当然也自认为这个时候抓管理提升时机不是最好,唯有订单,源源不断的订单才能解决问题。”李泉找到了思路。

“我们当时决定,领导班子加上技术团队、销售员都出去跑市场,拿到订单才是第一位的,企业没有订单,什么职工活动、文化生活都是妄谈!”

“首先,我们重点成立了棉纺产品销售协调小组,重点解决经纬销售和组织结构调整后郑州清梳联销售力量薄弱的问题,制订了定期汇总、信息交流,解决销售、质量、售后突出问题的议事平台,核心是结合2015年项目少、大、集团化运作,难度大、复杂系数高的现实情况,解决一般业务人员很难把控的矛盾。二是借高端剑杆织机获得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契机,重点解决织机产品市场影响力小、销售模式不佳的问题;三是抓住无纺布市场相对比较好的市场机会,强力抓好新合同和新项目的落实,并择机向高端针刺机市场转移;四是成立非纺机生产协调小组,产业园与重装公司资源同时调配,把在手的军品合同尽快补课交付以期获得后续的订单任务。”

让李泉觉得庆幸的是,尽管一度陷入危机,郑纺机的销售和技术团队没有垮,依然有一支堪称精兵强将的队伍。

泉总金句

“郑纺机所有设备都是“玩”纤维的,都是在围绕“一根线”做。”

“搬到新厂区以后,再有挣快钱的想法也没用,这个“胚子”已经塑下了,就得实打实来做!”

“物美价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有时候看似是在做减法,实则可以出大效益。”

“以前可以小错不断、犯大错也没事儿,但现在大错绝对不能犯,小错也得降到最低。”

“虽然我们走得步履蹒跚,但方向是对的,总归会到达终点。”

“能干的就做精,干不好的索性就彻底别想这个事儿!”

“你选择不了退出、转行,还不如正面迎敌!”

“我不大注重一味降低成本,一定是扩张型的,低效的、传统的必须砍掉,否则做出来也是坑人!”

“提高效率才能最有效的降低成本。”

“成套杀手锏”

尽管郑纺机2015年走的步履蹒跚,但李泉依然能感觉到郑纺机具有的后劲儿。经过落地的战略调整,郑纺机承压奋进,涅重生。

“郑纺机原来的产品定位就是化纤成套工程设备,如今我们的粘胶设备销售火爆,有人说是市场好,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实则是因为我们坚持埋头苦干,对关键弱项技术的不懈攻关。”

李泉告诉记者,郑纺机也曾咬着牙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力竞争,也曾经历过转型升级的痛苦。“做化纤设备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来的老军工企业,一类是以往周边和我们配套的纺配厂。这两类企业,一类是不计成本,一类则是成本很低,我们两头受挤兑。”

这几年,郑纺机凭借强大的设计能力整合了短板的设备,得到了海龙、吉林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的认可。“我们通过成套装备以及关键核心单元机升级带动了短板设备的销售,并且成功的把竞争对手挤了出去,单纯靠市场拉动订单已经不再成为现实。”李泉表示,“可以很自信地说,这一轮PK中,我们不仅在价格上没有输,还把很多核心技术成功嵌入,对设备进行了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多方面的性能提升。”

李泉告诉记者,采访后的第二天,一家做再生纤维的大型工厂即将到郑纺机洽谈,要再上4条生产线满足生产需求。“对这样的大型工厂,我们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他们不会再一味地纠缠于价格,而是更看重企业及设备的综合实力。”让李泉觉得欣慰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在涤纶短纤成套设备方面,郑纺机已实现大容量质的飞跃。为了避免耗时耗力的低水平竞争,原本已经放弃了3万吨以下的订单,现在又有很多客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我们绝对不再做传统的产品了,而是同客户合作对一些老的生产线做智能化的完善,进行升级改造。”

除了传统化纤设备以外,郑纺机还抽出了一支秘密团队在进行特殊化纤成套设备的研发,未来将利用这些拳头产品屏蔽一大部分竞争对手。

“我总是把水刺生产线拿在嘴边说事儿!”李泉自我调侃道。的确,水刺生产线是郑纺机的骄傲。早在2016年年底,郑纺机的水刺线已经开到150m/min,但仍被客户“逼着”提速,李泉自信的认为郑纺机的设备开到150 m/min以上,就已经能够在性价比上完胜进口设备。“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技术和稳定性,同国际一流设备相比仍然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针刺生产线,去年已成功攻克了高端针刺上的“皇冠级”技术瓶颈,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郑纺机也聘请了相关专家进行了专题研发,其前景十分广阔。

“我自认为,我们的浆纱机是世界第一!”低调的李泉谈到浆纱机充满了骄傲感。“浆纱事业部有一个屏幕,能够看到全世界一千多台浆纱机,并且可以实现客户端的远程监控。”据透露,目前郑纺机正在研发第三代浆纱机,届时每个用户厂浆纱机的运转状态都可以监控到,甚至可以精细到每个轴承的养护。

在织造设备方面,郑纺机从有梭织机、小剑杆织机起步,一直到研制大剑杆织机。如今,郑纺机的织机在可靠性、技术水平上,李泉已不再担心,他在等一个机会。但他不屑于去打价格战,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坚决不做。一以贯之,郑纺机的织造板块会以浆纱机为龙头,织机、整经机成套销售。

酝酿新生

“太残酷了!这两年,干部越来越少了!”搬迁之后的郑纺机不断调整内部行政结构,对中层采用竞聘、委任、退出等“五制”,如此一来,留下来的都是精兵强将。据介绍,郑纺机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如今只有2300余人。中层干部也从当时的100多人精减到目前的60几人。

做减法的思路,郑纺机不仅体现在人员的精简上。

“我们搬过来以后砍掉了很多产品,不挣钱的品种就不能再做了。”李泉回忆说,以老的清化设备为例,因为一直有订单才坚持销售,可卖了几年后却发现亏损了。赔本的买卖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于是郑纺机改变了策略,如果客户需要,就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这样才能实现研发的新突破。

在加工设备上也是如此。刚搬到新厂的时候,有很多老的加工设备舍不得扔掉,勉强凑合使用,一年大修就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如果不用则干放在车间布满灰尘,这明显与郑纺机的发展节奏是不匹配的,李泉下决心淘汰掉这批落后设备。

同时为了保证如期交货,搬迁后,郑纺机新设备投资1.9亿元,其中为新设备配套的投资有3000多万元。这样的投资是其他任何企业都难以企及的。

硬件条件有所保证后,提高效率便成了郑纺机抓生产的主旋律,“该上专机的上专机,该自动化的自动化,该提升工艺的提升工艺,环环相扣才能让生产效益凸显。”李泉表示,通过这段时间的举措,无纺布生产线的交货期从8个月减少到6个月,化纤装备的交货期从10个月减少到8个月。

“今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观念的转变。”

李泉认为,目前按照传统纺机企业的生产模式,一旦订单增多,第一反应都是人员不够用,开始要人,但日后这样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通过多维度创新促进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的转变。李泉希望通过一年的磨合对郑纺机现有产能进行摸底,“能干的就做精,不能干的就彻底放弃。”

李泉相信,郑纺机是有“老本儿”,有历史痕迹的,只要把握好研发、质量,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必然能够争取到更多发展先机。

记者手记

觉醒

谈到国企,我们总是不自觉想到体制内的种种。国企最有资本财大气粗,可也最容易积重难返。正如李泉所说,以前做企业,可以小错不断,偶尔犯个大错也无所谓;可如今不同了,大错绝对不能犯,小错必须尽可能避免,因为再犯低级错误就没机会了。

国企的背景像蜗牛的壳,能遮风挡雨,可同时也被负担所掣肘。市场经济之下,竞争之残酷远超过我们所观感,看着一个个曾经叱咤市场的企业雄起、没落,我们不无感慨。

那天在郑纺机参观过车间,听完李泉的讲述,记者脑海很是翻腾。感觉如今的郑纺机像个举手投足间满是大气的“将相”,而管理者的谈吐也很难发现那些官派作风,无论是对市场的判断、客户的了解、企业发展的布局都相当务实、落地。

200万买了机器人进行焊接、强化表面处理工艺投资1000多万,进口激光切割580万……从李泉口中你很容易发现每笔账都在他心头,淘汰落后毫不手软,同样,只要是对生产有益的装备,也毫不犹豫,他要靠好设备融合好工艺和大工匠塑造郑纺机真正的优势。若混沌则没落,若觉醒则雄起。郑纺机显然是后者。(墨影)

猜你喜欢
纺机订单设备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