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
(广东海洋大学经管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展望
——基于中国知网CN K I上550篇论文的统计分析
周春霞
(广东海洋大学经管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作为21世纪国家的重大战略,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主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上550篇论文的统计分析,从研究时点、、规模、质量以及研究队伍、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描述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现状,从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范畴、国别研究、地区研究、“五通”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探讨后续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研究述评 研究展望 统计分析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五通措施: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对外公布。作为21世纪国家的重大战略,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主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兼顾检全率和检准率,截至2016年7月30日,以“主题”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得到550条检索结果。本文基于这550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现状,并做简要的述评和研究趋势展望。
(一)从研究时点来看,研究时间短,阶段式推进明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始于我国对外经济和改革开放全方位升级战略的调整,学界的研究也自“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如火如荼地展开,2013年处于理论筹备阶段,研究活动局限于各地研讨会议的召开和各种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2014年至今,进入到理论探讨的活跃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且与时俱进,在2015年达到研究的顶峰,2016年继续向专题研究、专门领域研究等深入拓展。
(二)从研究规模来看,成果数量多,热度飙升快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自2013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学界共发表论文550篇,具体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3-2016发表的论文数量统计
由图1可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在短短二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各界学者的发文总量达到了近550篇,平均每年的发文量约为210篇,在2015年顶峰期更是高达283篇!研究的热度之高、研究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三)从研究质量来看,高水平论文比例低,发展潜力大
目前学界一般根据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以及下载、被引量等指标来评价期刊的质量,并划分为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两大类,虽然论文发表的期刊与论文质量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基于期刊分类的评价指标及两类期刊用稿标准的不同,我们认为期刊类别还是可以大致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的。按照惯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要优于一般期刊。而核心期刊又可分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由于许多期刊既是北大核心又是C刊,故将其称为双核期刊,仅北大核心或C刊的称为单核期刊。本文所涉的550篇论文中,剔除掉硕博士论文17篇、报纸论文55篇、会议论文25篇、特色期刊论文41篇,剩下学术期刊及辑刊论文412篇,以这412篇论文发表的期刊作为统计源形成的期刊分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2013—2016年论文发表期刊类型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一般期刊的论文比例高达83.2%,两类核心期刊论文合计也仅为16.8%,比例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双核心期刊论文占核心期刊总数的比例接近35%,其中也不乏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如在太平洋学报、亚太经济、国际经贸探索、遥感学报、规划师、东南学术等影响因子较大的期刊上均有相关论文发表。总体来看,高水平论文较少,但发展潜力大。
(一)研究队伍多元化兼具海洋特色,现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是主力军
为了解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队伍状况,我们通过对这550篇论文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它类基本上属于政府公报、编辑部报道等未写明作者机构来源的文献,共162篇,剔除掉这一部分文献,即以388篇作为统计基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相关论文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涵盖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研究队伍几乎囊括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同时由于这一研究主题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贸和文化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海外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中还包括了少量国外高校学者的论文(占比约为1.2%),这是有别于其他研究的独特之处。尽管社会各界热度不减、研究成果日臻丰富,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是独占鳌头,成为研究的主力军,其中高校的发文量占去了一半,科研院所占20.4%,两大类机构作者发表的论文占比高达74%!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类高校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该主题的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共发表论文31篇,占国内高校作者发文总量的15%左右。
(二)学科覆盖范围广,经济学视角是主流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范围涵盖广泛,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为了解现有文献的学科视角概况,基于中国知网CNKI上550篇论文的统计,学科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论文所涉学科的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视角包括了政治与行政、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海洋学、金融学、旅游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众多相关学科领域,覆盖面相当广。鉴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经贸文化交流之路,经济学视角在众多学科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论文所占比例接近6成;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包含了沿线各国政治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以及“五通”措施,因此,政治与行政以及公共管理等学科视角也占有一席之地,两者的比例相当,均在12%左右;其它几类学科虽有所涉及,但所占比例都很小,海洋学科略胜一筹。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经过统计,这550篇论文中,有6篇论文规范地运用了相关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其中2篇运用了历史学的比较分析方法,1篇运用了耦合矩阵模式分析法,1篇运用了引力模型法,还有2篇运用了公共管理学的SWOT法。但所占比例仅为1.1%,可谓微乎其微。而其余高达近99%的论文大多采用惯常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
1.发展历史与现代新内涵
(1)海丝发展历史:其一是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史,例如,黄颖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进行考察;其二是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陈惠平研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其诞生、发展演变及至衰落正是中国由“亚洲之国”到“世界之中国”的缩影;陈志宏(2006)、司徒尚纪(2015)则从文化意义角度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接东西方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司徒尚纪(2015)根据海上丝路发展过程和特点,阐述海上丝路概念由来,梳理19世纪后期以来研究梗概,指出海上丝路所蕴含的丝绸、茶叶、香料、陶瓷贸易及相应带来文化、科技、宗教等交流的主要内涵,根据中外交往目的和手段,认定和平、友好、平等交流是海上丝路性质所在。并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交流性质发生巨变,海上丝路走向终结。
(2)海丝新内涵:现有文献主要从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国际国内环境,国家经济增长需要及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释。
2.战略意义与战略内容
(1)战略意义:现有文献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已有较为广泛的论述,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呼应,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申现杰、肖金成,霍建国等指出具有新合作模式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提升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互动,化解美国TPP和TTIP给中国对外开放造成的压力;一路一带战略有利于“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二是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现有文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对外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基本达成一致。张勇通过分析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取得的成绩和现阶段面临的困境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又一动力来源”;卢昌彩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既与东亚东南亚相连,又涉及欧洲及非洲,覆盖范围广,涉及经济体量巨大,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全毅等从资源、经贸往来的角度出发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李世杰,王成林(2015)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拓展周边国家经贸关系,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有效应对南海问题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议题。
三是传递和平、互利共赢、全球布局,增强中国影响力。申现杰、张峰(2015)等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可以推进中国部分产业向东南亚及中亚等制造业相对发展滞后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扩大对周边国家投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鞠华莹、李光辉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更加深入全面的政治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张勇在其文章中论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国价值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战略内容:五通建设措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纲领性内容。李世杰、王成林(2015)认为在战略内容上,“海上丝绸之路”应以经贸为主,和谐、文明对话为辅,全方位协调推进,努力营造中国与东盟的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区域大合作格局;还有学者专门对互联互通进行了研究。
3.面临的挑战和建设方案
(1)面临的挑战:现有文献着重分析了外部强权、地缘政治、中国南海问题以及资金、人才问题。楼春豪、全毅、汪洁、刘婉婷等在其文章都谈到了美、日“印太战略”、中国南海问题以及印度地缘政治等问题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威胁和挑战;傅梦孜、楼春豪(2015)还认为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众多地区和广阔海域,面临各种区域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难题。卢昌彩特别关注了中国自身的海洋工业生产,他认为设备落后、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缺乏也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制约因素;刘宗义(2014)认为港口建设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巨额资金。
(2)建设方案: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政策选择,申现杰、卢昌彩、鞠华莹、李光辉、陈万灵、全毅等学者在“落实中国与周边国家港口的互联互通”、“保障航道安全”、“扩大区域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机制”等措施上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国际视角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沿线沿岸国家纷纷作出回应,各国的参与态度、海权战略等都会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目前所涉及的国别研究有东盟、美国、印尼、俄国和日本。如祖立超(2016)从认知维度梳理俄权威智库、学者和媒体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看法、影响以及俄是否应参与其中的争论。从考察研究中发现,对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俄政界及学术界因而对俄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表现出积极立场。李靖宇、张晨瑶(2015)有针对性地提出中俄合作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对策:注重全面加强海洋领域合作,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依托两国相关沿海区域,共同开拓21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自由通航,积极合作完善沿线基础设施;解决资金困难,共同创建21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开发银行;注重加强科研合作,奠定21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基础;打造海上丝绸战略合作平台,领衔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刘雨辰、杨鲁慧(2015)基于战略外溢效应视角分析了美国以东亚为重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外溢效应存在正和效应、负和效应和不确定效应三种可能性。指出未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中美两国能否构建互信任、稳定及可预期的新型大国海洋关系。
(三)国内各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布置
1.国内各省市的参与情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国各地纷纷积极布署,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争当桥头堡和核心区。现有文献以地区为专题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广东、深圳、广西、海南、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宁夏、贵阳等省,其中尤以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的专题研究更甚,如有约15篇论文分别从参与优势、参与方式、互联互通、战略选择等诸多角度论述了广东如何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福建为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也达到了11篇,涉及广西的有9篇,海南的有7篇。不仅如此,还延展到各省所辖的市区,如广东的汕头、汕尾、广州、惠州、阳江、湛江等地,广西的钦州,福建的泉州、福州、漳州、厦门,浙江的温州、杭州、宁波。
2.国内各省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比较研究。岑树田(2014)从参与区位、目标、思路、现有平台、比较优势以及措施层级等方面对广西与其他省市的参与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广西应以软件建设为主、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尽量避免合作机制碎片化、加大北部湾海洋合作开发的建议;康霖(2016)对海南、广西、云南三省进行了比较;郭建东(2015)对福建与温州融入新丝路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四)围绕五通展开的研究
1.政策沟通方面:主要是有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平台、机制的研究。李庆新(2014)认为应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与海洋经济。李向阳(2014)基于亚洲发展地特殊性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定位,认为未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将会与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并将多元化落实到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具体区域合作以及跨区域层面。陈伟光(2015)也认为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突出表现为合作领域、合作制度、合作目标的多样性与多重性。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中国实施协同性、创新性、积极防御型战略理念和行动方案的重要载体,其战略实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联动,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的互联互通,推动政策、制度和规则层面的务实合作,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建构区域合作新格局与区域治理新机制。蔡鹏鸿(2014)指出各种合作论坛、经贸合作协议以及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机制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中国应根据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要与战略安排跟沿线国家搭建更多的自贸区,双边投资协定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简化出入境签证手续以及组建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联盟等合作机制,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道路联通方面:李钧(2014)分析了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基础和现状,指出存在广东自身能力不足、来自邻省的竞争、资金难题、技术标准难题以及经济实力差距、政治外交因素等问题,提出加强互联互通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建议;黄波、张滨(2015)能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效衔接的交通运输方式——海陆联运的建设与发展,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珠海应依托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海陆联运建设步伐。
具体包括:完善海陆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西江江海联运工作;推动南沙、前海、横琴三大开发区建设;加快整合港口步伐,加快现代港口物流转型;规范多式联运市场;积极拓展信息网络;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形成“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最终带动广东旅游、进出口贸易、文化、运输、能源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张洁(2015)则从安全考量视角,认为建设海权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借鉴古代历史经验,结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港口建设的布局,分类型、按步骤地将重点港口打造为本国的战略支点。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应该成为优先选项。
3.贸易畅通方面:主要集中在贸易便利化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方面的研究。毛艳华、杨思维(2015)认为贸易便利化合作是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相互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探索了沿线各经济体开展贸易便利化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最后提出了促进沿线区域贸易便利化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张时立(2016)认为中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自贸区建设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又将促进自贸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开放。
4.货币流通方面:加强货币流通,就是要形成区域金融圈。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货币互换,试点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创新,互相开放金融市场。唐珺钰(2016)指出当前人民币已日益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多边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对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货币的影响力也在加强。但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还不平衡,建议深入挖掘人民币在东盟贸易、投融资中的结算、计价、储备等区域性主导货币的潜力,推动人民币在南亚、西亚扩大使用范围,发挥华侨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化过程的作用。保建云(2015)认为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非欧国际贸易、金融与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和转型的必然产物。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币贸易圈主要由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新兴贸易大国所主导,以人民币为主要贸易结算、储备与投资货币,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和西大西洋沿岸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建设为条件,以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为基础,沿路各国共同参与构建区域商品贸易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是其基本要求。
(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经贸、旅游、文化等以产业为对象的专项研究日臻丰富
王俊桦、张建中(2015)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两者相互促进,并分析了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者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和双边合作方面的对策;庄伟光、邹开敏(2015)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为背景,提出了粤港澳台旅游合作应开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城市、多区域联合开发旅游路线的模式,并分析了阻碍两岸四地合作的障碍与困难,最后提出了粤港澳台旅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邓颖颖(2015)则从人文交流的视角指出旅游作为兼具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功能的重要领域,以及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存在雄厚的现实基础,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路径。
2.沿海城市和港口经济的发展研究渐成重点
刘宗义(2014)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我国沿海城市和港口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求中国沿海城市和港口进行产业升级;其次,将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的成长和人民币国际化;最后,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付邵武(2016)以沿海港口为切入点,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国考量以及建设的方略加以详细剖析,并结合相关数据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港口发展间的联系,发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沿海港口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沿海港口的发展又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一)简要评价
自2013年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和五通措施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至今仍热度不减,短短几年就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从研究内容上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概念厘清和理论体系框架已形成,但在以下方面鲜有涉及或较薄弱: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持方面的研究很薄弱。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相关议题,学界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平台、合作机制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但已有文献鲜见有对人才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
(2)关于五通措施的研究,民心沟通方面的研究是短板。
已有文献对五通措施中的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对货币流通和道路联通方面的研究近两年也日渐重视,但民心沟通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即便提及也是在分析国别或地区的参与对策中粗浅地一带而过。
(3)以具体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还远未专门化和细化。目前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主要是经贸、旅游合作两个领域,其他产业的专门研究还很少。
2.从研究方法上看,比较简单粗糙,这也影响了研究的质量。如前所述,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数采用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方法,极少数运用了专门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如历史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SWOT法以及经济学的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的单一间接影响了研究的质量,使得优质论文较少。
3.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看,研究领域涵盖范围广,但深度有限。短短三年的时间,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几乎面面俱到,国际与国内视野俱进,理论体系基本构建,某些方面的研究日臻成熟,但研究“广泛”的同时“精细深”又凸现不足。具体表现在:
(1)关于合作平台机制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过多强调如何搭建具体的合作平台和相应机制,但缺乏对目前平台碎片化现象的关注,对平台整合机制研究不足,而这正是各地各种平台搭建后应特别注意和防范的问题,如若不重视就会造成资源重复、恶性竞争的后果。
(2)以国别和地区为对象的研究方面:要注意东盟各国研究中一国一策的研究;国内各地的研究中地区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处理以及新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展望
如前所述,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理论体系已基本构建,学界的研究已从宏观战略视角转向中观直至微观的专门化研究,未来在以下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1.建设的总体框架方面,应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才建设和资金支持的重点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归纳起来无外乎人、财、物三方面的建设,目前学界对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物方面的建设研究较多,资金支持方面的研究有所涉足,鲜见人才建设方面的文献。
2.“互通”措施方面,民心沟通的研究应设立专门议题。五通措施作为建设的战略方针,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民心沟通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属于精神层面的“软”沟通,理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论述民心沟通方面的文章,相关研究只散见于部分文献的枝节而稍带提及。
3.专题研究方面,国别研究和具体产业研究会成为新一轮热点。当前学界的研究已从宏观理论体系构建转向具体问题的研究,以东盟各国为重点对象的国别研究,以海洋产业为主线的产业研究会陆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并成为新一轮研究热点。
4.研究方法和手段渐趋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纵深发展。鉴于相关研究的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特征,应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采用专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另外,一些领域尽管研究成果较多,但还存在研究的盲区,如合作平台的整合机制研究、国内地区协调问题,以及同一地区新形势下区域一体化建设问题等,都需要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
[1]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
[2]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意义深远[J].中国外资,2014(10).
[3]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5).
[4]卢昌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J].决策咨询,2014(4).
[5]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中国经贸,2014(8).
[6]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7]鞠华莹,李光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4(9).
[8]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5).
[9]楼春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险与挑战[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5).
[10]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4).
[11]吕余生.深化中国一东盟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学术论坛,2013(12).
[12]司徒尚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内涵、性质和时限之我见[J].新东方,2015(3).
[13]李世杰,王成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纽带与战略支撑[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14]刘宗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J].城市观察,2014(6).
[15]付邵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港口发展[J].智富时代,2016(1).
[16]祖立超.俄罗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认知与政策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11).
[17]刘雨辰,杨鲁慧.美国东亚海权战略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于战略外溢效应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8]李靖宇,张晨瑶.中俄两国合作开拓21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15(3).
[19]岑树田.广西与其他省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比较研究[J].广西经济,2014(7).
[20]康霖.地方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比较分析[J].新东方,2016(1).
[21]郭建东.从福建看温州如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J].浙江经济,2015(17).
[22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路[M].五洲出版社,2006.
[23]李向阳.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
[24]陈伟光.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25]蔡鹏鸿.启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J].当代世界,2015(2).
[26]李钧.广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探求,2014(4).
[27]黄波,张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海陆联运建设发展探究[J].珠江论丛,2015(3).
[28]张洁.海上通道安全与中国战略支点的构建——兼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安全考量[J].国际安全研究,2015(2).
[29]毛艳华,杨思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合作与能力建设[J].国际经贸探索,2015(4).
[30]张时立.中国自贸区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6(1).
[31]邓颖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路径:中国—东盟旅游合作[J].东南亚纵横,2015(10).
[32]唐珺钰.海上丝绸之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机遇[J].金融博览,2016(1).
[33]保建云.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上丝路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与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4]庄伟光,邹开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台旅游合作研究[J].新经济,2015,(16).
[35]王俊桦,张建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5(7).
F125.4
A
1007-9106(2017)02-0087-08
*本文为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广东—东盟合作平台建设机制研究——以系统论的视角”的研究成果。
周春霞(1974—),女,广东海洋大学经管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社会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社区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