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军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他胸怀宏大的政治抱负,在为官用人上,气量很大,这是一个后人无法抹黑的优点。
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袁绍出兵讨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陈琳奉命起草檄文,将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问他为什么起草檄文骂自己?
陈琳不卑不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由此发现陈琳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曹操不但没听众人劝说杀了陈琳,还力排众议,把他留在身边做高参,由此可见曹操不计前嫌的胸怀,求才若渴的迫切,惜才如金的胆识。
“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曹操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记得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答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能用有德有才之人,部属就信服;相反,如果把无德无能者用起来,部属自然就不服。也就是说,服与不服,在德不在权,有权可能使人口服,而有德可使人心服。曹操为何让人信服?从对待对手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在与羽翼未丰的刘备青梅煮酒时,有人觉得刘备必有后患,建议曹操把他杀了,可曹操却说:“现在是网罗天下人才的时候,不能因杀一个人而失了天下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反之必众叛亲离、事业受损。果然,因为曹操这种爱才的坦荡胸怀,许多人才向曹营流动,士气持续高涨,形成了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鼎盛局面。
官渡之战大战袁绍,曹操手下的亲信搜集到战前本营中一些人因怕打不赢而写给袁绍的投降信,下属问如何处理。谁知曹操看也不看,让人一把火烧掉。曹操以他肚里撑船的度量,使所有人大为宽心,凝聚了众将之心,实际上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正向作用。曹操如此宽宏大度,谋臣武将怎能不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呢?
“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必用人。”纵观曹胜袁败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虽然同是汉末乱世中崛起的人物,但袁绍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而曹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宽广的眼界对事,以宽阔的胸怀对人,“引才引心,留才留根”,长久地赢得人心。所以,在导致成败的众多因素的背后,早就潜伏着的某种必然性在悄悄开启双方的命运之门。
气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为人所用,有气量者才能用人。有气量的人就像计算机有个大内存硬盘,装得下各种“文件”,转换迅速,运用自如,化为我用。这就是曹操的气度与风度,有了这样的气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站到了获胜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