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工作的开展

2017-02-25 18:27牛翠萍刘鑫
关键词:国统区沦陷区广大青年

牛翠萍,刘鑫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工作的开展

牛翠萍,刘鑫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实把社会各阶层青年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战时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展开了全面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立青年动员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了广大青年推动和支持国民政府坚决抗战,争取民主,促进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日占区,秘密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与日本法西斯和汪伪政权展开英勇机智地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时期,青年动员工作

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角逐,同时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我们这一次抗战,是全面的抗战。全面抗战并不是单靠军事动员就够了的,积极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也很重要。”[1]青年动员工作就起到了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与精神层面的作用。

一、根据地青年动员工作的开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进攻,30日攻占平津,8月又大举进攻上海。自此,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自卫战争。

(一)站在抗日救亡最前线

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通电:“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2]随后,在8月22日至25日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方针政策,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积极号召广大青年要勇于担负起抗日救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首先,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爆发前后就已有3万工农青年参加了抗日武装,积极宣传抗日,走上抗日前线。在抗战开始以后的前两年,仅在陕甘宁边区,参加主力部队的少先队与自卫军就有8000余人。到1940年上半年,在华北和各个战区,参加部队的青年就达到十几万之众,广大青年成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来源。

其次,组建青年抗日组织。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青救会还动员和组织青年建立了一些诸如青年抗敌自卫队、抗日青年队抗日义勇军以及各种青年抗日游击小组等脱产、半脱产或者不脱产的抗日青年武装。这些青年抗日武装除了扩大主力部队、协助主力部队作战、支援前线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外,还直接参加打击日伪军的武装斗争。

最后,《青年运动的方向》的发表为青年抗战指明了方向。1939年,在庆祝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大会上,毛主席作了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这篇演讲充分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指出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与前途问题,并且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在整个人民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与地位,特别指出广大青年的斗争必须与整个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从而为广大青年指出正确的方向。

(二)从健全组织机构到开设培训班,凝聚青年的力量

首先,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构建青年动员运作体系。在1936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并于1937年4月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作为现有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1938年5月,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国青年的团结与统一,确保其开展有效的青年动员,又通过了《中央关于组织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决定》,规定“县委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3]在中共中央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原来的青年部就被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所取代,随后,各级党组织纷纷地先后设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并且都在其中配备了专职的青年干部。这样就从中央到地方,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党内系统的青年工作领导机构。

紧接着,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38 年10月10日至11月21日在延安召开。会议决定,为促进各个青年组织团体的团结和友谊,建立青年及团体间的相互间联系,促进全国广大青年的统一,特别成立了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来作为全国青年组织团体的领导机关,并且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简章》,确定了联合办事处的任务和工作,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青年组织领导机构。

其次,开设青年培训班,打造革命的熔炉。为了把广大青年培养成抗战所需要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办起了各类学校。在延安就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安吴青训班、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等学校,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年一边劳动生产,一边学习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与军事知识,在劳动中锻炼青年的思想,磨练他们的意志,使广大青年掌握了各种军事知识和本领,为奔赴前线、敌后消灭日本侵略者,打下来坚实基础。比如,安吴青训班从1937年10月到1940年5月共举办14期,培训学员达到1.2万多名,被誉为“青年干部的摇篮”。

(三)战胜困难,保卫与建设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到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时期。一方面,日本侵略者集中60%以上的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另一方面,国民党消极抗日,对共产党实行经济封锁与严密的包围,再加上共产党军民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进一步加重了根据地的困难。

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广大青年开始反“扫荡”,保卫抗日根据地。一方面,加紧对青抗先和民兵的军事训练,组织他们一边练武,一边战斗。在1941年的10个月中,仅冀中的青抗先组织,就单独与敌作战910次,参加人数2.3万,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390次,参加人数4.4万[4]。中国共产党还动员青年同人民群众一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斗争形式,比如,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和麻雀战等,有效打击了敌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另一方面,动员青年开展整风运动与大生产运动。在这过程中,青年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开展了拥军“礼拜六”、“优抗”募捐等活动,保障了前线战士能够安心杀敌。青救会组织青年参加劳动互助组,发展家庭生产,并建立起一系列“青”字号生产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除此之外,中共还积极发展根据地教育,创办了冬学、夜校、识字班、读书会等,训练教师,培养青年干部。这些政策与措施使根据地逐渐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二、国统区青年动员工作的开展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起初采取“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随着日本侵略脚步的加快,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国民党最终决定与中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一)国民党倒行逆施,强化对青年的控制

抗战初期,国民党还能够积极抗日。但随着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实行消极抗战,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并连续发动反共高潮,广大的青年尤其是国统区青年也未能幸免于难,抗日救亡组织和运动遭到种种破坏,大批的青年被捕、被杀害。同时为了控制青年,一方面向青年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思想,推行“党化教育”和“训导制”,从而达到在思想上控制青年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三青团组织,通过采取卑劣手段,在组织上控制青年。

(二)审时度势,中共不断调整国统区青年动员方针与策略

首先,中共国统区青年动员方针的转变。面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转变了国统区的青年动员工作。中共将动员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公开动员工作转向秘密动员活动,坚决贯彻与践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6]的16字方针与“勤学、勤业、勤交友”的工作方法。

1940年6月3日,中共中央党作出《关于目前国民党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决定》,指出:“今后国民党区学生运动的根本方针,应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故工作中心应由校外救亡工作,立即转为校内学生工作;各重要的大中学及地方教育界有地位的学校,应设法建立短小精悍的支部。”[7]1940年12月1日,中央青委发出了《关于国民党区域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指出了在国统区环境恶劣、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党在国统区的基本任务:一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一是开展统一战线,扩大政治影响。[8]中共中央、中央青委的这些指示,迅速转变了国统区的青年动员工作,保存和逐步壮大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的学生运动的高涨打下了基础。

其次,皖南事变之后,开展“据点”式工作。国统区青年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中共根据形势,改设青年组,出现了一种“据点”的新组织形式,它接受中共的领导,但没有名称,规模很小,一般只有三至五人,而且不发生横的关系,只是单线领导。各“据点”成员都有计划地广泛参加各种公开社团去开展交友活动,以扩大群众基础,了解情况,锻炼和隐蔽自己。同时,各“据点”通过传单和小册子联系进步青年,向广大青年宣传革命道理。到1945年时,“据点”已发展到48个,联系了989人,其中大学生有464人[9]。这种方式使广大青年进一步团结在党的周围,既回击了国民党的消极恐怖政策,又避免了与国民党的正面冲突,维护了来之不易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再次,掀起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国统区内,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掀起了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国民党三青团在群众中逐渐地被孤立起来。在1942年,党领导昆明学生开展了一场“倒孔运动”,给极端腐朽的国民党蒋介石以沉重打击。1945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得到更快更猛的发展,各界爱国民主青年向呼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4到1945年,在青年工人、青年学生和职业青年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一些进步青年组织。例如,在昆明成立的民主青年同盟,在成都成立的成都民主青年协会,在重庆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社。他们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带领和团结广大青年进行民主运动和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积极争取三民主义青年团,建立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抗战中,中共始终对三青团始终采取帮助的态度,并对其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争取和动员更多的爱国青年,积极建立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国共摩擦时,共产党仍然是采取积极态度,认为“它是有可变性的,它在环境好转、国民党更进步的条件下,亦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变的,有可能成为青年统一的组织”,[10]积极帮助它做好支持抗战的工作,切实维护了国共合作,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沦陷区青年动员工作的开展

日本帝国主义在其统治区内实行极端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广大青年遭受着残酷压迫,许多青年遭到随意逮捕和杀害。仅所谓的“731部队”,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用于“实验”而被屠杀的中国人就有3000多人,其中绝大多是青年[11]。日寇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连坐,禁止一切抗日活动,若有反抗,就会遭到镇压。日寇还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在沦陷区骗招、强征和抓捕青壮年,有的还被带到日本充当苦力,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6月,日军仅在东北就掠走青年600万人,押解他们从事苦役[12]。除此之外,日本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强化对青年的思想控制,建立汉奸政权与伪青年组织,以达到在组织上控制青年的目的。最终腐蚀和消灭青年的爱国情感、民族意识以及磨灭他们的反抗意志。

(一)加强宣传工作,组建敌后青年组织

为领导沦陷区青年进行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要求把秘密斗争与公开斗争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开合法活动,团结与发展进步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打击削弱日伪势力。

首先,中共地下组织坚持“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方针,采取隐秘的方式,动员、组织和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学生。中共地下组织在学生中建立一些学术和文化团体,组织他们演出进步话剧,秘密传唱抗日歌曲,从而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罪恶目的,激发抗日爱国情感,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师生将敌伪所开办学校巧妙的办成了“两面学校”,即表面上是日伪进行伪教育的学校,实际上是共产党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的学校,使日伪的奴化教育始终未能实现。

其次,派遣工作人员到日区工作。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出大批人员到日占区的城市工作,同时抽调和动员大批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参加城工训练班,然后回到城市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动员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冲出魔窟,投奔到各大抗日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输送了大批的新生力量,发展和壮大了抗日革命队伍;在广大的农村,中国共产党进行大量的宣传与文化工作,向青年宣传抗日,鼓舞青年的抗日热情。

最后,秘密建立青年组织。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建立了许多秘密青年组织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以团结广大进步青年,比如有北平的“海燕社”、南京的“青年互助会”、武汉的“文艺生活会”等等。通过这些组织,中国共产党向青年宣传抗日思想,使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著作。通过学习,广大进步青年初步掌握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懂得了中国革命的一些道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

(二)利用敌人组织与矛盾,扩大抗日力量

中国共产党善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扩大抗日力量。在沦陷区,日伪之间、大小汉奸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可以利用的矛盾。比如,日军对伪军的不信任和猜忌,大小汉奸之间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攻击等等。

当时日本特务对青年的监视特别严,地下党就利用一些大汉奸作挡箭牌,比如利用汪伪的“中国青年模范团”等青年组织搞合法斗争;利用汉奸相互争夺青年的机会,中共地下组织合法团体,敷衍上层,掌握中层,面向基层,打开局面,掩护党的秘密工作。在1943和1944年,中共地下组织利用汪伪的“干字运动实践会”举办生活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青年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增强青年救国的信心,培养积极分子,发展进步力量,为今后开展青年活动和建党工作打基础。1945年,中共地下组织继续利用“干字运动实践会”办起了职工补习学校,团结大批青年积极分子。不论是“生活营”还补习学校,都成为了党培养进步力量的训练班。

抗战后期,沦陷区的青年抗日力量已有了较大发展。194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沦陷区的任务:帮助沦陷区人民组织起来,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举行武装起义,配合军队的进攻,里应外合地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我们的兄弟姐妹们。[13]为此,中共地下组织加强了城市党的组织发展,许多优秀青年被吸收入党。除了在学生中开展工作以外,中共地下组织还深入到青年工人、店员以及职业青年中去开展工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地下组织开始在一些城市郊区组建地下武装,青年成为了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但由于后来形势的急剧变化,组建地下军的任务未能实现。

[1]王加点.抗中的青年运动[J].青年,1938(15):5.

[2]魏宏远.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1.

[3][7][8]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7-1949.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453、519-520、534-536.

[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8-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6.

[10]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288.

[4][9][11][12][13]郑洸.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275-276, 301,280,281,288.

[责任编辑 王云江]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mobil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 - Japanese War

NIU Cui-ping, LIU Xi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all social strata into the wartime trac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ducted an extensive youth mobilization work in the CPC base areas, the Kuomintang ruling areas and the Japanese occupying areas. In the CPC base areas, CPC has established an organization leading the youth mobilization work to build,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the bases. In the Kuomintang ruling areas, CPC has launche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to push forward and suppor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resolutely fight the war for democracy and promote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anti-Japanese youth. I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reas, CPC has secretly developed the Anti-Japanese youth organizations, and mobilize the young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fascism and Wang Puppet Regime with bravery and wisdom, which have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ti-Japanese War; the youth mobilization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2.016

K265

A

1673-9477(2017)02-050-04

[投稿日期]2017-02-25

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xm173009)

牛翠萍(1971-),女,黑龙江依安人,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国统区沦陷区广大青年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爱, 用沉默代替挣扎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