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教育也需要协同创新

2017-02-25 11:59屈哨兵
少先队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华理论传统

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各自为政,缺乏互动关联;中华经典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彼此脱节;经典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经典教育形式单调、实效性有限,等等。

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应该突破各自局限,实施“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的经典教育协同,共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体系与模式。

所谓“三联动”,指的是将大中小学的中华经典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一体化、阶梯式的实践教育体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中华经典教育工程。这便为我们构筑大中小学“三联动”开展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所谓“两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当前中华经典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彼此脱节的弊端,提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对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以中华经典教育的理论构建为突破口,以高校作为行动主体进行示范牵引,采用不同类型和学段的学校联合攻关、不同专业优势互补的工程学方式,努力在理论上探讨中华经典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如中华经典的概念、中华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中华经典教育的价值目标、有效实施路径等。第二,从事中华经典教育理论探索的学者、专家亲自参与中华经典教育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融入大中小学校的中华经典教育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两结合”,即从中华经典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特点出发,注重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在历史/现实的维度中建立一种精神平衡,并自觉地利用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推行中华红色经典教育,使红色经典的种子在青少年学生中生根发芽。

所谓“多样态”,指的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大中小学生媒介接触与阅读方式的变化,应开发“多样态”的实践路径,创新中华经典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开展中华经典阅读活动时,就不仅实施了“素读”法,提倡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来理解和记忆文本;同时,还以微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微型化”“多样化”“交互性”“情境化”等原则,实施“微悦读”“移动读”“泛在读”。

猜你喜欢
中华理论传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