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民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克勒沟林场 河北围场 068450)
北方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与抚育管理
张立民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克勒沟林场 河北围场 068450)
本文阐述了北方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特别论述其对北方地区环境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由笔者多年造林经验积累总结得出的,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樟子松栽植的多种技术和方法。
北方;樟子松;造林
下面重点介绍对地貌不同时的樟子松造林技术:
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地上栽植樟子松树种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小松树不受沙埋、沙割、沙打及风蚀虫害。因此在流动沙丘栽植必须事先栽植固沙植物固定流沙,当流沙基本稳定时再进行樟子松造林。用芦苇编成45cm高的帘子,按照1m1m的格式将帘子立埋地下20cm,上留25cm,形成网格状沙障,在行间栽植樟子松苗或容器袋。
在沙地植松实践中,可推荐的栽植方法有:
(1)小坑靠壁(垂直壁)法:
沙地栽植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功效高,且可保证栽植质量。方法是小坑垂直于一壁,与挖坑人相对,坑深35~40cm,坑口宽30~35cm,坑底宽15cm左右,将松苗扶正于垂直壁的侧边,挖坑人将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内填满踏实,第二坑再填入第三坑进行倒坑栽植,依此类推,每工组每日可栽苗木1000~1200株。
(2)隙植树法:
用植树锹做成深50~60cm、上口宽10cm左右或更宽的一些缝隙,将苗根全部放入缝隙中,轻轻抖动一下苗木,使苗根舒展,将苗木靠在缝隙之一壁,再在距离第一缝隙8~10cm,处,插进植树锹,深度同第一缝隙,用力先往里搬,再用力往外搬,把苗根挤实,使下部苗根与土壤密接。最后把第二孔隙填实,再用脚将苗木踏实。此方法简单易掌握,毎工组每日可栽植松苗1300~1500株,比一般栽植方法提高工效20~40%。
(3)明穴栽植法:
用锹挖成深35~40cm、长宽30cm正方形坑,将苗木扶正于坑中央,覆土踏实。
(4)簇植法:
在5050cm小块地上,用植树锹呈梅花三角形栽植3~5株苗木,株间25~30cm,每工组每日可栽植苗木1600株左右。在贫瘠干旱沙地上栽植樟子松苗木应当进行深植,比一般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而且促进幼树的生长,深植措施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围场坝上地区开始营造樟子松造林始于80年代。
(1)苗木要求:
两年生樟子松Ⅰ级苗木,要做到“五不离水”,即起苗地浇水、起出的苗木挂浆、假植运苗时浇水、到造林地段假植浇水、栽植放苗的苗木箱要有水。具体把好“三关”,即苗木关、栽植关、检查验收关。
(2)栽植密度:
造林直接影响幼林株冠的郁闭时间、林木的生长量以及木材的质量,为使栽植在贫瘠沙地上的幼林早日郁闭,因地制宜地密植是合适的,行距宜大株距宜小,行间大容易抚育管理,行内留一定宽度草带,可减少幼树风蚀沙打之害,株距小可提高郁闭度,有利于幼树生长,另外为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造林时每100m留100m的林间隔离带,便于防止火烧连营同时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按照实际生产实践,造林密度掌握在每公顷2000~3300株,规格23m、33m,栽植后3年郁闭,10~12年生林木逐渐分化,此时应实行打枝。
(3)造林后的补植:
造林当年秋季,凡是成活率在80%以下或松株死亡不均匀地段,选择壮苗或在原来松树稍大后,用容器袋装苗进行补植,并且要在每年春季灭鼠一次。
要持续抓好樟子松管护工作,切实搞好护林防火,不仅要下力量把樟子松林管护好,而且要积极筹措和争取资金,扩大和完善樟子松防护林建设规模,积极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防护与造林结合,加快樟子松造林速度,把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与成功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大力营造樟子松人工林。要加强对育林措施和病虫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在加大樟子松封育、造林规模的同时,把樟子松林培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要加强宣传教育,依靠政策法令,协调林政关系。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为农牧业服务的工作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广大农牧民宣传林牧之间、林农之间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封山育林,防止人畜危害,既维护农牧民的利益,又实现森林管护。
(2)要设立管护机构,加强护林防火。围场地区的樟子松林主要分布在坝上和坝根,封育管护中防火是关键。为了加强护林防火管护工作,防火期内林场有专人巡护、瞭望,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尤其在防火关键时期,做到24h有人值班,并争取每天清理闲散人员,清山、清河套,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经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从没发生过火情火灾,有效地保护了森林,预防了森林火灾。
总之,冀北山区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坚持不懈努力,总结经验,想尽办法,摸索总结出了一条樟子松造林管护之路。
[1]段文标.草牧场防护林主要树种适生土壤类型的研究[J].北京:土壤通报,2005,06.
[2]康宏樟,朱教君,李智辉,许美玲.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与引种栽培[J].北京:生态学杂志,2004,05.
[3]包永红.樟子松对水分胁迫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
[4]红玉.科尔沁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S791
A
1005-7897(2017)22-0174-02
20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