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

2017-02-25 03:12王习胜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精神

郭 超, 王习胜

(1.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贯彻和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发力,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致力于大学生“需求和期待”的满足,让其有获得感,是不容忽视的着力点。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当让大学生有什么样的获得感,如何使其获得那样的获得感,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

获得感实质上主要是一种需要满足感,让人有获得感的要旨就是让人获得需要满足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根源在于大学生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280,“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人不可能离开需要而存在,离开需要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大学生绝对不会毫无目的、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和期待,希望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中有所获,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和塑造方面有所得。如果大学生正常的、合理的内在需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满足,“深层期待”与“实际获得”存在较大落差,那么他们是不可能真心喜欢、诚心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获得大学生的“点赞”,就必须“给力”大学生的需要满足感,使其大有收获。

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3]。大学生要“成人”,自然而然需要物质上的给养,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既需要强健的体魄,也需要强大的内心;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较高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因此,在成长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大学生渴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他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第一,在思想层面,思想健康是人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思想顺畅是“成人”之路畅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解答思想困惑,化解思想症结,清除思想障碍,做到思想豁达;第二,在政治层面,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过硬的政治素质越来越能够让个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政治觉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第三,在道德层面,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成人”的核心要求,道德成熟是真正“成人”的标识,大学生需要明确道德标准,提高道德能力,体觉道德智慧,坚守“道德底线”,迈向“道德高线”,在道德境界升华中实现自我超越;第四,在心理层面,心理健康、身心和谐是“成人”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外压”与“内忧”的综合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打开心结,疏导心理,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第五,在价值观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觉地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统一起来,才能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成人成才。面对社会生活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价值主张,大学生出现了价值选择迷茫和价值认同危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引导他们遵循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此外,物欲的泛滥淹没了人的精神家园,世俗精神的扩张导致了终极信仰的失落,大学生在“成人”的歧途上行无依归,渴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点亮心灯,指引他们从人生歧途返回“人间正道”,寻找精神的皈依和信仰的寄托,安顿漂泊的灵魂。

倘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尊重和满足大学生这些最根本、最现实、最紧要的“成人”需要,不能切实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之感,那么大学生就很难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正当性就会产生质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彰显合理性,提升实效性,根本出路就是千方百计让大学生有更丰厚、更优质的获得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让大学生有什么样的获得感

作为一个新词,“获得感”的内涵与外延尚未被严格界定,对其认识还处于探讨阶段。简单地说,获得感就是人在获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主观心理感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有获得感,指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收获感和满足感。

获得感有类型之异、层面之分,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区分。比如,根据获得之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根据获得之物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抽象获得感和具象获得感;根据获得感维持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短暂的获得感和长久的获得感,等等。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当在什么层面让大学生有获得感?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5],它的产品是精神性的、抽象性的;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作用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其中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人生成长的“总开关”。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重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价值上赋予大学生精神层面、抽象层面的获得感。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让大学生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获得感。

首先,理应让大学生获得思想通达之感。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疑惑和思想困苦,对思想层面的解惑、去苦有着强烈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当大学生出现了思想困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及时释疑解惑,给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当大学生因为思想症结而苦不堪言时,要剖析思想病根,纠正认知偏差,消解观念冲突,给人拨云见日、如释重负之感;当大学生陷入思考的“死胡同”时,要给予思维方式的引导,给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感。思想是由知、情、意、信组成的有机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化解不正确的认知,修复消极的情感情绪,磨砺坚定的意志,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使大学生在获得理性认知、积极情感、刚毅意志、科学信仰的基础上获得思想上的通达。

其次,理应让大学生获得政治清醒之感。大学生想成为“合格的学生”、“合格的职员”、“合格的公民”,政治合格是底线要求,而做到政治合格首先就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获得共产主义理想之光的指引,使个人理想追求不偏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个人志向不偏移政治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爱国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形势政策教育,让大学生及时获得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清醒认识,理性看待政治生态和政治愿景,自觉摒弃对党和国家的过分要求,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通过政纪政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获得清醒的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明白自己的思想言行不能触犯那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能违背那些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规、知法守法的社会公民。

再次,理应让大学生获得道德成熟之感。人们常说,“要成才必先成人”,其中“成人”意指成为有德性、讲道德的人。因此,道德成熟是个体成才的先决条件,也是个人成熟的标识。何以评判一个人是道德成熟之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道德成熟的人是兼具道德理性、道德感性和道德慧性的人,能够将“讲道德”的理性认知、善良动机、方法技巧统一起来。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获得必要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讲道德”,切实明白“讲什么样的道德”,更要让大学生获得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能力,得到道德智慧的启迪,真正学会“怎样讲道德”。唯有如此,当大学生面临道德冲突、道德两难、道德悖论等境遇时,就会少一些迷茫、尴尬、困惑,多一些清醒、从容、自信。二是道德成熟的人“不仅关注自我的正当利益,而且具有关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5],善于将利己与利他、“小我”与“大我”统一起来。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义利观,教导他们合理合法地追求和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引导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关爱集体,进而服务社会,心系祖国发展,关心人类命运,使他们体会助人之乐,行善之福,在健全的道德人格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在高尚的道德境界中获得人生超越感。

其四,理应让大学生获得心理和谐之感。当代大学生在期盼社会和谐的同时希望自己心理和谐,在憧憬“美丽中国”的同时渴望自己拥有“美丽心情”。引发人的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少心理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思想出现了问题,比如思想观念的偏差、人生意义的失落、理想信仰的缺失等。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信仰,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看待成败、得失、荣辱、祸福,正确对待苦难、挫折和不幸,使大学生在理性认知、正确思考、转变信念中解决抑郁、焦虑、郁闷、自卑、嫉妒、偏执、纠结、愤恨等心理问题,从而得到心灵的呵护和心理的平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爱情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多做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情,使其在价值引领和意义指引中摆脱空虚、孤独、浮躁、失落、迷茫等负性心理的干扰,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心理的和谐。

其五,理应让大学生获得价值认同之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阶段的当代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格外显著,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有着对价值认同的强烈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愿接受、遵从、信仰社会主流价值观,以此寻求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价值共同体,凝心聚力,夯实统治基础。从个人层面来看,需要通过对某种价值观的内在认可,以此获得价值标尺和心灵罗盘,评判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行为,定位人生发展,确认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体公民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思想共识点、情感共鸣点、利益共同点,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其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和巨大价值,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大学生真正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获的不只是简单的价值规范,还有理性的价值选择,公允的价值评价,坚定的价值信仰,执著的价值追求。

最后,理应让大学生获得精神皈依之感。当代国人在享受社会转型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忍受着难言的精神痛楚,面临着严峻的“精神危机”。“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逐利本性已经使物欲凌辱和奸污了我们的精神”[6],物欲横流加剧了“精神的物化”和“精神世界的荒漠化”,精神空虚、精神失落让人苦不堪言。工业社会中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膨胀挤压了价值理性的空间,对“身外之物”的热衷追求使人淡忘了终极价值追求,忽视了精神超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们难以摆脱世俗羁绊而进入“自由王国”。在旧的思想文化体系不断遭到解构而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的特殊时期,思想多元、道德失范、意义失落、价值迷茫、信仰缺失使人们漂变的灵魂无处安放,“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心灵叩问难觅答案。“在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今天,国人的精神处境就有点像一个背着装满财富的行囊却找不到家的精神流浪汉”[7],人们渴求早日找到精神归途,获得精神皈依。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爱人的灵魂,耕植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的精神追求的活动,理应为大学生点燃心灯,为他们照亮“精神还乡”之路,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重塑精神信仰,使其情有所归、心有所向、魂有所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让大学生有获得感

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更多、更强的获得感,需要多方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而言,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正确处理好“供”与“需”、“内”与“外”的关系,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接受度和认同感。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人文关怀。这里所言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以人为本”中的“本”意指要以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为根本,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价值本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必须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不能弱化,集体主义的基本立场不能动摇,但是绝对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人本身”、“发展人本身”的个体价值,不能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能让国家和集体获得什么,还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大学生获得什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引导‘现实的人’在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8],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大学生为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回应他们的发展诉求,把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统一起来,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困苦、情感困扰、道德困惑、心理困厄、精神困顿等问题,使他们在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拥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第二,要增加有效供给。获得感是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需求与供给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供给必然没有获得,有供给却不能满足需求,同样也无法形成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相当充足。然而,大学生的获得感有时比较匮乏,原因可能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是无效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让大学生有获得感,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来一场“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鸿沟。有效供给是高质量的供给,可以满足人的高端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满足大学生深层次、高级别的精神需要,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枯燥的理论知识、生硬的道德规范、空洞的人生道理等,而要将理论知识蕴含的真理力量揭示出来,将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信仰讲清讲透,将人生道理指向的人生意义发掘出来,满足大学生对真理、美德、信仰的追求。有效供给是有针对性的供给,可以满足人的异质化、特殊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予个性化教育和服务,使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形式深受大学生的喜欢。有效供给是及时的供给,可以及时满足人新产生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及时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帮助大学生将思想和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要改进方式方法。有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否则,即使提供再好的精神食粮,大学生拒不接受,也不可能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深入了解大学生身心特点、内在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大胆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一是要改进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革命导师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方法,比如理论批判、理论灌输、宣传宣讲、思想斗争、整风运动、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榜样教育,等等。这些方式方法有的由于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语境而需要加以扬弃,有的沿用至今但需要加以改进,使之更好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以理论灌输为例,不能盲目“硬灌”而要学会“巧灌”,不能一味“漫灌”而要注重“滴灌”,在灌输过程中既要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既要思考怎么把积极的思想“灌进去”也要考虑如何把消极的思想“导出来”。二是要在改进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紧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境遇,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新变化、新诉求,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大胆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办法,比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思想咨商”[9]的方法、备受关注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慕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大数据教育的方式方法、“微文化”熏陶的方式方法,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为了迎合大学生的需求,而是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教育内容。此外,要特别重视改进和创新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无声无息、不知不觉中收获思想的启迪、道德的教化、价值的指引、情感的抚慰、心结的开解、人格的完善。

我们知道,高校并非“一方净土”,大学生也非“世外桃源”中人,不良社会环境会冲击、弱化、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大学生的获得感。因此,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也要大力优化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消减“相对剥夺感”,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来说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6.

[4] 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2.

[5] 张容南.何谓道德成熟[J].伦理学研究,2013(4):12—17.

[6] 邵文华,侯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自律的基础和依据[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73—78.

[7] 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04(6):207—211.

[8] 王习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133—138.

[9] 王习胜.“思想咨商”及其中国式问题论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34—140.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