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2017-02-25 02:34郑豫鹤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研究

郑豫鹤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河南郑州450001)

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郑豫鹤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河南郑州450001)

通过CNKI数据库搜集2007—2017年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整理出107篇相关文章,采用对比和归纳法,分别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方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对策

1 研究背景

自1952年国家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至今已有65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制度初设阶段,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实施兼职辅导员制度,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在校、系党委领导下开展基层政治工作。二、制度发展停滞阶段,1966年至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国教育工作严重受挫,直至1978年教育部重新起草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同年5月份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议》,正式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首次提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决议。三、制度迅速发展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规模迅猛增长,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教正社2005[2]号)中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全面统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确立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机制,使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首次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更明确的标准,而如何促进其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便成了高校需要攻破的现实难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从事专兼职辅导员人数已超16万人,专职人员已达13万人,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而硕士学历已成为任职辅导员的基本要求[1]。近两年招收博士作为辅导员已成为趋势。辅导员队伍已成为稳定高校教育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然而众多研究表明: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配比不达标、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从事学生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不足、岗位职责不清晰、职称评聘边缘化等问题[2-4]。学者研究显示:从事辅导员的人群其专业化背景泛化,以辅导员为跳板进而转岗的思想居多,严重阻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5]。因此,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促进其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便成为研究热点。近十年,众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视角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探索,提出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并为其构建多维度结构,为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探索出新道路。

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认同及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概念、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客观总结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更好发挥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践行者的作用。

回顾辅导员职业认同近10年的研究成果,在中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搜集到2007年至2017年期刊文献共587篇,其中包含77篇硕博论文。通过对587篇文章的进一步筛选,剔除其中模糊不明确、不符合作者主题需求的文章,最后得到关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共计107篇。笔者通过对107篇文献的总结归纳,致力于探寻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有效路径,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更好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

“职业”和“认同”结合在一起构成职业认同这一具体概念。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根本性是社会行为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包含了社会性、经济性、发展性、差异性。认同的概念则较多受到哲学、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学家Mead把认同与自我联系起来,认为自我即是个人不断社会化,并自我调整适应社会的过程,自我的形成与个体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源于国外,最早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随后逐渐发展到各行各业。1997年国外学者Sugrure提出,职业认同并不是所有个体都感觉到的一系列本质特征,而是随着外界的界定持续不断发展而来。Roberys的研究将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分成3个维度:个体、职业、制度[6]。直到2001年学者尼米提出职业认同即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职业认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逐渐进入学者的视线。随后,众多学者通过不断研究,从多维度对职业认同进行界定,认为它是由需要、形象、感觉、价值、行为倾向、角色模型、先前经验的无意识整合,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感知觉,其所产生的格式塔经验又影响到个体行为、信念及外在一些表现。由此可见,职业认同是个体在长时间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发展。这与国内研究学者的观点一致,国内学者也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和态度[7];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8]。

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虽设立已久,但直到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其岗位重要性才逐渐凸显出来。高校辅导员虽是高校教师的组成部分,但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高校教师存在诸多不同。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较多,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门研究还较少。2007年,韩春红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她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所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且由多因素构成。辅导员在其工作中未能实现个体的基本需求,也就无法完成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造成辅导员这一职业缺乏吸引力,职业认同感低。随后,一些学者立足于社会认同、激励理论,进一步阐明了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具体概念。辅导员职业认同指辅导员在开展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为辅的工作中,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把其职业规范内化到岗位实践中,并在其所承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发展中体验积极、愉快的感受。

3 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骨干力量。近年来关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普遍存在着任务重、岗位职责不清晰、队伍流动性强、心理压力大等问题。目前国内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相对比较泛泛,对其内涵结构和形成机制的探索比较匮乏,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缺乏科学性、严谨性。研究工具不统一,导致其研究结果差异明显。

梳理现有的研究对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提高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石,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克服其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情绪问题,使其能更好地投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工作。

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依照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要素、研究结果、研究设计进行分类。

3.1 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要素分析

研究者从各个前因变量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个体因素和外界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性别、年龄、工龄、应对工作的方式、工作兴趣、人格特征、职业理想等。据赵庆典和李海鹏调查研究显示:辅导员队伍中具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6%;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人仅占3.8%;具有人文语言类专业背景的为16.7%;具有经济和管理学科专业背景的分12.9%。辅导员职业认同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辅导员这一职业[9]。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其职业认同水平逐步降低,二者呈负相关[10]。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应对工作的方式、人格特征也都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对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具有可预测作用。

外界因素又可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三方面。家庭因素指自我发展、经济状况、父母期望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个人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情感等有较大影响。据调查研究,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中,仅有33%的辅导员对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满意且认为是自己的理想职业。社会因素指学校等级、工作价值,用工形式、职业地位等。学校的等级性质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也具有影响,研究显示,学校的等级性质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重点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民营高等院校、普通专科院校。重点高等院校更注重发挥辅导员的工作职能,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职业发展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价值。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多种用人方式的产生,辅导员大多属于同岗同酬的人事代理,有编制和无编制的辅导员在职业认同上也存在差异,无编制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高于有编制的人员。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虽都就职于高校,但是社会地位却存在着差异,社会公众对辅导员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应有的社会尊重,更多人对辅导员职业有误会,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后勤大妈”。这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也有较大影响。学校因素指薪资待遇、职称评定、工作强度等。辅导员任务繁重,工作要求多,承担风险和压力大,然而收入却明显低于同级别专业教师,并且其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较为困难。研究显示:辅导员能晋升到正科级(及以上)人员占24%,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占39.7%。辅导员的具体岗位职责普遍存在界定模糊的情况,只要跟学生扯上关系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事,68%的辅导员都在超负荷工作。魏微的研究显示:76.4%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强度难以负荷,17%的辅导员尚能接受,只有6.6%的辅导员表示能接受其工作强度。强大的工作负荷却换来的是低收入,74.5%的辅导员都存在着收支不平衡的状态,促使更多的人将辅导员作为职业踏板,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职业化发展,对辅导员个体的职业认同带来消极影响。

3.2 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结果分析

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总体呈现偏低的水平。我国现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虽有所重视,但在配套培训措施、人员配比、考核标准、奖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造成辅导员岗位应然与实然存在较大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衡严重。据江珍研究统计,我国辅导员所带领的学生人数远超国家1:200的配比,甚至有个别辅导员达到1:500。超负荷的工作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不能很好地从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影响其对工作的认知。二、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总体呈现较高水平。这与个体的工龄、年龄显著相关,刚入职一年及1-3年内的辅导员,其职业认同感高,年龄25岁以下,50岁以上的人群,其职业认同度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辅导员岗位中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其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感更高,其中行政职业为科级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最高。通过对比本科学历辅导员和研究生学历辅导员,结果显示: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高于本科学历辅导员。

3.3 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方法分析

由于各个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考察影响因素的不同,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所需相关数据,结合研究目的,利用所收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而在具体研究设计中用的测量工具却五花八门,其信度和效度都没有得到准确考证。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测量问卷多为自主编订或借鉴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从研究设计、数据处理、样本代表性等因素考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毕业生刘世勇编写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量表相对比较完善。他结合专家意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最终将职业认同确定为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并对该量表同质信度和分半信度进行验证,同质信度系数为0.937,分半信度为0.890,该量表测验质量较高。但量表实用性还有待考究,需要进一步验证。二、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是目前关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主观性较强,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三、实证研究法,关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目前还比较匮乏,理论层面的决策和建议居多,而实践层面的干预工作比较难开展,但其实效性要高于前两种研究方法。这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理论加实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建设道路。

4 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提升对策

第一,厘清、优化辅导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内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辅导员工作状况最恰当的描述。面对繁杂的工作,往往出现工作没有抓手、方向不明确、工作任务不能及时消化的现象。因此,首先将辅导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建立联动办公机制,将事务性工作进行消化分解。如建立学生助理制、班主任责任制、导师制等。其次,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也可细分为思政、管理、服务等方向,辅导员依据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可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思政方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发展、谈心谈话、职业指导等;管理方向则从事学生奖惩、学风建设、社团活动、宿舍管理、资助工作等;服务方向则从事勤工助学、医疗保险、催缴学费、学业发展等。

第二,严把入口,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对辅导员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提高人职匹配程度。纵观全国各高校辅导员招聘简章,除对年龄、学历、学生干部经历有明确要求外,对其专业背景并没有具体要求,考评心理健康状态的更是很少,以至于大众普遍认为,辅导员只要应试条件通过谁都可以胜任。辅导员的重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定时定性地开展学生谈心谈话工作,秉持以学生为本、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专业性服务,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知识背景,同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因此应增加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其完善的心理档案。

第三,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正确引导辅导员职业化精神的发展,健全完善高校辅导员支持系统。确定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厘清辅导员工作的轻急缓重,对所从事的工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端正其工作态度。辅导员不仅仅是在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更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家庭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以建立朋辈工作小组,为奋战一线的辅导员们提供心灵援助,纾解工作压力,增添工作动力。

建立老带新工作小组,老带新工作小组有利于新手辅导员迅速成长,新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又能激励久居岗位的老辅导员,团队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能够预防职业倦怠的出现。帮扶带小组依据个人职业发展诉求,可分为两个方面。①建立工作业务培训和推广小组,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定期开展辅导员业务能力学习和培训,可采用讲座、访学、进修、述职报告等方式,为辅导员搭建学习平台,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建立自媒体营销小组,依托微信、校报、广播等媒介,积极打造优秀辅导员的良好口碑。②建立学术科研晋升小组,通过学术研究、攻读博士来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读博有助于坚定辅导员从业的信心。通过对部分高校辅导员调查显示:45.45%辅导员表示,读博后,无论是自身工作状态还是学校地位都有明显提高,更坚定了从事辅导员岗位工作的职业理想,同时对自我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提升[11]。

第四,细化考核制度,紧密结合激励制度,强化辅导员工作信念。绩效考核是对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和评定,辅导员的考核主要由上级领导主评,相关考核部门为副评。2017年2月2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答记者会中,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增加课堂教学的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作为奋战在一线,与学生随时随刻亲密接触的辅导员,对其的考核制度可借鉴教师考核机制,将学生评议系数作为年底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其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

5 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展望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对其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加强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具有实践意义。辅导员职业认同能够帮助辅导员确定其教师角色,树立崇高职业目标,培养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缺乏更为严谨、系统、科学的实证研究,辅导员职业认同问卷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们应科学利用测量工具,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方案,为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探寻出一条切实可用的途径,最终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1] 刘世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 方明军.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7):56-61.

[3] 凯文娟.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化对策思考[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顾思伟.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职业化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7):152-154.

[5] 詹明鹏.高校一线专职辅哥员化伍速设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76-79.

[6] ROBERTS L.Shifting identities:an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 and novice teachers’evolv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000,26(2):185-186.

[7] 严玉梅.大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1):51-54.

[8] 张炳武.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4-47.

[9] 张玉新: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29-131.

[10]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7.

[11]林明惠,王晨.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对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影响及改进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93-96.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THE PAST DECADE

ZHENG Yuhe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2007 to 2017 through the CNKIdatabase,the paper sorts out107 related articles.The paper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ounselors'professional identity,influencing factors,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by using the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s.

counselor;professional identity;promotion strategy

G451.8

A

1673-1751(2017)05-0094-05

2017-04-04

2014年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2014SBS001);2015年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立项课程《职业发展教育》;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项目(2016GJYJXJ06)

郑豫鹤(1959-),女,山西合顺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