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负玉子
“做一个幸运的父亲”(二十五)
——多喊当心,少加干预
文|负玉子
“守候生命的成长”永远是一个提心吊胆的过程,说起来轻松,实际充满“惊恐”。但在同年人中,让我面对一个不那么服从的孩子,仍能“守候”这么多年的,不是某种信念,而是一个常识。
人类是动物界中为数不多的直立行走物种,而且其他动物虽然能短时间双腿站立,但时不时会“原形毕露”,四脚着地,麻利得很。唯有人类除了坐下、躺下,只能站着。
人站着很正常,但对婴儿来说,站起来却是人生第一大挑战,也是生命中最大风险所在。站立姿势大大抬高了人的物理重心,而重心具有的内在倾向是寻求最低值,这是人摔跤的根本原因。如果统计一下致死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中,摔倒占了多少比例,一定会让许多人遐想:当年如果不是那只猴子突发异想,站了起来,并得到群起效仿,人类是否可以安稳许多?
没办法,一旦站起来,就再也没办法趴下来,人生就在同“万有引力”作跌跌撞撞的对抗中开启。哪怕父母再心疼孩子,没有一个会因为孩子可能摔倒而制止幼儿站起来的“莽撞”,因为不站起来就不成其为人!
要成人必须冒风险,多么朴实无华的真理!但为什么在孩子站起来的问题上,天下父母没有一个反对的,可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父母会关注那么多,时时刻刻因为怕孩子有个闪失,而巴不得样样替孩子办了呢?
有人比较中西方子女教育的不同,发现西方父母注重孩子个人探索和体验,有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哪怕走弯路,父母看着也不吱声,而中国父母往往直接就把最佳方案给了孩子,生怕他们找不到方向。久而久之,西方孩子会从自己经历的探索过程中,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找到方法,而中国孩子永远在等待着别人提供标准答案。如此比较是否有道理,我不知道,但至少知道中国父母未必都是这样的教育策略。
我对孩子永远抱着“第一次”的冒险心态,从“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放开手,自己走起来”“第一次跌跌撞撞跑起来”,乃至“第一次独立出门”,该放手时且放手。说不担心是假的,但给自己的宽慰有两句话:“无论早晚,总有走出第一步的时候”,意思是躲不掉的事情,晚来不如早来。第二句话是:“那么多孩子走出了一步,平平安安的,我孩子为什么不行?”这又属于概率论思考了。
虽有这两句话壮胆,但在孩子高中三年,骑自行车穿行在上海早晚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中,单程需要40分钟,担心之重,只有自己知道。幸好最后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才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谈论“冒险精神”。
我不能代替孩子在生活中成长,但我可以时时告诫他“小心”,就像看着孩子第一次站起来、迈开小脚时一样。问题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对我的提醒越来越不适应,认为我管头管脚,过于啰嗦。我对孩子的解释是:人生路上总会出现一个个陷阱,做父亲的,只要看见,总免不了说一句:“小心陷阱!”但不会背着你跨过去。如果能避免掉下去,父亲当然有成就感。但你真要掉进去了,如果能够挣脱出来,不定也是你人生的一次历练和体验。可是,要让父亲看着陷阱,却不提醒,一定看着你在阱底下挣扎,实在太让人为难了。所以,我提任何建议和意见,都不用当做指令,一定要怎么怎么做,只管当作提醒。路还得自己走,只是不要拒绝乃至禁止父亲喊“当心”!
现在,孩子创办的机构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我能为他做的,也就是时不时喊一声“当心”。即便有时孩子真诚地找我商量,我也必先声明:“这只是让你当心!”
从孩子第一次站起来开始,父母就必须明白,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能取代,不能包办,自然也不能过多干预,多喊喊“当心”,就是,等到哪一天,眼神没有孩子好了,看不到陷阱在哪了,那就不用喊了,要是仍不放心,那就漫无目标地喊声“当心”也行。毕竟人生中有太多可以当心的事情,比如身体健康、出行平安,等等,也算宣泄下父母面对孩子永远放不下的“担心”。